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筋压槽”与“中正安舒”-古传太极拳单操系列

时间:2022-04-22 18:25:14 热博 我要投稿

古传太极拳是通过“练筋”和“练气”,来完成人体筋骨训练的,而“筋压槽”则是“练筋”和“练气”最重要的拳理。

一,什么是“筋压槽”?

要了解“筋压槽”这个概念,必须先了解“筋出槽”和“筋归槽”。

“筋出槽”,是指贯穿人体的整条大筋,在某些部位脱离了筋槽。“筋出槽”是成年人筋骨系统的常见病,某些部位的“筋出槽”一定会导致“骨错位”。“筋归槽”,是指通过特殊有效的筋骨训练或治疗,使出槽的大筋重新归回到筋槽内。

“筋压槽”,是指“筋骨系统”受到“外劲”突袭时(见附录1),承载劲力的大筋,能够始终“正向”地挤压住筋槽。有了这种大筋向筋槽的“正向”挤压,那么无论突袭的“外劲”有多大,也不会使大筋偏离筋槽,而产生“筋”与“槽”相互分离的现象,既所谓的“筋出槽”。

反过来讲,“筋骨系统”在受到“外劲”突袭时,如果吃劲的这条大筋,没有保持“正向”挤压住筋槽,而是朝着“反向”(或侧反向)向筋槽外扯拉;这不但会造成训练者“筋骨系统”的剧烈疼痛,长此以往,还会造成“筋出槽”。训练者某些部位的“筋出槽”了,会引发“骨错位”的后果。

二,古人对古传单操肢体动作的体位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筋压槽”

古传单操,是古传太极拳训练的核心内容(见附录2),它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武术智慧。古人对古传单操肢体动作的体位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筋压槽”。

而我们做为古传武术的习练者,如果在习练古传单操的过程中,能够让我们的身体,准确地感知到“筋压槽”;能够做到这一点,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练功的准确性,还可以大大提高练功的效率。

因为“筋压槽”一旦被我们的身体感知到了,这就意味着:在这个体位角度上,我们可以加大训练幅度。这样的“加大训练幅度”,所带给习练者的,是重点训练部位完全可以承受的“酸胀感”,以及全身整体上的,和深至脏腑的“内热感”(见附录3)。我们必须明确:上述所说的这种训练过程中的身体感受,不但是功法正确的反应,而且还是练功高效的表现。

反之,如果我们在某个体位角度上“加大训练幅度”,所带给训练者的不是“酸胀感”和整体上的“内热感”,而是剧烈的“刺痛感”或“灼痛感”,那么毫无疑问,这个被“加大训练幅度”所指的方向,一定是“筋出槽”的方向。

这个“筋出槽”的错误方向,无论“加大训练幅度”,还是“不加大训练幅度”,它都不会产生全身整体上的,和深至脏腑的内热感。所以,它不但和内家武术的功力增长无关,而且还会反过来导致”筋出槽“,甚至”骨错位“的严重后果。

三,“身形如帆”是人体整个大筋系统都处在“筋压槽”状态下的外在表现

古传单操非常强调“身形如帆”,因为“身形如帆”外观形象,理解简易,实操直接。“身形如帆”不仅局限在上盘和中盘,下盘也可以体现出完美的“身形如帆”,只要我们懂得实操“膝外八揉足”。同样,上盘的双臂,包括手掌手指,也都可以表现出完美的“身形如帆”。

“身形如帆”是人体整个大筋系统都处在“筋压槽”状态下的外在表现。“筋压槽”要想被身体感知,需要身体的躯干四肢有一定的撑展度。古传太极拳32式单操中,唯一的一式行气单操-“翻江倒海”,是我们打开古传太极拳这扇大门的第一把钥匙。翻江倒海首要“撑展”,古拳谱就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先求开展”。所以说:没有“撑展”,也就没有“筋压槽”;没有“筋压槽”,也就没有了“身形如帆”。

古传单操的实操训练,会让我们一步步走近古拳谱,这是古人为古传单操所讲述的。不要去看古拳谱注释,不管是谁的注释。

“身形如帆”表面上看是技击训练的需要,但这个训练过程本身,就有养生祛病和延年益寿的功效。技击训练的过程并不是技击本身,有价值的却正是这个训练过程。

古人习练古传单操的目的是为了技击。技击,必须要有强壮的筋骨间架。这个强壮的筋骨间架,要在特殊的身体形态下,才能发挥她的坚不可摧。这个特殊的身体形态,我们既可以说它是“身形如帆”,又可以说它是大筋系统都处在“筋压槽”的“撑展”状态之下。

四,古传太极拳也叫“关节拳”

即便我们有了强壮的筋骨间架,即便这个筋骨间架也可以做到:处在“筋压槽”状态下的“身形如帆”。但这个强壮的筋骨间架也有它的薄弱部位,那就是大筋和筋槽在关节区域的“连接部”,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筋出槽”的部位(见附录4)。

古传单操,是以“筋压槽”为前提条件,来设计肢体动作的。古传太极拳的拳手们,通过旷日持久的反复训练,可以把贯穿人体的整条大筋,都变得粗壮且具有超强的弹性和爆发力。在整个人体筋骨系统中最薄弱的关节部位的筋槽,也可以通过古传单操的训练,变得强壮且坚韧无比。

古传单操的训练,可以让习练者所有的关节系统,特别是膝关节,变得远远强壮于普通人。所以古人也有把太极拳叫做“关节拳”的。我师父80岁高龄,一双膝关节像一对铅球一样强壮坚硬,对练的时候无意间被碰到,疼痛入骨。

说打太极拳伤膝关节,那是因为没有练古传单操。

五,整体大筋系统“撑展”状态下的“筋压槽”,才是真正的“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有武术学者讲:王宗岳所言:“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是指“头容正直,尾闾中正,内心要舒展”(见附录5)。

实际上“头容正直”并不是古传单操的习练常态,“尾闾中正”也不是可以拿来直接实操的实操方法,它们实际上都是古传单操最终的训练结果。

“顶腰”可以被直接拿来实操,用来达到“尾闾中正”。但“顶腰”解决的是局部不是整体,它只可以做为局部的实操拳理和要领。解决整体,还是要实操“身形如帆”。

只有习练者达到“身形如帆”了,也就是习练者自我感知:全身的大筋系统,都面面俱到地做到“筋压槽”了,习练者才有顺理成章的“中正安舒”。

切记!古人习练古传单操是为了技击,技击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对抗,不是一个人的套路表演。王宗岳所言的“中正安舒”,是在对抗中通过“身形如帆”所撑展出来的“中正”和“安舒”。这个“中正”是使单操习练者准确的做到正压“筋槽”的“中正”;这个“安舒”是“筋压槽”,或“筋不出槽”的“安舒”。

王宗岳所言的“中正安舒”,不是杨澄浦前辈在大架太极拳套路习练过程中的“中正安舒”(见附录6)。有王宗岳的上述拳论的时候,还没有杨澄浦前辈的大架太极拳。

有了上面所述的前提和条件,大家还难理解“支撑八面”吗?

小结一下:“中正安舒”不是正常身体体位状态下的“中正安舒”。中正安舒是古传单操在练法上和打法上的要求。“中正安舒”它无法体现在太极拳的演法套路上。

综上所述,古传单操是古人的武术智慧,“筋压槽”是古传单操习练者非常重要的行功体验。有了这个行功体验,才会有古传单操在习练过程中的“中正安舒”。

真正理解“中正安舒”的真实含义,会让我们古传单操的习练者,在有限的练功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功法效应。

附录1:这个突袭的“外劲”,既包括对抗对手所施发出的“劲力”,也包括训练者自身所施发出的“劲力”,通过对手而反作用到自身。这两个“劲力”,相对于训练者的“筋骨系统”,都是“外劲”。

附录2:古传单操是古传太极拳训练的核心内容,套路只是古传单操训练过关后的串联。拳打千遍其理自见,指的是古传单操打千遍,不是套路。

附录3:在古传单操的训练过程中,习练者全身整体上的,和深至脏腑的内热感,是内功和内劲增长的表现。对于内家武术来说,如果在训练过程中没有这种体感,则练功效率极低。

附录4:这里所指的薄弱部位,既是擒拿技术的攻击“点”,也是反擒拿技术的“施展”区域。

附录5:见《太极拳使用法》杨澄浦著 文光印务馆1931年版影印,中第77页《王宗岳原序》,和79页注释。

附录6:杨澄浦前辈在上述《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绝大多数篇幅,讲述的却是他的大架太极拳套路;较少的篇幅,讲述的是套路中“单式”的“用法”。全书并没有讲述“自练单操”和“对练单操”。

“单式”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或者说单操,单式,套路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我在前期公众号文章《古人是怎样把单操“打成”套路的-古传太极拳单操系列》中做过详述。

作者微信号:fjks-tj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