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618这些商家出事了

时间:2022-06-23 08:46:27 热博 我要投稿

今年618大促已进行过半,但商家在打折前的涨价行为,却在消费者群体中引发热议。

近日,不少消费者发现,原本等着618大降价的商品,居然悄悄涨价了。原本是搞促销打折的日子反而涨价了,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离谱”,却已是电商圈“公开的秘密”。

618大促,先涨价再打折

618大促前,除了忙预热,如何“合理”涨价也是商家的重要活儿。

近日,派代通过天猫发现,不少品牌的确存在节前涨价的现象。以小派大促前购买的迪奥礼盒来看,当时购买的价格是740元。而如今,同款产品价格已涨至800元。

(商品截图)

vanassahogan旗舰店则是非常明显的先涨后降的案例。去年,小派在vanassahogan旗舰店购买了一款包包,价格大约470元。今年5月,由于想看看别的款式,小派又逛了这家旗舰店,并且发现此前购买的包包价格仍在470元左右。

直到近期,小派重新“光顾”这家旗舰店时,却发现涨价了。原本卖470元左右的包包,如今售价739元,叠加各种优惠之后近480元。

(商品截图)

微博上,这样的案例也不胜枚举。网友“卡卡”吐槽道,“美的,你伤透了我的心,怎么可以先涨价再降价”,“还参加什么618大促,越参加越贵”。

机智的网友们已经从自己的购物记录、收藏夹、购物车中发现了商家们涨价的“蛛丝马迹”,并总结出“避开大促购买更优惠”的心得。

事实上,不少商家都向派代证实了节前涨价一事。此前,在提及商家如何不在618大促中“陪跑”,某大家电头部品牌运营负责人顾念就曾提到,在四五月份就可以上新的链接,修改价格(涨价),再进行反复测试,确保参加618大促时的利润。

不少商家都向派代表示,涨价是无奈之举。可能不少消费者好奇,618商家集体涨价的原因是什么?

商家:不涨价要亏钱

“老板变精明了啊。”

顾念告诉派代,2019年的618,自己所在的品牌没有涨价,结果是“没有赚到钱”。到了2020年,就开始涨价了。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商家要承担的成本变多了。

在2016-2017年618的时候,天猫第一次使用全平台的满减优惠,满300减30,其中商家承担一半,天猫承担一半,相当于商家和平台各出50%来支持优惠补贴。

不过这一规则并没有延续下来,到了之后的双十一,满减优惠开始由商家全部承担。

不仅淘系,其他平台也一样。根据商家“正义的铁锤”提供的京东618大促截图来看,明确表示了费用由商家、供应商承担100%。

(图由派友“正义的铁锤”提供)

派代通过微信、百度搜索“618涨价”词条发现,最早的相关资讯可追溯到2018年,彼时618节前涨价的现象逐渐被外界所知悉并报道。这与平台停止和商家分摊补贴的时间较为一致。

(百度截图)

本质上,平台之间的竞争是商家集体节前涨价的导火索。

近年来,随着618的爆火,各大平台相继入局。以今年618的情况来看,京东、天猫、拼多多、抖音以及快手等平台玩家纷纷入局。据统计,我国在电商领域的节日已经超过100个,商家不是在预热的路上就是在大促。

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平台不断打价格战、推补贴,获客成本一路高涨。这些钱从哪里来?资金压力越来越大的平台方,必然会将目光看向商家。

“天猫300-50,京东299-50,主流平台始终在对比,其他平台也必然效仿。”在商家正义的铁锤看来,最终导致的是整个行业内卷,而受伤的还是商家,“小商家或者多级授权的商家慢慢就被拖死了”。

平台停止了和商家分摊大促补贴,转而投身百亿补贴的比拼。不管是拼多多的百亿补贴,还是淘系的聚划算百亿补贴,均是2019年推出来的。如今,“百亿补贴和一些活动渠道则由平台补贴”,正义的铁锤如是说。

对于涨价现象,有着八年电商运营经验的城南表示,“不涨价真要亏,天天陪着平台玩价格战,吃亏的还是商家”。

派代观察发现,大多数商品的618价格看似涨价了,实际卖的还是日常价。某种程度上这或许也是为了保证店铺的利润。有的商家选择先涨后降,有的商家则选择改变优惠力度。今年参加618的商家孙林就表示,其一口价方面基本不会改,消费者最终拿到的价格并没有涨价,只是改变了优惠力度,不至于618的时候亏。

如今,618大促已经与初衷相去甚远。或许是基于对这种现状的无奈,在聊到对今年618的看法时,顾念感慨:一年不如一年了。

走不出的618困局

618会变好吗?

过去,618优惠的时间只有一天,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这都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日子。商家集中精力投入,消费者也迫切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但如今的618,跨越时间过长,让商家承担更多成本的同时,也消耗了消费者的兴致。

比如此次天猫618,就分为了7个阶段。分别为招商期、种草期、预售期、开门红、品类日、预热期、狂欢期,除去招商的时间,时间横跨5月20日到6月20日,整整一个月。

对商家而言,时间越长,玩法越复杂,促销成本就越高。

商家为了店铺后期的流量扶持,以及保持和对手的竞争,即使明确“参加的618跨店满减活动是亏本的”,依然选择了参与。为了保证利润,迫不得已选择“先涨价后打折”的策略。

为此,正义的铁锤等多位商家向派代提到,建议平台缩短大促时间、和商家一起承担补贴。此外,城南也补充道,平台补贴要“真补贴,少套路商家和消费者,大促才有意义”。

除了平台做出调整,商家还能做点什么?早在此前的采访中,顾念曾分享道,备战618最好的时间是提前两个月。在活动前一定要核算毛利,检查是否开了隐藏优惠券、打折软件等,避免造成损失。在不涨价的情况下,孙林“调整优惠力度”的方法也值得参考。

在提及618“集体涨价”的现象时,大多数商家的反应是“现在不都这样吗?”但或许,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本该这样吗?平台、商家、消费者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618?

事实上,不管是618还是双十一,相较巅峰时候,这两年的声量都要小了许多,足见商家和消费者已经在用脚投票。

(百度指数截图)

在流量见顶、缺乏创新的当下,日趋内卷的节日大促,正让电商平台和商家在增长的困局中越陷越深。

*文中“正义的铁锤”、“孙林”均是化名。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