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李商隐无题诗解构

时间:2022-04-20 23:29:16 热传 我要投稿

人们总是觉得李商隐的无题诗就像是诗谜一样的扑朔迷离,难以猜解。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李商隐的无题诗与诗谜确实有一种相似的结构。下面我们就无题诗与诗谜的结构进行一番解析。  一、诗谜与无题诗  诗谜与无题诗结构有相似之处。写作时都是先有谜底,而后有谜面。按照谜底来写谜面,谜面即诗的表层描写,形成一个比喻系统,或叫象征系统。以此来象征、影射、比喻谜底,引导读者向谜底方面联想,猜测。让人从表面的意象系统(喻)去寻找深层的作者之意(隐)。如《易》中“象”之与“意”,象是比喻系统,意是象之所指的谜底和答案。象是喻指,意是所指。作者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都是以象指意的。  举一个例子来说,《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曹雪芹拟宝钗写了一首灯谜诗: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谜语的谜底是“更香”。燃香当然是有烟的,因此,诗谜的首句便以烟的意象,使人朝着燃香时所冒的烟方面联想。第二句是说这种烟与琴与衾无关,即指明这种烟不是弹琴时所燃的炉香,也不是薰衣被用的薰香。三句是说它不是计时用的竹筹或铜筹(即铜漏),它与鸡人(宫中报时官员,他们用的是铜筹,而不用更香)无关,但又与计时有关。四句是说它与侍女无关,也不是夜间须经常添油的油灯,但又与夜有关。五六两句是刻画更香的特征,最后两句是说,每个夜晚,无论是风雨阴晴,时光荏苒,它都在冒烟。更香是一种为夜间打更的人特制的一种线香,每燃完一支,恰是一更,故名更香。整个谜面组成一个象征系统,而这个象征系统的指向,就是更香。然而这只是第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是它的寓意系统。整个诗谜是在暗示薛宝钗以后的凄凉的寡居命运。携两袖空烟,暗示她荣华过后,两手空空。与琴与衾无缘,是暗示她没有与宝玉琴瑟谐和、同衾共枕的命运。“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是暗指她将来长夜寂寞,无人相伴。“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是暗喻她将度过忧伤痛苦的一生。末二句是喻指,不管是阴晴风雨,光阴荏苒,她的苦痛都是无法消解的。整首诗谜典雅精工,也可以说是一首无题诗。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李商隐的无题诗: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摧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此诗的表层意象所指,显系一首写与情人幽会,而情人不至的情诗。首二句写相期约会,等了一夜,而情人不至。三四两句,恍惚中似与情人相会,醒来是一场空梦。起来写了一封情书,却无处可寄。五六两句似回忆梦中情景,与情人相会的场所。七八两句写与情人相见之难,真是如同相隔千山万水一般。此诗的谜底,显系写自己失恋。然而此诗的第二层之意,即深层之意,又似别有所指。清人胡以梅云:“此诗内容,起言君臣无际会之时,或指当路止有空言之约,二三四是日夕想念之情,五六言其寂寞,七八言隔绝无路可寻。若以外象言之,乃是所欢一去,芳踪便绝。再来却是空言也。”(《唐诗贯珠》)这首无题诗在结构上与上面所提的曹雪芹代书中主人公薛宝钗所作的诗谜,是非常相似的,属于异体同构之作。有鉴于此,苏雪林才将他的无题诗说成是“用各种典故制成”的“巧妙诗谜”,因而戏称他为“诗谜专家”(参见苏雪林《唐诗概论》第十八章)。她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二、猜谜与解诗  如果说写谜与写诗,属于创作美学的范畴,那么解谜和解诗则属于读者的接受美学的范畴。做为谜语来讲,每个谜语都有一定的猜解范围和提示。如“打一字”、“打一物”、“打一人名”或“打一地名”等等。有的还指出是“谐音”或是“解意”等。这些提示当然都是诗谜的作者所给的。其实无题诗的作者也是如此。只不过是这些提示有的留下了,有的没有留下。原本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有的。李商隐的诗谜有两种,一个是有答案的,一种是无答案的(其实也是有答案的,就是作者没有说或不愿说)。有答案的如《泪》、《蜂》等咏物诗,答案就是题目。如《泪》: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此诗诗中不见泪字,但整篇都写的是泪的典故。诗面意象所指方向,皆让人向“泪”的方面联想。若抹去此诗的题目,它就恰似一首写泪的诗谜。清人赵臣瑗曰:“一二先虚写,一是宫娥,二是思妇。此二种人,最善于泪,故用以发端。中二联,皆泪之典故,然各有不同,三四是为人之泪者,五六是为己之泪者。送终感恩,悲穷叹遇,尽于此矣。七八再虚写天下之泪,无有多于送别,而送别之泪,无有多于灞桥,故用收煞。”(《山满楼笺注唐人七律》)此是诗的表层义。此诗的深层义,或说引发义,当不止写泪,而是写出了自己长期沦落下僚,怀才不遇,壮志不得实现的悲伤。此诗句句咏泪,诗面的指归也在泪,故诗人以《泪》作题。  那些无答案的就是无题诗。这些无题诗,诗面大都是写艳情的,之所以题作无题,大概是诗人故作玄虚,故意将诗的表层义,说成是喻体,即暗示读者说,此诗是别有寓义的。有时诗人故意制造迷宫,让人上圈套。如诗人曾说自己的诗是“楚雨含情尽有托”以自我标榜,故意将读者的目光,从诗面中的艳词丽句上面引开,让你去猜其他的含义。至于是否真是别有寄托,当然只有诗人一个人心里最清楚。或是真的别有寓义,或者是诗人故意放的烟幕弹,而仅是写自己的情事,只是不好明白说出罢了。而索解诗篇的人(即猜谜者),却是自以为找到了提示的。解诗如同猜谜。读者的猜解则是从相反的方向进行的,是沿着诗面所指示的喻象来寻找诗中所喻指之意的。没有谜底的谜语,就可能有多种猜解。无题诗就如同没有谜底的诗谜,在读者的心中就可能有多种答案。着重于政治与个人遭遇方面的,都从李商隐与牛李党方面的关系来加以索解。而着重于从艳情方面的,都从李义山的爱情遭遇来试探。而着重于人生哲理方面的,则从李商隐对人生的感悟来解他的无题诗。  三、李商隐无题诗创作的心态  李商隐创作了那么多的无题诗,写得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似可解又似不可解,似诗谜,而又没有谜底。那么,他创作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呢?应是唯恐人不知,又恐人太知。为什么这样说呢?  大约李商隐所写的情事有不好公开的一面,有想让人家知道又不想让人全知道的矛盾心理。全不想让人知,何必写?不想让人全知,故写成了诗谜,让人猜解。猜对了,我心自知;猜不对,暗自高兴,说明我手段高明,你猜不着。你猜对了,我有遁词可辩,可避免现实纠纷,顾全脸面;你猜不对,也不妨碍我自己感情的宣泄,作为自己难以忘怀的情感的记录,往事的回忆。因无题诗所写的是他难于启齿的情事,而又忍耐不住,不得不吐的感情宣泄,因而只能以曲折的表现手法,语意多岐的语言,朦朦胧胧的意境,来表达他不愿明说的情怀。一方面是必须写,不写就心中憋得难受;一方面是不便写,写得太白了会惹出意想不到的麻烦或面子上也挂不住。他要写无题诗的原因是出于诗人的一种传达欲,或者说是感情与人分享的欲望,很想让情人或知情人分享他的感情的喜与忧。能知道其中隐情的人不能太多,只限于当事人或少数知心朋友。再则是出于诗人的一种表现欲,他是在用一种新的手法来创作诗歌,即以此来表现他的诗艺技高一筹,不同凡响。他的无题诗的写作,大多是出于这种欲人知又不欲人全知的矛盾心理。他的无题诗挠人心痒,逗人索解,故其诗欲显却隐,欲盖故彰,半遮半掩,羞羞嗒嗒,朦朦胧胧,使人如堕五里雾中,但又仿佛让你猜到了什么,引逗你不断地去猜,去想。  四、何以无题诗如此岐解?  诗谜一般是只有一个谜底的,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谜底不止一个。越是难猜的谜,越是这样。无题诗也是如此。无题诗的谜底,作者心中有数,只是没有说出来了罢了。但好的无题诗,也仿佛有许多的谜底,让人去猜。为什么会这样呢?钱锺书有个理论叫做“喻之多边”,即比喻有多种指向,并非与所喻指之事物皆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的关系。比喻只是在某些方面相似,并非全部相似,能划上等号。如“梨花一枝春带雨”,只是在洁白美丽而又带有晶莹的露珠的意象方面,有似于杨贵妃的戚容的美丽,并非杨贵妃的丽容就是一支带雨的梨花。因此喻象也只是在某些方面可以与所指的意有相同之处。所  谓“形象大于思维”,即是此意。喻的多边性,导致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系统之所喻指,并非就一定是李商隐原来写诗时的意。再加上语词的多义性,更增加了诗的岐意。这是从诗的文本方面来说明无题诗可能招致的岐义。  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从诗的接受者即读者的心理角度,来说明无题诗的意旨之所以众说不一。解诗者并非一定是要诗的意象符合其原意,而是为了个人的文学主张(或适应某一派文学派别的主张)或心中爱好而来理解甚至故意曲解原意,以达到解诗者“六经注我”的目的。经学家欲把李商隐看成是一个圣洁的君子,故以比兴说诗,其无题诗含有深切的政治含意。浪漫文人把李商隐看成是一个多情的才子,故将无题诗解成是李商隐恋爱的自述。哲学家把李商隐说成是一个深通哲理的哲人,故从其诗中看出了深沉的人生哲理。从读者的接受美学来看,他们解诗的美学观不同,爱好不同,目的不同,因之,其解也就不同。  以上原因造成了李商隐无题诗的众多的岐解。这种岐解并非就没有意义,这些岐解叠加和增添了李商隐无题诗的内涵,丰富了无题诗的意义和文化意蕴,增加了读者参与创造的兴趣,激活了李商隐诗所生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至于什么是李商隐无题诗的原意和真解,只有待于专家来深入探讨和考证。但即便你的是真解,也未必一定都会得到读者的赞同。读者是不会让你就此完结了探讨李商隐无题诗的使命的。他们要让李商隐的无题诗,永远保持着一种神秘,一种永不了结的生命力。既然李商隐的对其无题诗的态度是人们不能不知,但又不能太知,而读者又各怀已见和不同的目的来解其所见所知,因此,李商隐的无题诗,也就永远不会有一致的的看法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