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清东陵7亿元大修:棺椁内慈禧已变成干尸

时间:2022-04-17 21:12:49 热议 我要投稿

近日,清东陵方面宣布,将全面启动建陵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修复和保护工程。

历经盗墓者的破坏与风雨的侵蚀,这个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将被注入超过7亿元的资金,让文物受损情况不再继续恶化。

它遭受破坏和侵蚀的程度到底是怎样的?对于它的修缮,历史背景如何,又将用何种传统与现代的工艺去“修旧如旧”,修复难点在哪儿?

记者对话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王兆华。

清东陵隆恩殿周围搭起了脚手架

【大修:7.1亿元的大修】

记者:这次是清东陵有维修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修缮工程,为什么会启动这么大的工程?

王兆华:清东陵很多文物这么多年已经不同程度腐化,新中国成立前还遭受过破坏,如果再不修缮,情况会继续恶化。

记者:这次修缮工程有多少项目?最关键的是哪几处?

王兆华:清东陵一共是7大类49项,加起来预计要7.1亿元。最关键的比如说古建筑这块,包括乾隆的裕陵、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慈安的普祥峪定东陵、康熙景陵的大碑楼、顺治孝陵的石桥,都是大型的修缮,都是上千万的工程。

记者:这种“大”有什么具体体现?

王兆华:有的能够达到四五千万,比如景陵的大碑楼,土建部分做完了,现在是做木材加工,一个大碑楼得用1800立方到2000立方的木料,农村盖房子,连门窗都算上也就是两三立方木料。

记者:这几处文物是清东陵最核心的部分,修缮是因为重要,还是老化程度太深?

王兆华:清东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以前在这方面投入不多,我们边对外开放边碎修也能维持,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就是民房用了30多年也得修了,更何况这些建筑都是木质结构,它的椽子、檩子、斗拱等木构件经过日晒雨淋腐化严重,有的屋顶已经漏雨。

记者:历史上清东陵遭受过两次盗墓,这两次劫难给陵区造成了哪些严重的破坏?

王兆华:这两次(盗墓)经历让清东陵里除了顺治的孝陵,其余4个皇帝、15个皇后、136个妃子的地宫全都被盗了。

因为民间传说顺治出家了,孝陵是衣冠冢,事实上他的碑文写得很明确,顺治是清朝入关第一个皇帝,国家财力不济,地宫里就没放珍宝。

康熙的景陵在1952年才堵上,里面积的都是水。据当地六七十岁的老人讲,在他们小时候曾经在地宫里捉迷藏。

记者:陵区内被盗走的文物主要有哪些?流向是哪里?

王兆华:我们单说慈禧的棺椁,被盗走的文物,当年在市面上就价值1亿两白银。她的棺椁里随葬生前用过的金银珠宝之后,里面还有很多空隙,怎么办,最后用斗,倒了几大斗珍珠才把里面铺平。

至于陵区被盗走的文物,流向不知道,无论是1928年盗墓,还是1946年的盗墓,现在公开露面拍卖的一件都没有,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

1946年那次被盗,资料记载后来收回来一些,但收回来之后下落不明。

【棺椁:盗墓导致5尸同棺】

记者:乾隆和慈禧的棺椁都被破坏得很严重,现在这两具棺椁受损程度是怎样的?

王兆华:现在乾隆的棺椁里有5具尸骨,因为当年孙殿英盗墓后,乾隆的尸骨和皇后贵妃们的尸骨都被扯乱了。重新入殓时除了一具尸骨能分辨出来单独入棺,其他几具已经分不清了,按照尊卑等级也不好乱装,只能入殓到一具棺椁里,生能同床,死也同棺吧。慈禧的棺椁里现在就是木乃伊了。

记者:你说慈禧棺椁内“木乃伊”的意思是?

王兆华:就是已经变成干尸了。

记者:被盗之后到现在有怎样的损坏?

王兆华:持续在常温常湿环境下,文物已经霉变腐烂。

记者:原来的棺木是什么木头?古代在防腐方面是怎样的?为什么没起到作用?

王兆华:大多数用的是金丝楠木。古代在棺椁防腐上的做法,首先是选择好的木料,金丝楠木很坚硬,密度很大,本身防腐性能就好。另外在棺椁外面还会刷49道漆,这么多层漆足够把棺椁密封起来,内部的氧气含量很低,温度和湿度恒定了,自然就防腐了。

至于为什么没起到作用,主要还是因为盗墓破坏。我们反过来想,1928年孙殿英盗慈禧墓的时候,慈禧已经死了20年了,但史料记载当时开棺发现慈禧的尸体还有光泽,像是睡着了一样。如果一个人死了20年,本应该变成骨头了,这说明当初棺椁的防腐功能是很好的。

记者:有密闭防腐措施吗?

王兆华:有,但也不行。棺椁外面有玻璃罩,在常温常湿的环境下保存,没有密闭,随着季节变化干湿交替容易腐烂霉变。

这两具棺椁还是相对保存比较好的,乾隆后妃的棺椁损坏得更严重,木头已经糟烂,顶部因为长期受潮糟朽都塌陷了。

除了棺椁,其他木质建筑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比如慈安的普祥峪定东陵,慈安是咸丰的正牌皇后,她的隆恩殿天花板也糟了,有一天晚上还掉下来,幸好不是白天,否则很容易伤人。

记者:这次对乾隆和慈禧的棺椁修复会使用低氧含氮技术,这是一项什么技术?

王兆华:这项技术就是控制文物保存空间的氮氧比例,因为细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都需要有氧气,我们通过这个技术,让文物保存空间处在类似于真空的环境里,避免腐化。

记者:如何保证修缮棺材的时候,不会损害到尸骨之类的东西?

王兆华:棺材的最外层是椁,里层是棺,棺里面才是尸骨。这次修缮只是对椁修缮,不会开棺,所以不会对尸骨造成损坏。

【至宝:慈禧贴身锦缎 修复至少一年半】

记者:修缮还请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为什么会选择他们?

王兆华:这家单位是国家文物局的木制品、竹制品文物保护修复重点科研基地,在木制品、竹制品的保护上有他们的专长。国家文物局在全国有很多这种专业性的重点科研基地。为什么我们把丝织品文物送到杭州去了?因为杭州有中国丝绸博物馆,国家对丝织品的修复保护都由它来完成。

记者:现在工作进行到哪一步了?

王兆华:他们的专家一年多之前就来了,并且取样分析,关于棺椁的修复方案,要在明年3月份出来。

记者:说到丝织品,镇馆之宝陀罗尼经被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化,这是一件什么样的文物?修复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和技术?

王兆华:陀罗尼经被实际上是一件锦缎,不是一床被子,这件文物是用金丝和锦缎织在一起的,慈禧用的这件上面镶嵌了820颗珍珠,当时盖在她尸体的上面。

盗墓的认识金银财宝,把上面的珍珠都拽下来,把锦缎扔了,但没想到这块锦缎是最值钱的,无论它的材质、工艺,都是一流的,也因为它的唯一性,是慈禧入殓用的,所以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馆长说,修复这件文物至少得一年半的时间,它破损和腐化的部分还得用原材料修补,颜色还得一样。

记者:对于文物保护来讲,可能除了大规模的修缮,日常的保护也很重要。

王兆华:我们都说,这次修缮是清东陵有维修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如果日常的维护到位,可能以后也很难出现这么大规模的维修了。

最简单的日常维护比如“扫瓦垄”,得勤扫建筑顶部的瓦缝,因为平时刮风很容易把树籽、草籽吹到瓦缝里,遇到点土就生根发芽,时间一长就把瓦缝撑裂了,容易造成渗漏。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