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核心高管,必须具备这5项特质

时间:2022-04-20 20:25:29 热传 我要投稿

嗨,这里是HR新逻辑!

贪婪、侥幸、虚荣是人性的双刃剑,在创业之初,它曾在企业家身上发挥了巨大的正面作用,敢闯、敢拼、敢冒险;但在企业逐步壮大之后,反作用会愈加突显,曾经的冒险变成了冒进,曾经的谨慎变成了故步自封。

这不是个例,而是共性,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优秀的制度、伟大的理念乃至杰出的人都无法逃避时间的侵蚀,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人性的必然。只有坚守战略,头脑清醒,莫把偶然当必然,才能躲避陷阱,拥抱成功。

如何坚守战略,把握人性,摆脱战略陷阱,变坏事为好事呢?我有五个建议。

对趋势变化保持敏锐的感知

我一直强调:“小老板做事,中老板做市,大老板做势。”这是指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老板运作企业的不同方式。

小老板只要兢兢业业地把该做的事做好,就可以了;

中老板仅把事做正确还不行,他们还必须懂得如何做正确的事,懂得市场竞争的策略、手段,懂得管理团队的打造与企业文化的宣导;

而大老板除了懂得做“事”与“市”之外,还必须具备根据中国宏观的经济大势、区域经济趋势以及行业发展态势创新商业模式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具备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从而能紧扣时代脉搏,引领市场潮流,成为与时俱进的“火车头”。

具体来说,一是要懂政治;二是要懂国情。

火候要掌握得非常好,或早或晚都不能成事。

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生存智慧的绝佳写照。

知人者,即知晓这是谁人之天下,这是何样之社会,这是怎样之环境,即上文所说的,要对趋势变化保持敏锐地感知;

自知者,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是谁,有多少斤两,具体来说就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力和方向,发挥“长板效应”。

这与管理学上的短板理论正好相反。短板理论是说一桶水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板,所以要想办法补短。我们很多人就上了当,花了许多精力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

从战略上来讲,每个人要找到你的长板是什么。黄文仔的长板是精品意识,做到极致,可以成功;王健林的长板是跨界与整合,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任何企业家都要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充分发挥这些能力。

以腾讯和阿里这两大互联网巨头为例,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两者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驱动发展模式(战略驱动和创新驱动),分别对应了智能时代企业战略的两大聚焦点:模式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

阿里是战略驱动,注重宏观的战略构架。其集团顶层设计了整体的构架体系,然后下面的团队会坚决地执行,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错误的决策,也会无条件地执行。当然,顶层设计的战略部门也在不断地修正纠偏。

腾讯则是创新驱动,集团没有完整的顶层设计框架,只有未来发展的方向(比如拥抱产业互联网),下面的团队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当某一个创新产品获得成功,再进行全面推动和推广(比如微信)就是这样诞生的。

两者基于自身的能力边界,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但同样获得了成功。

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我认识一个身价上亿元的老板,其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座右铭是:贵在大胆。王健林也曾有一句名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要看企业的发展阶段。早期,靠打擦边球,甚至不惜走私、造假发达起来的老板不在少数。

但人间正道是沧桑,俗话说“人欺地皮,地欺肚皮”,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是公平的,你用什么方式与市场对接,市场就会用相匹配的方式回馈你。

我们不要老想着“人定胜天”,人首先要认识规律,尊重常识。只有掌握企业发展规律,才能把握企业的生存密码。

查理·芒格曾说:“所谓常识,是平常人没有的常识。

在说某个人有常识的时候,我们其实是说,他具备平常人没有的常识。人们都以为具备常识很简单,其实很难。”很多企业都是误打误撞入门和做大的,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未来行业的规律性会更强,企业要科学地进行战略定位,才能走得更长远。

就目前来说,机会红利正在全面消退,这几年就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以前,是机会主义时代,胆大就能成事;以后,将是长期主义时代,对企业家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3年的30多年,是“大破”的年代,经济上破掉了“计划经济”,思想上也破掉了禁锢,生态环境也被大规模破坏。

那30多年里,发展就是硬道理。鼓励的就是敢冲、敢想、敢变通。

多少人一边骂腐败,一边投奔腐败;一边骂着道德沦丧,一边昧着良心做事,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注定不会长久的。

我在2014年底曾写过一篇文章《三个重建将改变中国》,6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三个重建”全部兑现。

第一个是秩序重建。原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贪腐问题之严重,说是千疮百孔都不为过。现在这个时代结束了,中央树立权威,官场风气彻底改变,做到了令行禁止,甚至还会倒查20年。

第二个是文化重建。尊老爱幼、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这些传统的价值观要重新提倡,必须要对得起天地良心,然后我们才能可持续发展。杀鸡取卵、不择手段,民族是没有救的,一定要建规矩、立章法。

第三个是生态重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之前喊了多少年,基本看不到成效,现在的力度之大,小作坊、小矿山说关就关,说整顿就整顿,不管触动谁的奶酪,一查到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拼命挣钱、不择手段挣钱的老板感到不适应,这是必然的。

大家要有思想准备,以后靠数量发展和不计代价的方式,从政策、文化、生态上都不会得到允许的。新消费需求、新技术引领、新增长模式都将使整个环境重新洗牌。

整个中国发展到今天,终于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好人赚钱的时代到来了。对企业家的生存之道来说,小老板靠勤奋,中老板靠智慧,大老板靠德行。以后对企业家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有恒才才有恒心,有恒心则有恒财,这是一个长线思维。

保持敬畏之心的典范就是龙湖的吴亚军。在地产界,龙湖是出了名的稳健,有着稳健增长的经营业绩、表现漂亮的财务数据以及表现不俗的行业产品、品牌和口碑。其实这背后的根源,就在于吴亚军有敬畏之心。

我和吴亚军打交道这么多年来,除了业务上的合作外,私交也一直很好,吴亚军身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近几年,随着实体商业超量开发和同质竞争加剧,商业物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龙湖商业偏能脱颖而出,成为每个区域乃至全国的经典商业地标。

究其原因,龙湖不仅仅是以商业开发者的角色布局市场,而是以一个自持比例高达50%以上的运营者的身份参与商业业态的打造,自然广受各地政府欢迎。

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深知天街这个产品完全是吴亚军危机感的产物。2001年,龙湖在重庆刚刚站稳脚跟,拿到了一个观音桥的商业片区开发项目,建设完成后,吴亚军做出了令人大吃一惊的决策—自持物业。

我问她原因时,她的回答很坦诚:“当时龙湖已经有1000多名员工了,我总担心哪一天房地产这个行业出现危机,就像农村的荒年一样,如果我现在选择迅速套现,把房子都卖了,然后滚动开发,哪一天荒年真来了,我的员工靠什么吃饭呢?我现在自持大量物业,其实就是从广积粮的角度考虑的。”

吴亚军的想法很朴实,也很平和,但这样一路走下来,20年过去,天街系列已经成为龙湖最坚实的业务板块,光是每年的租金就足以让其他高周转率的房地产商眼红,这种稳健的经营理念也让龙湖的融资成本极低,和其他房地产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对处于一定阶段的大老板来说,金钱仅仅是追求卓越与创新顺带产生的结果,财富在他们心中只是实现个人价值理念与终极人生意义的一种媒介。

这是个“十倍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摩尔定律”大显身手的时代,产品可以快速克隆,模式可以瞬间模仿,只有企业的内在精神气质无法复制。

这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就是企业家独特的人格、操守、魅力、理念以及由此而塑造的企业文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企业能长多大,就要看企业家的心有多高,企业家的高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

随时保持归零心态

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他过去人生的总和,这对那些成功人士来说更是如此。

越是成功的人,自我认知越难,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成功经验,可是当外部世界在变,他们的经验不变的时候,昨天的成功经验就会成为今天的绊脚石。

企业家可以自我审视一下,只要是10年还没有上台阶的企业,绝大多数都存在战略问题。

这样的企业不出问题还好,一旦遇到危机,就会变得困难重重,最后被淘汰出局。唯有长期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才找到前进的方向。

能以归零心态应对世事沉浮,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不仅是对过去荣耀、挫折的一种舍弃,也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扬弃。

否定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一个失去自省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无论他有多辉煌的过往、多庞大的基业,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情。

学会做减法,拒绝诱惑

这些年来,我见过太多的企业家由于一念之差,走上了不归路。

有很多人问我:大家一起出发,为什么有些人可以“直挂云帆济沧海”,有些人却“中途夭折”、郁郁而终?

我说:人生中,包括企业、优秀的人、有科学头脑的人、重视战略的人、找准方向的人,相当于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越走越顺。战略决策把握好了,能少走弯路。

有些人速度也不慢,但路选错了,总是在断头公路上跑,所以永远到不了目的地。这就体现了战略的重要性。

前行道路上,企业家必须经得起诱惑,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所坚守,这就需要企业家对自己的行业发自内心地热爱,并能乐在其中。

孔老夫子有句话是这样讲学习的,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企业也是这样。

所谓“乐之者”,正对应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以所从事的行业为“乐”,是很多企业家最终做成行业老大的重要原因。

我本人也是这样,基本上约30年一直是在一个很清晰的轨道上,没有走过弯路,即便转换,也是前一步为后一步打基础—这样才走得稳,走得远。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利益诱惑、捷径的吸引,但对我都没起作用。

企业发展也是如此,只有坚守战略的价值,坚定目标和方向,“虽九死而犹未悔”,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