当前位置: > 热闻

《底线》自媒体成了“背锅侠”,“第四权”却不见了踪影

时间:2022-09-26 23:38:40 热闻 我要投稿

(在茫茫人海中,能遇见是一种缘分,若是喜欢请关注花煜寒哦)

花煜寒|文

 

从“雷星宇案”“网红猝死案”“李芳凝案”到今天的“陶大明诉葛晴晴案”。

《底线》中的各位法官们一路走来,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不断在每个案件中起起伏伏。

若换做是普通人,即便不是吐得七荤八素,也早已躺在船舱起不来了。

 

无论案件本身,还是最终一锤定音的法官。

他们不仅要面对原告诉与被告之间的真真假假,同时还要面对社会舆论的两面加杀。

在法律那冰冷如铁的条条框框下,这些肉体凡胎不仅要做到铁面无私,还要兼顾判决前后对人性与人心的安抚。

 

或许是为了能更真实地体现出,作为一名人民法官的不容易。

又或是为了照顾这些曾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典型案例判决后,对社会大众进行安抚与普法的重要性。

几乎《底线》中的所有案例,在前期调解、取证与后期审判中,都出现了一群几乎要左右或淹没法官的力量。

 

这股力量,就是不断在大街小巷子、在网络媒体、在法院门口出现的直播与自媒体。

以至于在多次出现的“法院内部综合科”里,竟然有专门人员来收集与处理这些发自民间的舆论与风向。

这样的剧情,多多少少是让我有些意外的。

 

再往更深一点的层次去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自媒体”在《底线》中,几乎完全成为了“带风向”与“引导舆论”的主要力量。

也成为了法官以及法官上级部门在处理重大案件时,严厉“批评”与极度“重视”的一股力量。

 

他们就像荒野上空盘旋的秃鹫,一旦嗅到腐肉的味道,就会不远千里而来。

聚集在将死的猎物周围,静静地看着、等待着,直到他们可以扑上前去可以撕咬的那一刻到来。

而这样的一幕,在以“江哥案”为原型的“陶大明诉葛晴晴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看看那些在法院门口等待开庭的直播主,这样的热点与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让他们表现出了极度亢奋的状态。

在原告与被告两方的支持者之间,他们来回跳动、上下飞舞。

眼角眉梢的喜悦之情,简直到了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地步。

这些人,就是《底线》眼中的自媒体人、以流量为生的直播主。

 

这样一种一以贯之的描写与人设,让我这个以写自以为中立剧评的自媒体人,都多少感到了一丝丝的羞愧。

曾几何时,我为何变成了这个样子?

是我不客观?还是我不够中立?又或是根本就是因为我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媒体训练所致?

 

曾经的我,也有着做一名向法官那样的存在。

可现实却在无情地摧残与打脸着我的自傲与天真。

一个没有流量与关注的直播主,或许在收入上连工厂不加班的工人都不如。

一个没有劲爆标题与平台力推的自媒体人,即便你的文章有《红楼梦》的水准,也只有寥寥数十人观看。

 

而这,还是那些小打小闹、独自为营的真正自媒体人。

那些MCN机构或以此为生的小型公司,更是要在面临生存问题的同时,与自媒体平台斗智斗勇。

与此同时,那些被称为“第四权”的传统媒体都去哪里了?

他们似乎从《底线》中彻底消失了。

 

他们或是用本来面目、或是披上马甲,“悄悄”隐藏进了自媒体平台。

并借由他们旧有的媒体优势,“抢夺”着自媒体人的生存空间。

他们占据着“推荐”页面的前排C位,他们的文章即便只有一个标题。

都可能有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阅读量,而这才是《底线》中“第四权”消失的真正原因。

 

因为他们不再以传统媒体的形态出现。

因为他们最终会以自媒体的形态出现在手机与电脑上。

让我们来计算一下,当一个自媒体人发布了一篇带节奏的文章。

可由这篇文章阅读量所产生的收益,连用来付自媒体人写篇文章的电费都不够时。

何谈这篇文章起到带节奏的效果呢?

 

或许《底线》中的这个锅,不该由自媒体或自媒体人来背。

当众多所谓的自媒体平台,不再青睐个人自媒体时,当他们将重点偏向MCN与新闻机构时。

现在的自媒体早已不是当年的自媒体了。

《底线》或许顺应了潮流,却找错了“背锅侠”。

 

往期精彩回顾:《底线》只有周亦安像个“正常”的法官,是我太主观还是太现实?

(看完记得关注“花煜寒”哦,图片来自网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