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医案医话】顾志君——磨牙病因各不同,滋肾平肝亦见功

时间:2022-04-21 20:00:24 热议 我要投稿

作者:顾志君

编辑:若卿

导读:磨牙古称“齘”,乃是齿齿相挫之状。多因胃热所致,但也有例外。本例医案中,顾志君医师对患儿辨证为肾虚肝旺,治以滋肾平肝熄风之法,效如桴鼓。

昂某,男,12岁

初诊:2016年7月19日

主诉:长期睡觉磨牙

现病史:过敏体质,磨牙日久,查无异常,平常多动。

证候:素来好动,睡眠不安,入睡慢,常翻来覆去,睡着后磨牙不已,咯咯有声,惊动旁人而不自知,肤色黄,指甲发蓝,舌红偏淡苔薄白,脉弦略数。

辨证分析:肾虚肝旺

治则:滋肾平肝熄风

处方:生地黄10g,山药10g,山茱萸6g,茯苓10g,丹皮6g,泽泻6g,天麻6g,钩藤10g,石决明20g,白芍10g,葛根12g,木瓜6g,14剂。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复诊:2016年8月6日,服药后磨牙基本未作,睡眠较前明显好转,舌红偏淡苔薄白,脉弦。

辨证分析:服六味地黄汤加味,肾阴渐充,肝风渐熄,再拟前法,以为巩固。

处方:生地黄10g,山药10g,山茱萸6g,茯苓10g,丹皮6g,泽泻6g,天麻6g,钩藤10g,石决明20g,白芍10g,葛根12g,巴戟天6g,14剂。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临证心悟

磨牙古称“齘”,乃是齿齿相挫之状。较早的记载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这里齘的病因是由于外感病过汗导致津液耗伤,热盛生风所致,所以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的方法来治疗。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说道:“又如齿齘,乃睡中上下齿相摩有声,由胃热故也……”此处描述齘的病因显然是受到了《金匮要略》的影响。

在临床上,如果外感热病中见到睡觉磨牙,大多如前所说为胃热所致,但在非热病中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有属于胃热者;有阴虚者;有心肝火旺者,临证不可印定某一个病机来刻舟求剑,而应该全面观察以作判断。

这位小朋友的睡觉磨牙显然和热病所发不是一回事。他是过敏体质,平常好动在中医多属“阴虚风动”的体质状态。入睡慢,睡觉不安稳,翻来覆去是,“阴虚不能敛阳”导致。“齿为肾之余”,磨牙乃“风动”之象;“爪为筋之余”,指甲发蓝乃是肝血不足之象,故此判断其为“肝肾阴虚,阳亢动风”的证候。

针对这个证候,我们采取了“补肾养阴,平肝熄风”的治疗原则,选用《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以为君;白芍、木瓜滋养肝阴为臣;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为佐;加一味葛根入阳明经有解痉舒筋的作用,以为使药。“君、臣、佐、使”配合妥帖,故此服用后不仅磨牙停止,而且睡眠大为改善。二诊考虑“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故此加入巴戟天温润助阳以为巩固。

顾志君,蒲辅周先生的再传弟子和何氏医学传承人,擅从藏象角度探讨五脏虚实和气血津液精之盈亏通滞,重视气候,融会伤寒和温病学说,擅长治疗各种发热、咳嗽、支气管哮喘、口腔溃疡、胃炎、胆囊炎、肝硬化、失眠、焦虑、神经性性头痛、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过敏性疾病、妇女月经失调、带下、不孕、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多动症等。

坐诊地点:上海应象中医门诊部

坐诊时间:周二全天、周四全天、周六全天

【来源:本文摘自福泉山房顾志君医师的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出处。图选自网络。由应象书院编校发表,图文版权均属于原作者。若有版权诉求,请及时联系。本订阅号历次及本次所发布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仅供专业人员学习参考,本订阅号及应象中医不承担因内容而产生的任何医疗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