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恐怖的库鲁病,致死率100%,竟是当地土著分食同类遗体导致的

时间:2022-04-23 03:08:27 热文 我要投稿

自然界中,有不少物种之间都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比如螳螂,雌雄螳螂在交配的时候,雄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雌性给吃了;部分蜘蛛也存在类似螳螂那种同类相食现象;在蛇类动物中,还有大蛇吃小蛇的这种同类相食现象……

此外,在一些条件特殊的情况,比如祭祀、饥荒等情况下,人类也会出现动物那样的同类相食事件。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原始社会中,在古代封建时期也出现过,有兴趣的可以搜一搜“两脚羊”,这里就不详述了。

在近现代,在非洲等地的一些土著部落中,仍然存在食同类遗体的现象,不过这并不是为了果腹,而是源于某些特殊的当地信仰。这其中,有的部落认为这样能换来明年的风调雨顺;有的部落则认为这是对逝世亲人的一种纪念。不过,在现代文明看来,这都是突破道德底线的事。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病毒学家盖杜谢克前往太平洋新几内亚岛上,研究仅见于当地“弗雷人”部落的一种特殊疾病——库鲁病。

在仅有几万人的部落中,一年竟然有200多人死于该病,并且大多数患者都是妇女和儿童。

得了库鲁病,绝大多数人会在1年内死亡。就算在现在,这种病的致死率仍然为100%,科学家们也束手无策。患上这种病的人到了中后期会出现颤抖等怪异的行为,最后甚至会时常发出笑声,因此也被称作笑死病。

人们最初以为这是遗传性疾病,不过盖杜谢克将研究的目光转移到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中,经过详细的分析,盖杜谢克发现库鲁病的起因竟然源于该部落有食用同类遗体的习俗。

难道是这种行为遭到了上天的惩罚,该部落的人才患上了这种病?盖杜谢克可不这么想!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盖杜谢克发现引发库鲁病的真正元凶是一种后来被发现的朊病毒。在举行部落仪式的时候,弗雷族部落的妇女和儿童经常会分食脑部,而脑部正是这种“病毒”经常感染的区域,这也导致他们的发病率是当地男性土著的好几倍。不过在盖杜谢克的努力下,当地人早已经放弃了这种习俗,这种疾病也从此在该部落消失。盖杜谢克也因为在传染病及病毒学上的研究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两位医生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就发现了一种与库鲁病症状很相似的疾病,后来被命名为克雅氏病。

1982年,美国科学家史坦利·布鲁希纳成功分离出导致克雅氏病的致病因子,并将其命名为朊病毒。因为发现朊病毒及其致病机理,布鲁希纳也荣获了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除了人类,动物也有可能患上朊病毒引发的疾病,比如疯鹿病、羊瘙痒痒症、疯牛病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疯牛病。

1984年,源自欧洲英国的疯牛病席卷了全球养牛业,导致世界各地的牛发疯死亡。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这也是朊病毒导致的。

而朊病毒又是如何感染牛群的呢?研究人员发现,致病因子来自于牛饲料,当时人们在牛饲料中加入了牛羊遗骸研磨成的粉,而这些粉末中很有可能含有朊病毒。正是这种“牛吃牛”的行为,导致了当时的疯牛病泛滥。

疯牛病实际上是一种变异型克雅氏病,它俩都具有跨物种传播的特性。不过研究发现,克雅氏病最初是因为一些为了长高的人服用了尸源性生长激素,而这种激素则取自于亡者脑垂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朊病毒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动物们同类相食的这种现象。

现在人类已经发现多种朊病毒导致的特殊疾病,在人类群体中已经发现的由朊病毒导致的疾病就有4种,包括克雅氏病、库鲁病、格斯特曼综合征(GSS)和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这些疾病普遍是由朊病毒感染了中枢神经系统或脑部的不同区域导致的。

朊病毒为什么这么可怕?

朊病毒,虽然名义上叫做病毒,但它比病毒更不像生命体,它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一种不包含DNA和RNA这类遗传物质的蛋白质侵染因子。

它虽然没有病毒那样的结构,但却像病毒那样具有传染性、致病性等。并且朊病毒只有在细胞等类型的生命体中才能表现出复制等生命特征,脱离了这一环境,与普通的蛋白质分子没什么两样。朊病毒其实是正常的蛋白质变性产生的。

正是因为这种简单的结构,导致它比病毒还难以对付,就算是使用放射性辐射也难以消灭。现在,一旦被朊病毒感染,除非有办法阻止或者延缓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否则非死不可,因为它会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

而被这种病毒感染后,会导致动物们出现行为异常,简直堪称“丧尸病毒”。

不过这种病毒的感染率非常低,以克雅氏病为例,发病率大约为百万分之一。目前人类对朊病毒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