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六经辩证要点

时间:2022-04-19 19:02:13 热文 我要投稿

六病分为三阳病、三阴病

太阳、少阴属表,阳明、太阴属里,少阳、厥阴属半表半里。太阳病属于表证、热证。少阴病属于表证、寒证。阳明病属于里证、热证。太阴病属于里证、寒证。

少阳病偏于表里不和。

厥阴病偏于上下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一、 太阳病太阳主卫外,所以太阳病是表病。足太阳的经脉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抵腰,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所以太阳受病,不能卫外,又邪入经络,就会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在表,应当发汗。有汗为太阳中风,宜用桂枝汤,无汗为太阳伤寒,宜用麻黄汤。又因膀胱是太阳之腑,所以太阳的变症,有时能“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太阳病证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就是说凡是这样的都是太阳病,又分两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分两类,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二、 阳明病阳明主里,所以阳明病是里热病。里热外蒸,就不恶寒,反恶热。腹满,便秘的为阳明腑症,宜攻下,可选用三承气汤,自汗、口渴,脉洪大的,为阳明经症,宜清热,用白虎汤。阳明腑为胃与大肠,所以其病理是“胃家实。”足阳明的经脉起于鼻之交(安页)中,下循鼻外,手阳明的经脉挟鼻孔,故凡出现口干,鼻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热在阳明经络,是必衄之征。阳明病证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概括: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还不好理解,白话解释就是阳明病有两种类型,一个是热症(胃),一个是实证(大肠)1 症状为:大渴、大热、大汗出、脉洪大 四大的,为阳明热症2 症状为:大便秘结,燥屎不下的,为阳明实证三、 少阳病少阳为少火,喜条达不喜郁闭。少火被郁,就口苦,咽干,目眩。兼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的,为少阳中风,头痛发热,脉弦细的为少阳伤寒。手、足少阳的经脉,分别布膻中,循胸胁,所以外邪袭入少阳的经络,又能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半表半里的症状。治宜散郁火,枢转少阳,与小柴胡汤。少阳病证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四、 太阴病脾脏属太阴,凡脾脏虚寒,不能运化,出现腹满而吐,自利不渴的,就是太阴病。治法当温中祛寒,宜四逆辈。足太阴的经脉,从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所以太阳病误下,外邪陷入太阴,经脉壅滞时,能出现腹满时痛,或大实痛。治宜和太阴,通脾络,选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太阴病证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概括:凡是出现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五、少阴病少阴是心,肾二脏,藏精而主火。凡心肾两虚,脉微神衰的,就是少阴病。治宜急救回阳,选用白通,四逆等汤。也有肾水亏虚,导致心火炽盛,心中烦,不得卧的,这是少阴病的变型,宜育阴泄火,用黄连阿胶汤。手少阴的经脉上挟咽,下膈络小肠,足少阴的经脉循喉咙,所以病在少阴的经络,能出现咽痛,或下利便脓血。咽痛的,选用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等。下利便脓血的,用桃花汤,或用刺法以泻经络之邪。少阴病证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六、 厥阴病厥阴之脏为肝与心包,中藏相火,阴中有阳。所以其为病是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如消渴,心中痛热的,宜清上温下,可与乌梅丸。肝的经脉与督脉会于颠,若肝气挟寒浊上冲,干呕、吐涎沫、头痛的,宜温肝降浊,用吴茱萸汤。有厥阴热邪,奔迫于大肠之间,出现热利下重的,宜用白头翁汤。厥阴病证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以上六病,太阳,阳明,少阳,是三阳病,太阴,少阴、厥阴,是三阴病。

阳病都属实属热,以发热为特点,是腑病的反应,治疗或汗,或下,或清,都以驱邪为主。

阴病属虚属寒,以无热恶寒为特点,都是脏病的反应,治疗或温,或补,以扶正为主。

太阳病提纲: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

阳明病提纲:

胃家实。热、烦、实、胃中干、大便难。

身热恶热,或潮热或时烘热汗出,头汗、掌心热,手足心出汗,

热盛伤津而懊恼、心烦,失眠,或烦躁谵语;或热伤营血而瘀,甚则血热妄行,如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等。

里热上涌作喘或胸中窒塞或头晕目眩,或阳明热结,嗓子发痒顽咳,面红、眼赤、耳鸣

食欲旺盛,或能食易饥而泛酸,或气机阻滞不能食,口干口苦,燥渴引饮喜冷。

腹胀痛不通、拒按,

大便秘结数日不解,或干硬难解,或排便不净肛门灼热,或里热下利而舌红苔黄腻

尿频数色黄赤,或尿短不利色黄赤,或尿道灼热痛感,

妇人经水色红质稠,带下色黄,

皮肤斑丘疹高突色鲜红,或局部红肿热痛

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口唇干红,

脉象浮洪或沉实,滑数有力

少阳病提纲

口苦,咽干,目眩

头晕目眩,项强头痛,

往来寒热,热时汗出,

心烦胸闷气短,心悸,睡眠不实。

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呕恶。

耳鸣耳聋,目赤。

鼻子发干,鼻孔生疮。

胃痛胸胁胀满。

嘿嘿不欲饮食。

腹痛下利。

舌质红,舌苔薄白。

脉弦或弦细,偏数不虚。

太阴病提纲:

病在里,胸下结坚,呕吐,食不下,腹满自利,时腹自痛,下之益甚,抑郁寡欢,身重疼难以转侧如痹状,无热或微热,恶风寒汗出,清涕善嚏,风水溢饮,脉沉弱而迟

善嚏,流清涕。

头晕头痛,吃饭后犯困,想睡觉。身体疲惫乏力。

胸下结坚,胸闷短气,心悸

心下痞塞胀满、冷痛,噫气,呕恶,

胃中凉,食欲不振,口中黏,口不干或口干饮水不多,喜温,

腹中凉,腹胀,矢气得舒,肠鸣如走水。

四肢烦疼,身体沉重,肌肤麻痹,肌肉瞤动。

大便溏泻不爽舌淡齿痕苔水滑,食油腻及生冷之物加重。

妇人带下清稀

舌质淡胖有齿痕,苔水滑

脉象沉弱或浮弱,迟而无力。

少阴病提纲:

脉微细,但欲寐

失眠、想睡而难入眠,心烦,精神萎靡,全身疲累,双眼无神,面色,青白或者晦暗无华。

无汗或冷汗淋漓四肢逆冷,无热或微热,畏寒重,

口渴喜热饮,咽痛。

项背紧张酸痛,或心前区刺痛。

四肢逆冷疼痛、蜷卧,腰腹冷痛冰凉,

大便溏泻不爽、

妇人月经期长,经水暗黑,带下清稀,

尿频色白,夜尿频多、

舌质青黯或者紫黯、口唇紫绀,

脉象微细,或浮或沉,迟而无力。

厥阴病提纲: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呕吐,下之利不

厥热往复(阴阳不和),周身畏寒。

口苦,口干口渴多饮或不欲饮。

口腔溃疡,咽喉溃疡疼痛。

心中烦热,饥而不欲食。

心下痞硬、压痛、胀满,连及两胁,呃逆,气上冲逆。

胃腹冷痛。

四肢逆冷,甚则厥逆冷痛彻骨。

下利,厥利热止,或便秘数日一行。

脉弦短而迟,或沉细而迟,或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