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重阳登高,插茱萸,同思亲

时间:2022-10-24 12:05:56 热博 我要投稿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4日迎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与国庆假期上演“喜相逢”。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自从唐代被定为正式的民间节日以来,已成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传统的象征。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佩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但其在公历中的日期却不固定。“1901年至2100年这20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最早可落在10月1日(2033年),最晚可落在11月1日(1995年),因此,公历每年10月1日至11月1日中的任何一天都会成为重阳节。”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

天文年历显示,21世纪这100年里,重阳、国庆“喜相逢”的情况共发生19次。其中,第一次发生在2003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4日;最后一次发生在2098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3日;今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是10月4日,这样的年份共有3次,分别是2003年、2022年和2068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重阳节也是2015年至2032年这18年里对应公历日期最早的。之所以这么限定,是因为2014年和2033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分别是10月2日和10月1日。

重阳节适逢国庆长假,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回家看看。共聚晚餐、叙叙家常、一起散步,都是父母期盼的礼物,也可以给每个家庭带来温暖。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重阳节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其中也不乏一些流传甚广的经典传说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位瘟神出现在了河南省的汝南县,它每逢九月初九就会出来作恶,令当地百姓人心惶惶、苦不堪言。 话说有一年的九月初九,一位叫做恒景的少年在父母的灵位前暗暗发誓,一定要将带走他们的瘟神制服,消除它对当地人们的伤害,于是,他决定拜访仙山,学习法术。下定决心之后,恒景踏上征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位神力超群的仙女。 仙女教会了恒景伏魔法术,并嘱咐他回到老家之后,在九月初九这天,要先将村民们带到山上避难,然后再给每个人一片山茱萸和一杯菊花酒。 恒景按照仙女指示,发现九月初九瘟神出现时,闻到山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后,就不敢靠近了。于是,恒景就凭着从仙女初学到的手段,与瘟神展开决斗,并最终杀死了瘟神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也被称为“祭祖节”,至今,在我国岭南一带重阳拜神祭祖习俗仍在盛行。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重阳节这天,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在汉族的古俗中,菊花又象征长寿,所以,重阳节就有了“秋游赏菊”的习俗。

据说赏菊及饮菊花酒,早在三国时期起就已经流行起来,每年此时,倾城的人都会秋游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为菊花节。到了北宋时期,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更盛, 此时的菊花已经有了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清代以后,赏菊之习达到鼎盛时期,且不再限于九月初九这天。

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 秋游赏菊已经成为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何要佩戴茱萸?

“配插茱萸”的习俗是旧时汉族的一种节日风俗,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在古时候,九九插茱萸的习俗鼎盛,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又名“越椒”、“艾子”,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我国的古人认为,在重阳节的这一天,配插茱萸可以起到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于是就有了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插在头上或是磨碎放在香袋里的说法。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