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什么是内劲?

时间:2022-04-22 02:28:47 热传 我要投稿

什么是内劲?顾名思义,内劲就是蕴于内的一种劲。内劲这一名称,开始见于陈鑫的拳论。杨澄甫在《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内劲,他认为用时显有力,不用时无力的,是外面的浮动,最易被引动,而太极拳所需要的是内劲,不是浮动。关于太极拳内劲,陈鑫认为是这样的:以意行气,轻轻运动,发于丹田,运行骨缝之内,再由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四梢,复归于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逐渐产生一种棉软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劲,功夫越高,内劲的质量越高。杨澄甫也说:“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是真正内劲。即拳论中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里裹铁,分量极沉。”这种内劲,是轻沉兼备,不柔不刚,急应缓随,虚实变化极为灵活。武禹襄说的“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指的也是内劲的锻炼。太极拳的圆形动作是螺旋形地完成的,其内劲是潜移默化地在螺旋式地旋转的,像水银似地流动,极为快速,在外形上看,极为轻灵而不流于飘浮,沉着而不涉于呆滞,富有缠绵曲折的意趣。推手时如果没有这种内劲,是不可能将对方引之使来,不得不来;放之使去,不得不去的。郝少如曾说:“内劲初无定向,随人所动始有定向;如果内劲预先有往左往右、往上往下、往前往后之形,即犯偏沉之病。”这是说内劲须因敌变化中正不偏;太极拳家所以把这种劲称为内劲,正是由于劲蓄于内,不露于外,刚柔混于无迹。太极拳之所以需要这种内劲,是和推手的实践有关。推手如果单凭触觉灵敏,而缺乏一种浑厚轻灵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动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的内劲,就很难引动对方,放劲干脆,反之容易被对方所引动,。没有充足的内劲,出手没有威力,化也化不好,发也发不好,想引动对方不能起作用,想化动对方劲又容易被对方压扁而身法被破坏。陈鑫指出:“气不由中心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气不充至肌肤毫末,则功夫短少而气歉,则外强中干,必至失败。此内劲之不可不研练也,果能研练至此,则神乎技矣。”他又说到:“内劲是无定向而又有定向的,内劲是‘至柔至刚’、‘刚柔相济’、‘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灵活善变的,善变无形并无穷,无穷功夫在百炼,不疾而速得真宰,如此方称太极拳。”沾连粘随的缠丝劲是推手的灵魂,但必须有内劲作为统帅,方能起到“能汇万法为一,能衍一法为万”的作用。学习太极拳后,以意轻轻运动身肢,逐渐袪除僵劲,用功日久,指尖渐觉膨胀而有汗液,手臂也渐觉绵软膨胀,以至不时有麻酸的感觉,指尖也时有针刺的感觉,这是开始换劲的阶段,是“旧力渐去,真劲渐生”的开始。再加功夫,手前按时指尖觉有无数微针似乎从指尖内往外透发,背脊和臂腿中似有气流在灵活快速地缠绕,才算打通了“运劲无微不到”的大门。至于内劲运转时的轻重、刚柔、快慢、虚实,应该是忽隐忽现的,要靠练者细心体会,灵活运用。每势的起承转合(发势为起,接笋为承,变换为转,成势为合)做得怎样,是否做到了着着贯串(势与势间,似停非停之际,内劲渐充,精神团聚,下势自生,谓之着着贯串),节节松开(周身骨节松开,虚虚对准笼住,以意贯气于其中,自然周身劲整而灵活,谓之节节松开),以及是否做到了处处合住(合者,一势既成,合其全体之神,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自然合住)等等,这不但是要求认真揣摩,并且要多作观摩,多请教有经验的人,才能进步较快,而不致在锻炼过程中走弯路,甚至发生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