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双减”之后,AI让教育市场复活了?!|前哨

时间:2022-09-14 19:45:49 热博 我要投稿

你好,这里是科技前哨,继续跟你分享新兴科技产业有关的新鲜见闻。

“双减”落地已经一年多,不少教育企业要么直接黯然退市,要么彻底转行做非教育业务。存活下来的企业走上了艰难的转型之路,而在动荡中持续摸索前进中,它们似乎不约而同地发现,“教育+AI”似乎是教育市场破旧立新的金钥匙。

今年2月国家推出《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首次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纳入其中,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的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并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人工智能则是落实“数字化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促进AI与5G、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外,各界也都在探索AI在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

可见,在疫情爆发的推动下,教育紧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天科技前哨将为你梳理AI在教育中的角色,探讨一下教育+AI是否值得被看好。

1. AI如何应用于教育?

联合国在2021年出台了一份《人工智能与教育:政策制定指南》,指出AI能够从4个方面强化教育:教育管理和供给、学习和测评、赋能教师和提高授课质量,以及终身学习。这里做个简单介绍。

1. 教育管理和供给

AI能够帮助学校处理大量有关招生、排课、 考勤、作业监测以及校务监管的信息,并同时提供“学习分析” (Learning Analytics) 的服务,通过学习管理系统生成的大数据为学生提供指导、辅助老师的教学决策。

比如,学习管理系统Moodle以及英国开放大学设计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OU Analyse,都是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和大数据预测出哪些学生有不及格的风险,并根据学习者的偏好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在大规模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无法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而学生的学习速度、对知识的掌握度又千差万别。人工智能“学习分析”服务则能够将学生的情况实时反馈给老师,便于老师调整教学进度、方法、关注点等。

OU Analyse

2. 学习和测评

在学习和测评方面,AI以不同形式被广泛应用。我们最熟悉的智能导学系统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就是围绕着结构化的学科课程设定为每位同学提供个性化的分步教程。比如,Carnegie Learning的MATHia就是一款为美国初高中学生开发的在线数学学习软件,通过AI技术,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答题的方式和对错自动调整难度、优化学习路径、及时反馈和讲解。

美国教育部针对这款MATHia的服务对147所初高中的1.8万多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试验,调查显示学生采用MATHia后,标准化考试成绩在一年内提高了近一倍。目前,全球已有60多家像MATHia这样的智能导学系统,包括纽约的Knewton、国内的松鼠Ai等。

MATHia

此外,自然语言处理和其他AI技术也常被应用于作文自动评阅中。比如Turnitin论文查重系统,通过调用庞大的论文数据库,一方面在学生写作时提供建设性的指导,另一方面辅助老师对作文的评分及对学术诚信的检查。

3. 赋能教师和提高授课质量

AI在教学管理和供给、学习和测评的角色能够潜移默化地赋能教师并提高授课质量。比如Turnitin旗下名为Gradescope的SaaS就是将评分化为教学,不仅通过AI和图像识别将老师们检阅答卷的时间缩减了80%,还将答案自动按项分类的统计数据转化为可实施的教学反馈。

Gradescope自动评卷系统

随着AI的发展,教师可以从重复性的任务中解脱出来,腾出时间去关注学生的个人情绪表现、引导学生找到内在动力。

4. 终身学习

虽然AI在终身学习领域还未发挥出潜力,但不少国家的政府和教育部门正在这一方向努力,希望能够通过AI平台和工具跟踪大众在正式、非正式、日常场合的学习成果。目前,新加坡的OpenCerts开放认证系统已支持验证任何机构办法的终身学习证书。

2. 教育+AI?“双减”的好兄弟

为什么说“双减”之后,AI能够重新打开教育市场呢?首先,从C端市场来看,课外培训班的急剧缩减加速了自主学习的需求。许多原本做K12的教育企业都扎堆涌入了硬件赛道,开始做智能学习机,科大讯飞的AI学习机2022上半年的销售额增长超101%、百度推出了主打“AI精准学”的小度学习机、松鼠Ai学习机3个月内销量突破2万台。

当然,在学习机同质化竞争激烈的赛道上,AI软件技术才是核心竞争力。拿松鼠Ai举例,公司自从2014年成立就开始投入大量资源打造AI智适应学习引擎,学习机能够根据算法举一反三地识别孩子的知识欠缺,从而定制成长档案、进行一对一教学和巩固练习。再加上庞大的学员基础,松鼠Ai再次激活了曾经的K12客户群体。

自适应教育 (adaptive learning) 分为L0-L5六个等级,L3以上可称之为“智适应教育”

“教育+AI”达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似乎成为了实现“双减”教育公平化的最佳途径,一方面解决了师资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去除低效率刷题为学生减负。

再放眼到G端(政府)和B端(学校)市场,“双减”下校内课后服务需求暴增,伴随着国家对教育数字化的推进,政府和学校将AI引入教育也成为了大趋势。据德邦证券预计,我国2022年教育信息化支出规模有望达到5741亿元,2026年可达8028亿元。

以AI教育SaaS作为切入点,不少教育企业拿下了政府和学校的大订单。目前,松鼠Ai的智适应学习系统已覆盖1200多个市县的6万家公立学校,用户量超2000万人。科大讯飞的课后服务业务在2022上半年也覆盖了200多区县的8000余所学校。作为IT基础设施供应商的深信服也获得了政府大力支持,致力于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校园、打造教学服务大数据平台。

无论是教育企业还是科技企业,大家都在“教育+AI”的赛道上探索新机会,甚至商汤、大疆、华为、小米也都试图在“后双减”时代的教育市场分到一杯羹。

3. AI对教育是助力还是威胁?

而“教育+AI”也并未前程似锦,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并没有对教育改革产生彻底性的影响,我们离真正的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像松鼠Ai、科大讯飞以及国外的许多AI学习系统还是主要围绕固定的课程内容,虽是个性化学习,但无法推动颠覆性的教育理念创新,甚至可能引起另一波“鸡娃”和“内卷”的超前学习,把孩子们困在系统内。

前哨科技的小伙伴看了下网上的学习机测评,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官方宣传的功能都好用。比如,系统上的英语口语练习虽能辨别孩子发音是否标准,但孩子只能跟着一字一句的念,这就失去了口语练习的真正意义。另外,AI虽能通过多个方面评估孩子的作文,但无法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更是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和写作方式。最重要的是,AI的核心优势是知识梳理,并不能提升孩子的自学能力和意愿。

“教育+AI”也面对着许多伦理方面的争议。比如,前几年,国内一些学校通过面部识别摄像头或脑电图 (EEG) 传感器头戴设备来检测学生上课时的大脑活动、专注力和不同情绪。除了检测结果不精确、给学生一种“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的感觉外,这些AI设备已在道德层面入侵了学生的隐私和权利。新闻被传到网上遭到一顿痛骂后,学校才不得不停止这一举动。

另外,许多教育专家也担心,AI智能导学系统提供的“个性化学习”只是规定内容学习路径的个性化,而非通过个性化的学习结果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路、实现个人理想,以此促进学生的内在动力。如果过多强调AI教学,老师们只关心数据,则意味着高质量的交流机会将减少,教育变得非人性化,学生的元认知、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也因此被剥削。

科技前哨的小伙伴并不这么认为。疫情的在线教育经历告诉我们,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是不可被取代的,用人工智能消除人类教师的角色是对“教育+AI”根本性的误解。人工智能可以减轻老师重复性工作的负担,AI赋能下,老师的角色有两层变化:

老师的核心价值不再是“懂知识”,而是“懂孩子”。 AI虽然能够有效地整合、提供学习内容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会乐意去学。前哨科技不久前介绍过《情感经济》,书里写道,我们正在踏入一个由“人工智能负责思维,人类负责情感”的情感经济时代。在AI的辅助下,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精神支持、设计情绪体验,成为学习动机的推动者。

老师将成为社会资源的连接者。 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 (John Dewey) 提出“学校即社会”的概念,教育即是学校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老师则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与社会连接的网络。如今教育领域的AI系统数据相对稀疏,经常出现学习模型以偏概全的现象。算法的偏见不仅对弱势群体不利,更是忽视了知识传递背后的种种文化和社会因素。

AI或许能够解决许多“教”的问题,但解决不了“育”的挑战。AI赋能下,老师的职责更多是让孩子理解不同的社会与文化,成为学生的成长导师,将精力投入在学生社会软技能的培养上,例如创新能力、领导力、长期协作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看来,AI最终会助力还是威胁教育取决于我们如何平衡AI与师生的关系。 人工智能的作用应该是赋能“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不是让人性化的教学被海量信息数据淹没。

“双减”之后,教育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AI在打开未来教育市场的过程中,必定会面临许多技术、教学、伦理方面的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AI的确是一把实现教育公平化和个性化的钥匙。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你能有所收获,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这会对我们非常有帮助,更多精彩内容明天再见~

科技前哨,每天都为你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