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杉杉股份:三十而立,还是少年

时间:2022-08-26 12:09:40 热文 我要投稿

       作者:文雨,编辑:小市妹

       在中国经济的时间刻度尺上,1992年是一个被标粗的年份,领导人讲话激活创业热情,“士大夫”下海缔造经济奇迹,许多日后闪耀中国的明星企业均在这一年出场:复星集团、新东方、汇源集团、波司登、太平洋集团、德隆实业、杉杉股份……

       三十年,命运早已各不相同。

       有的一直稳健成长,始终活跃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中央,如复星;有的则已被时代的黄沙彻底掩埋,如汇源;还有的,在充满变数的世界中拼命变轨,目的是让自己不被时代所抛弃,如杉杉股份。

       【穿越周期三十年】

       杉杉股份的创始人郑永刚是一个很能打、同时也很不“安分”的企业家。

       1996年,成立仅4年的杉杉股份便以“服装第一股”的身份登上资本市场。到1999年,杉杉股份的西服已经连续7年在国内稳居第一,公司股价也因基本面的高光表现而连翻数倍。

       但郑永刚却很“焦虑”,转型成为当时杉杉股份的第一大议题。

       郑永刚后来回忆到,当时确立了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大健康,二是新能源,最终他选择了后者。

       公司随后成立了杉杉科技(主营负极材料)、杉杉能源(主营正极材料)和东莞杉杉(主营电解液)。自此,新能源材料成了杉杉股份主要发力方向。

       2018年,杉杉股份正式剥离服装业务,专注新能源,完成了从服装公司到锂电材料公司的彻底转变。此时,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被彻底引爆,前途不可估量,但郑永刚却又在谋划着开辟新道路。

       2020年,杉杉股份收购了LG化学偏光片业务,成立杉金光电,主攻高端偏光片的国产化。去年,公司又将杉杉能源控股权转至巴斯夫,剥离正极业务。

       一番操作后,杉杉股份目前主要专注于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业务,两者贡献了超90%的营收。

       三十年,杉杉股份多次跨界,并非郑永刚不专一,而是时势使然,用他的话说:“企业是有周期的,如果不变,最后只能败掉,白发人送黑发人。”

       换言之,从来就没有能穿越周期的企业,能穿越周期的只有企业家的认知。而在所有中国企业家中,郑永刚绝对是最会玩加减法的人之一。他总能通过进进出出的方式,让公司一直保留最有活力的那部分血液。

       在锂电负极领域,杉杉股份目前是全球人造石墨龙头,在偏光片赛道,公司也是世界第一。

       2021年,公司营收增长超150%、归母净利润增超23倍。根据最新的业绩公告,今年上半年净利16.61亿同比增长118.65%。

       现在来看,未来几年,这两大业务足以继续保证杉杉股份的成长性。

       【锂电负极方兴未艾】

       负极材料未来主要有两大看点,一个是总量,一个是结构。

       量的层面,根据EVTank统计,去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达到563GWh,同比增长91%,中国出货量占全球总量的约60%。根据国联证券的测算,到2026年,全球锂电池需求将达到3467GWh,对应负极材料市场需求416万吨,5年CAGR为43.85%。

       也就是说,目前整个行业的能见度已经非常高,市场空间是有确定性支撑的。

       竞争格局层面,去年贝特瑞全球出货量市占率为19%,杉杉股份、璞泰来分列其次,分别占据了全球1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单论人造石墨,杉杉股份是绝对的全球龙头。

       石墨属于高耗能行业,能耗双控使得行业扩产受到影响,据GGII统计,去年四季度内蒙古地区(国内石墨化产能占比近半)石墨化减产约40%。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产能落后的后排企业起到了挤出作用,让市场不断向头部集中。

       单纯从市场竞争格局优化的角度出发,贝特瑞、杉杉股份这类头部公司还面临两大利好。

       首先是一体化趋势。

       为了更好的控制成本,一体化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目前头部负极材料企业均以围绕石墨化加工、炭化加工、上游原材料等产业链各环节进行一体化布局,其中贝特瑞、璞泰来、杉杉股份、凯金能源等都规划了20万吨以上的一体化项目。

       一体化可以更好的压缩成本,但其投资强度也显著上了一个台阶,这对后排企业又是一次打击和排挤。

       根据之前的统计数据,普通项目的平均投资强度为1.9亿元/万吨,对应电池生产大约2375万元/GWh,而根据贝特瑞、璞泰来和杉杉股份公布的一体化项目投资额,平均投资强度为4.26亿元/万吨,对应电池生产大约5327万元/GWh,相当于翻了一倍还多。也就是说,行业壁垒无形中被拔高了。

       从去年1月到今年6月,国内石墨化加工费上涨了近90%,以目前的原材料价格,依靠外协加工的小厂的利润水平已经被压的很低(毛利率不足10%)。长期来看,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继续生存下去还要打一个问号。

       头部企业的另一个利好是负极材料进入新一轮技术迭代周期。

       动力电池一直在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具体实现路径分两种,一个是结构创新,一个是材料升级。

       石墨负极的理论比容量是372mAh/g,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现实中已经可以达到360-365mAh/g,与理论极限值非常接近,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硅基负极的比容量理论值可以达到4200mAh/g,是石墨负极的十倍以上,所以目前行业正在转向硅基负极。

       硅基负极技术壁垒更高,目前国内只有贝特瑞和杉杉股份已经实现了批量化供货。头部企业提前抢跑卡位,在下个阶段的竞争中已经把同行甩在了身后,这同样有利于进一步抢占市场。

       【偏光片蓄势待发】

       Omdia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偏光片出货面积约为6.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5%,其中LCD偏光片出货面积约为5.8亿平方米,占总市场的97%。Omdia同时给出了预测,2021-2025年,全球偏光片出货面积四年CAGR约为4%上下。

       杉杉股份偏光片业务大概率将跑赢整个行业,原因有二。

       第一,受益于本土产业链优势。

       2020年以后,以京东方、TCL为代表的本土面板厂商同时发力,通过逆周期加码拿到了全球LCD产业的话语权,目前大陆占据了世界LCD产能的一半以上。

       作为刚需配套,本土偏光片需求势必得到提升。根据Omdia,中国大陆地区的偏光片出货面积预计将从2021年的3.9亿平方米增长到2025年的5.4亿平方米,四年复合增长率为8.5%。

       收购LG化学之后,杉杉股份一跃成为全球偏光片龙头(全球市占率近20%),公司目前正在进行生产线的搬迁和新建,等到后期产能提上来之后,有望充分从国内市场扩容中获益。

       第二,杉杉股份具有产品结构优势。

       目前偏光片主要包括500mm、650mm、1330mm、1490mm、2500mm等5种不同裁切幅宽的生产线,其中500mm、650mm为窄幅,其余三种为宽幅。

       更宽的生产线对应制造大尺寸电视偏光片,比如,98英寸偏光片的只能在2500毫米宽幅的生产线上生产,而目前全球LCD面板的一个趋势就是向大尺寸演进。

       Omdia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LCD TV面板出货面积为1.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9%,其中65寸(含)以上TV面板的出货面积占整体LCD TV面板的33.5%,同比增长17.1%,预计2021-2025年仍将以约13.5%的速度增长。

       因此,在大尺寸面板的渗透加速期中,超宽幅产线有显著的优势。

       现在的情况是,全球只有三家制造商可以生产90英寸以上偏光片,分别是杉杉股份、恒美光电和三星SDI,其中杉杉股份最为突出。

       公司拥有2600毫米超宽幅生产线,几乎垄断了98英寸及以上的偏光片市场。就以大客户京东方为例,其90寸以上大面板偏光片的近60%来自杉杉股份,98寸及以上的依存度为100%。

       综上所述,不管是偏光片还是负极材料,未来几年都有显著增长空间,在这个基础之上,杉杉股份作为头部公司还有很大机会拿到一部分超额收益,对照公司目前15倍左右的市盈率,性价比显然是很高的。

       长期来看,带头人郑永刚超强的忧患意识,也注定了杉杉股份是一家很有耐力的企业。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