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唐诗诗意画》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时间:2022-04-11 15:21:21 热传 我要投稿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做赶制衣服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月光下的长安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征夫之妻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的深情。

诗作背景

这是一首乐府诗,是诗人所作《子夜四时歌》中的第三首,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子夜四时歌四首》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景,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戍妇(戍卒的妻子)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棉衣之事。四首诗连起来则是一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组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诗词原文

《子夜四时歌四首》

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逐句释义

长安城笼罩着一片皎洁的月光,干家万户传来阵阵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妇人们对玉门关外驻守边关夫婿的绵绵思念之情。她们不知道何日才能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丈夫从此不再远征。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牠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写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戍妇(戍卒的妻子)的心声,也是作者的愿望。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诗文注释、赏析:海晗,民主人士、学者,著有《古诗词经典名句赏析》《汉字概说》《成语概说》等著作和文章。  栏目策划、采编:王辉丹,台湾新生报记者、大陆新闻召集人、港澳台美协理事、台湾国际身心灵研究发展学会理事;《中华成语典故学习词典习近平用典释义与溯源》台湾主编。

转载台湾新生报2021606第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