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清代晋北村落庙宇会馆及其戏台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11 07:14:45 热议 我要投稿

清代晋北村落庙宇会馆及其戏台调查研究——以山西怀仁县石井村龙王庙为例

王鹏龙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大同037009)

摘要在山西省怀仁县石井村龙王庙内,现存有清同治年间修建的会馆和戏台,两通同治十年(1871年)刊立的石碑也记录了修建会馆和扩建乐楼的经过。这座金信是违今为止回野考古发现的唯一的一座在村落庙宇中附建的会馆,对于了解清代后期山西北部村落的发展和戏剧演出有重要意义。

会馆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缘或业缘性民间社会组织。在明清会馆中,商业性会馆数量最多,但通常建在通都大邑,普通村落中极少,学界对村落庙宇中的会馆及其戏台关注较少。本文以田野考察资料为依据,对山西省怀仁县石井村龙王庙建筑,特别是会馆和戏台进行大致介绍,以期引起大家对村落庙宇与会馆及戏台之间关系的关注。

一、龙王庙的建筑与历史

怀仁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中心,石井村在县城西7km处的清凉山下,龙王庙又处于该村西北的高地上,周围是旧民居,大都已塌毁。该村现有常住人口500余人,其他村民均外出务工。龙王庙坐西朝东,地势呈西高东低(图1)。现存主要建筑有正殿、钟鼓楼、戏台、社房、会馆、碑廊与山门等。正殿前为两层砖砌月台,每层九级台阶。钟楼与鼓楼在外层月台两边,最下层月台高1.3m。正殿硬山顶,明三暗五,进深两间,三架椽带前廊,中间外出卷棚歇山顶抱厦。现在前廊檐柱间下部砌槛墙,上置窗。正殿通面阔15.5m,通进深3.17m,其中明间与次间面阔均为3.25m。正殿中间三间供奉龙王,关圣与文昌为配享神,均为彩绘画像,两侧墙壁上则绘有龙母外出行雨和回宫图。北稍间供奉马王,南稍间供奉阎王,也均为彩绘画像。每间东西两侧也均绘有神灵故事图。

戏台坐东朝西,面对正殿,复合顶形制,前卷棚歇山,后大屋脊硬山(图2)。台口凸出,三面观,但目前台口两侧已用砖封砌。台上圆木柱,柱础为下仰莲上鼓镜石础,直径为0.35m。前台屋檐下施大额枋、平板枋,其上无斗拱,直接承接大梁。内部四架椽,脊檩下用瓜柱、角背,金檩下置梯形陀墩。五架梁梁头前端伸出平板枋外,垂直截去,无装饰。平板枋和大额枋两端伸出角檐柱,断面亦垂直截去。前台两端施上下角梁,两端交于额枋上,老角梁后端挑一根垂莲柱。前檐大额枋下施浮雕通雀替,明间刻云龙,次间刻金凤。前台顶部出檐深远,翼角翘起,形成一条优美的弧线,后人还分别在台口两角檐柱外45°方向安置一辅柱来承托翼角。前台台口两侧置八字墙。后台山墙南北各辟一圆形天窗,下部石砌水道通墙内外。戏台通面阔三间,其中明间宽3.55m,次间宽2.4m,柱高2.8m。分前后台,中间为隔断,两侧上下场门,高1.95m,宽1m,上下场门两侧下部槛墙之上置窗,目前隔断和窗都已不存。前台四架椽,进深4.78m;后台两架椽,进深3.22m。前台侧口宽2.6m,基高0.92m,台口处置石护栏,栏高0.30m。

山门向北开,硬山顶,面阔一间,进深四架椽二间,檐下无斗拱,大小额枋两端伸出柱头,承托挑檐木,门上三块走马板除中间外都写有毛泽东语录。山门两侧有社房和碑廊,塌毁严重。此外,正殿南侧禅房以及院落南侧房屋均有不同程度塌毁。

龙王庙历史悠久,但始建年代不详,最迟不晚于清同治年间。庙中原有多通石碑,现仅存2通,均属清同治十年(1871年)刊立。据其中《石井村重修庙宇碑记序》碑载

邑西蕺里,三五为邻,偎山足而居,势若半环,稍南渐高。而东旧有龙神庙,面西设,殿宇三楹,左右列钟碑楼,而乐楼对向于东。每朔旦焚香,以至献戏酬蜡于春秋,少长咸会,率以为常。然绝长补短,方仅亩余,且砖瓦破坏,画采模糊,不足以昭严格。岁在乙丑,父老戚属谋欲更新。议出,称便与不便者各半,乃省献戏之费毕力于此,鸠材庇工,垣墉而涂茨之。迄今入庙仰瞻,院宇宏敞,围成数亩。而乐楼之仍在东者,起脊其后,层砖接汉,碧瓦条分,蛟螭蹲于顶之两角,作将门房.9M卷场条前客,/租房零20177@qq.comi之双张。又有云护金龙,蟠于榭下,仙供寿峙列空间,辉煌金碧,俨属巨观矣。南立会馆三间,上仍起脊,下列廊,北有碑亭半厦,而山门在其西。夫以八十余户而数千贯之费,三年告竣,非有默佑,胡若斯之速就哉?虽正殿、钟碑楼尚未更新,然续而成之属易事。兹将捐赀姓氏及整理芳名并列于左,以志不朽云尔。儒学正堂陈国正拜撰并书丹经理人文生郭均陈名世 陈兴世 贡生陈国瑞薛万有

大清同治十年岁次辛未仲春月下旬谷旦立

该碑简略地记述了庙院格局与同治年间的修缮过程,从中可知庙院整体建筑早已形成,同治年间对戏台进行了扩建,并且修建会馆三间。碑文言简意赅,撰写者对戏台外形的描述,还可以让我们窥视到当时民众对于戏曲的喜爱,以及他们的建筑审美观念。

总的来看,石井村龙王庙的建筑布局、式样与怀仁县大多数清代以来的庙宇相似。会馆的修建时间较晚,附属于龙王庙,建筑相对简陋。对于戏台,建筑师匠心独运,宽敞的空间和华丽的外观是当地现存其它祠庙戏台所不可比拟的。

二、村落发展与会馆

山西北部在明代属于军事重地,怀仁虽离边较远,却也属于交通要道。石井村位于县城西北,是北通大同的重要通道之一。光绪年间修纂的县志中记载的悟道口在该村南三里处,之前在这里设有防御。石井村也建有土堡,村堡合一,目前堡墙仍然清晰可见。另一方面,怀仁地势相对平坦,境内有多条溪流,土地也较肥沃,是雁门关以北粮食主产区。进入清代之后,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这里的百姓们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石井村背山临水,风景优美,溪水常年滋润着农田,是理想的居住地,村民因此很早就修建了龙王庙,注重春祈秋报。龙王庙中会馆的修建时间较晚,是当时在社会各界支持下修建的,虽然我们很难确定该会馆的属性,但与石井村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自身及周边村落的发展密不可分。据《怀仁新县志》载∶“石井山在县西十五里,入口皆层峦叠嶂,曲通清凉寺,南有石井,故得名。马邑廪贡孝义县教谕陈国正《石井记》云∶悟道村夹溪而居,循溪西寻半里,源尽而山壁垒,"图,"骤建北去世童浑,"聚簇百家P-继续希异kin名。”【M20】从村落实际人口来看,庙中所存石碑中提到的石井村、悟道村、赵家庄村、河家堡等村在县志中有记载,其中“石井村土堡距城十五里,居民七十户”,“悟道村距城二十里,居民九十七户”,“赵家庄土堡距城十二里,居民百五十户”,“何家堡土堡距城十里,居民五十户”。0779依据县志记载,这些村落位于县城西北部,交流便利,与大同距离不足30里,又有里八庄河等河水灌溉,土地肥沃,人口集中。也正因为如此,石井村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小型的集镇,才为创建会馆提供了可能。

在会馆修建的背后,还有会员或地方人士的组织,因为“会馆的表现形式是一座公共建筑,但实质上是一种民间性的自我管理的社会组织,主要由异乡人在客地设立,也有一地同业人兴办的。它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宗旨,依照一定的规则,自愿结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社会组织,类似于今天的社团。”【2】27】石井村在同治年间对龙王庙的修缮主要是会馆和戏台,故而我们将碑中捐资名单中所涉及的村落、商铺和居民看作修建会馆实际支持者。从捐赀名单来看,其中有来自外县的“婷邑(今山西原平市)下神原村邢国踪”“施大钱三千文”其次还有本地下湿庄村、悟道村、赵家庄村、河家堡、下寨村的善人。商铺主要有偏岭万盛货房和广丰昌两家,说明这里与外界民众和商人有一定联系。此外,捐赀名单中出现了一位名叫陈国祥地方官员,其职位为州同,清代属从六品官员,与州判分掌粮务、水利、治安诸事。陈国祥捐赀银两位列第一,“施大钱一百四十四千七百文”。从这位官员的举动来看,该会馆和戏台的修建应该得到他的重视和支持,或许这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清末以来的山西北部区域,“自大同府至广武,田畴皆是黄沙,虽有禾苗并不畅茂,而树木亦皆稀少,村舍莫不萧条,是以民多贫穷,富者甚寡,为山西北路瘠薄之区”。即***强然怀仁县土地相对平坦,适合农业生产,但这里在清代也并未形成以农业为主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很多只是凭借靠近内蒙古的独特地理优势,到口外开垦土地或进行一些商贸活动。怀仁县石井村在同治年间的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状况不得而知,仅以碑文中“夫以八十余户而数千贯之费,三年告竣”的记载来看,石井村龙王庙中的会馆即使是有地方官员和商人支持,其力量也微不足道,根本无法与城市中工商业会馆相比。

从全国现存会馆来看,它们大都修建在商业繁盛的城市中,还未发现乡村中设立会馆。怀仁县石井村龙王庙中现存的两通碑都提到会馆,虽然该会馆只不过是三间普通房屋,属于庙宇的附属建筑物,但对于了解山西北部村落的发展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

三、戏台与演剧

在古代社会中,春祈秋报,歌舞娱神,相沿成俗,其活动多围绕庙宇展开。石井村的民众秉承着传统遗意,“每朔旦焚香,以至献戏酬蜡于春秋,少长咸会,率以为常”。从调查情况来看,新中国成立前,每月的日常祭祀仅是社首们烧香、上供,在春祈秋报时则要献戏酬神,格外隆重。石井村龙王庙在同治年间的修缮不仅扩大了庙宇规模,更成为村落中重要的文化景观。在现存《万古流芳》碑左下部有古体诗一首

清凉之麓西山阳,结邻耕作号仁乡。古来报蜡留荒寺,栋宇狭隘居南冈。众心发愿新其旧,捐赀效力出酒浆;排空画阁扶云上,贴地层砖蓝水方。会馆横开剧楼侧,山门耸立碑亭旁从此献酬昭严格,更喜太平无声,幼子童孙长老戚属,竟日以徜徉。

该诗的作者为“儒学正堂陈国正”。他热情洋溢地夸赞了同治年间的这次修缮之举,诗中提到的“剧楼”即现存的古戏台,是人们“古来报蜡”之所,因过去的戏台狭小和破旧,才合力新修。通过此诗我们更能够看到,清代后期怀仁县的村庄聚落在迎神赛会时戏剧演出繁盛,既娱神又娱人。

戏台传统的功能首先在娱神,它往往正对祠庙的正殿。石井村龙王庙中的戏台最初修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愉悦龙神,但通过碑记可知,戏台的扩建和会馆是同时进行的,而戏台的建筑空间和美观程度远远超过了会馆,足见人们对祭祀神灵的重视。遗憾的是,我们无法确定会馆的类型,因此对人们当时修建的缘由和信仰心理无法进一步探究。戏台的扩建究竟是为了取悦龙神、关圣和文昌中哪一位,戏台、会馆和神灵之间关系又是如何,这都是留给我们的思考问题。

舞台题记是艺人在戏台上用笔写下的文字,不同时期的题记是记录当时戏剧活动的最直接生动和鲜活的资料。石井村龙王庙戏台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演出题记,成为了解当时戏剧活动的窗口之一,真中的正定府孙玑在此一乐也

提笔人来福字

阜平县龙泉关顾东台人是光绪元年八月初九日

此处既有光绪元年(1875年)“正定府孙兄在此一乐也”的记载,又明确写到“提笔人来福字阜平县龙泉关顾东台人是(氏)”。正定府即真定府,阜平县为真定府所辖13县之一。石井村龙王庙的舞台题记充分表明,来自河北的戏曲艺人于光绪初年已在怀仁县进行了演出,他(们)也必定沿路演出多场,而并非仅此一处。

怀仁县乃至整个山西北部古戏台上的题记,所记录的大都是戏班在同一区域或县区内的演出状况,但类似石井村戏台有外地戏班演出的题记还有几处,如山阴县大虫堡龙王庙舞台题记有“京都新盛合班”的演出记录。根据原广灵县文化局职工任凤舞先生在田野考察中抄录的舞台题记显示,广灵县南加斗村戏台有“同治六年二月廿日/京都三庆班在此一乐也”的字迹,西燕山村戏台有“光绪十年二月京都刘老兰在上一乐也”和“光绪十三年七月初□□□/保定府正西□□亭乡村”的记录,苍耳洼村戏台有“光绪十六年正月廿六日立/京都刘山凤在此一乐也”的题记。【9】23】上述提到的村落正如石井村一样,在过去不仅人口较多,而且经济也较周边村落发达,有邀请外地戏班演出的实力。同时,上述题记似乎届说明,在清同光年间河北以及京城戏班在山西北部演出频繁。

目前这座庙宇基本荒废,杂草丛生,无人管理,最晚的一次演出是在1999年。据戏台后台南壁上舞台题记载

应县大穗稔耍孩剧团团长张玉英付(副)团长赵万兵外交杨玉英 胡建成□贤福赵所红万□白□□□□张爱林鼓师王佃花琴师张歪仁九九元月二八

耍孩儿戏又称耍喉儿、耍咳儿、咳咳腔等,主要流布于大同、应县、怀仁、山阴一带。解放前,怀仁县小盐坊村的耍孩儿班社在当地及周边也较有名。那么,石井村龙王庙中戏台上经常演出的也是这类型的地方戏班和地方剧种。

四、结语

晋北区域在明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明代,区域内各州县卫所作为北部边防中最为重要的地区,人口急剧增长,军屯、民屯以及商屯大规模兴起,以军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繁盛。但进入清代,该区域丧失了作为战略要地的意义,经济优势丧失,无论城市或农村更多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乡间村落由于人口、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发展更是呈现出不平衡性。对于那些人口较多并地处城市周边或交通要道的村落,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受此影响,村落中庙宇修建和祭祀演剧等活动也呈现出一定差异。正如前述,怀仁县石井村曾凭借着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优势,多次重修和扩建龙王庙,并在庙宇中附建会馆三间。现存碑刻记录了修缮的过程,碑文撰写者亦用铺陈的笔法肯定戏台的审美价值,这些是对地方文献的有益补充,也是该区域村落民众社会生活、秩序以及思想和信仰的见证。然而,目前石井村龙王庙同晋北绝大数村落庙宇相似,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地方政府和村落应加强对它们的管理和保护。

〔责任编辑马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