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小说:太子出宫(12)

时间:2022-07-09 18:32:23 热议 我要投稿

不过这几天王之明他们却找到了一个好去处。这就是吴襄候爷的府第。

就在周奎家被拷赃拷得家破人亡的时候,吴府上下却依然大红灯笼高高挂。门口还站着几个闯王的士兵帮着把守大门,而且每天迎来送往,热闹非凡。因为很简单,崇祯皇帝虽然死了,但吴三桂的手里还握着重兵,他手里的关宁铁骑现在已经成为了唯一有实力与农民军相对抗的实力部队。闯王李自成进城之后的战略便是招降他。进城开始,就让自己的亲兵把吴府看护起来。以免激怒了他儿子吴三桂,阻碍和平谈判。同时,又派刘宗敏等手下大将,不断地用人情去拉拢吴襄。而这吴襄知道皇上已经自杀了,自然希望儿子吴三桂能归顺新朝,以保住一门的荣华富贵,他是来者不拒。对于刘宗敏等人总是以贵客相待。刘宗敏等人都是底层出身,如今能够在这样的排场中饮酒做乐,也大开了眼界。

但对于头炮子,王之明等人来说,在当今这样物资紧缺的形势下,又多了条生路。每次吴家大摆宴席之后,总是会让几个使女老婆子们把残羹剩饭送以城煌庙里来,给大家改善一下伙食。当然,有时候,府里活计缺人手的时候,也会把几个长得体面些的抓过去做点杂役,做的好的有时还赏点儿银子。所以,头炮子、王之明等人也经常在吴府附近转悠,看看今晚是否又安排了酒宴,大家能不能改善伙食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虽然北京城已经被攻破几天了,但吴三桂还是在奔赴北京的路上慢吞吞地走着。其实闯军围城的时候,吴三桂便已经接到了八百里加急的上谕,命令他立刻带兵来解救北京城和皇帝及百官们,同时加封了他为平西伯——虽然他知道这只是一个临时的支票。但他却一直在犹豫,他知道,闯王现在兵锋正盛,手里几十万的重兵都是虎狼之师,自己手里连十万军队都不到,自己去了,就怕是皇上没救出来,反倒把自己给搭进去。但君命难违,只好下令奔赴北京,具体做法是能拖就拖。这样,如果到了北京城下的时候,高大的北京城如当年抵抗蒙古也先的时候一样,顶住了李自成的进攻,说明实力尚在,自己的兵马与城里内外呼应,赶走闯王应该还有可能;如果自己的部队到了北京,城已经破了,那李自成也该已经另立新朝了。当然,这样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皇上或者太子逃出了北京城,如当年的唐玄宗一样,带着百官在新的行在组织讨逆,自己则可以在两个政权之间根据局势选择;另一种是让人给全盘端了,自己也就剩下唯一的选择了,但这个,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上来想,则要避免曾经与李自城的部队直接交战过,否则有了前科,以后就不好谈了。

于是慢吞吞的铁骑们走了十几天,才走到了玉田,这时接到了探子的快报,告诉他,北京城已经破了,皇上也在煤山上上吊了。于是,吴三桂下令,撤回山海关的大本营!

他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北京虽破,但局势并不明朗,闯王李自成能否成为天下共主还有许多未定之数。北京虽破,南京还在,而且明朝祖制,历来南京就有一套影子内阁的存在,实际上就是预设的一个预备政府,如果北京有变,旧都南京就可以迅速建立起来一个新的政府接替北京。从情感上,这是吴三桂最希望的结局,南京政府可以迅速成立,然后能够成功地阻挡住李自成平定天下的兵马,让他们去斗个你死我活,自己可以凭借在山海关的这几万人马借机渔利。同时,还有关外的满洲人,他们与自己一直争斗了这么多年,如果自己不迅速回撤的话,搞不好自己的老巢就会让满洲人给端掉,毕竟,山海关于宁远这道明代的防线挡住了满洲人几十年,也是他们心里最痛恨的钉子!只要有机会,拔掉山海关和吴三桂,是渴望已久的事情。自己的根据地一失,自己带着这几万兵马的未来也就难说了。因此,吴三桂决定回到山海关观望战局。

然而,他在撤回山海关的路上,接到了父亲的家信,里面大讲闯王的军队入了城,如何善待自己与家人,刘宗敏等人是如何礼贤下士,过府问候,里面还劝他,大明江山已经易主,要他良禽择木而牺如何如何。

这封信本来也在吴三桂的意料之中,他原来也预判,农民军对他家人应该是不敢怎么样,谁让他还重兵在手呢?但他并不想立即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他也知道,老爷子的一些话其实也是身不由己的敷衍,这些打了一辈子仗的人,怎么能瞧得上那些泥腿子呢?无论如何,他们对明朝的感情总比对这些农民军更深。不过父亲身在曹营,替人说几句,也能理解,但也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李自成起码不想现在与自己为敌,想到这个,他心底下还是放心一些了。因此,他只是简单地答复了自己一切都好,对于崇祯皇帝的殉国万分难过等等,并未对于闯王有个明确的表态。

但他这里越是推,李自成与刘宗敏等就越急,他们也知道,大明帝国就如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南京的班子马上就会运转起来了,毕竟他们还控制着半个中国,尤其是富庶而未经战乱的东南半壁江山。而中国历史上,欲伐江南,必先平定整个北方,而北方唯一的威胁就是吴三桂那几万的关宁铁骑了。

其实这支部队的创始者当是袁崇焕袁督师,当年他立下五年还辽的军令状的时候,便着手利用本地的兵士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而不能再如以往那样,重复从关内的各地调防部队劳师袭远的悲剧。因此,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舅舅祖大寿等人的地位便突显出来,也成为了这支部队的核心与灵魂。十几年了,这支队伍虽然对阵后金败多胜少,但却是连后金都承认,是一道越不过去的边墙。虽然当年皇太极几次领着人马从绕过东路,从西路的喜峰口等入关掳掠,但也只能是一次偷袭,抢完便跑,而无法在中原长久立足,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人给抄了沈阳老巢。

而与后金对阵的这十几年里,这支队伍也逐渐变成了大明王朝最能征善战的一支队伍了,毕竟,他们一直在第一线与后金的八旗兵在周旋。战斗力是大明朝的其它军队所不能比的。

不过吴三桂在马上的时候,还有一封信,他只是自己看过了,对谁都没说起来。这封信是陈圆圆的。

陈圆圆本来就是金陵名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但却是自幼多难。那些风流才子们,许多都曾与她定约,但最终却都曲终人散。最终却是崇祯皇帝最宠爱的田贵妃的父亲仗着势力,将他从南京强掳到了北京,成为田家演艺班里的一员。自从那一天,她在田府里演唱时见到了驻守边关回来省亲的吴三桂,从此才有了一生的寄托。

吴三桂见到陈圆圆的时候,也被惊呆了,不只是惊于她的美,更是那种含羞娇媚的气质,宛如天人!看着他直勾勾的眼睛,田弘遇田大人一下就明白了,于是很讲义气地拍了一下吴三桂的肩膀,圆圆从此便成了吴的侍妾。那时候北京已经有些让人担心了,吴总兵自然是大家争相拉拢讨好的对象。

但可惜娶了圆圆之后,两个人还是离多聚少,因为边关一直吃紧,但这思念却在两个人的鱼雁往来里仍然如春日的甘泉,一直滋润着吴总兵的心。吴三桂当年十七岁时,在关外,提着一把大刀,单骑杀入满洲军中,救出了父亲吴襄,也算是威名赫赫了,英雄美人这样的搭配,也是让他们成为世间传说的资本,于是,吴三桂看了信,更加思念起了圆圆。

 

北京城里的陈圆圆今天却另有任务,吴府里面又是张灯结彩,贵客刘宗敏又要来拜访了。刘宗敏上次来过一次,但那只是礼节性的拜访,同时也试探一下吴家的态度。但这次却是带着闯王的旨意前来,而且是正式赴吴家的宴席,双方都把这次会面看得很重。一大早,全府的人都开始忙碌,圆圆虽非主妇,但她场面见得多,尤其是表演方面的安排是少不了她的。她也担心着前方的吴三桂,也怕真的这次会面出了什么问题,会对吴三桂和吴家不利。

但陈圆圆的心里似乎总是有一丝惆怅。她时不时会想起金陵的那些姐妹们以及江南当年的那些才子们——虽说嫁了吴三桂是她最理想的一种结果。她可以想像,崇祯皇帝这种惨烈的死法会在江南激起士林何等的悲愤,尽管吴三桂没救得了北京城可能是事出有因,但她在潜意识里对于吴府这种对刘宗敏的态度却总有些担心,她在潜意识里更担心的是如果吴三桂真的投降了农民军,会成为江南士林的第一大敌人。现在如周钟那样的转眼投靠新朝的人她自己都看着厌恶,但这样的话,是没法对任何人去说的。毕竟她只是一名小妾,吴府里的决策轮不到她。

头炮子和王之明等人一早看到吴府里忙活起来了,知道今天必有大宴。自己也可以跟着美餐一回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舒服。他们走到后门的时候,忽然府里平时给他们送些剩饭的平婆婆出来了,裹着小脚的平婆婆一见他俩就乐了,“正好,找几个手脚伶俐的,进府里帮忙去!”

于是他俩赶紧回到城煌庙,又找了三个人,跑进了吴府。平婆婆先按着他们的脑袋给洗了头脸,又领了两套下人的衣服借给他们穿。然后便分派了工作。头炮子领人搬东西,又看洗过了脸的王之明白白净净的,便让他跟着打扫各房里的卫生。

要说别的小叫花子平时难得进这样的大宅子,自然什么都会好奇,但王之明却觉得有种熟悉感。里面的陈设和布置他似乎都轻车熟路,但说到打扫卫生,王之明就大不在行了。打扫一间书房的时候,很轻易地就用个鸡毛掸子把个花瓶从架子上扫落到了地上。

这下王之明吓坏了,他虽然这东西见得多了,但也知道是值钱的东西,因为他知道,如果太监们打碎了这样的花瓶,那惩罚肯定是最重的。

不过现在身份变了,他也实在不知道自己应该受到何种惩处,只好呆呆地站在那里。

这时一个少妇怀里抱着只猫,身边跟着个丫鬟,悄然出现在了书房门口。

看到王之明一个人呆呆地立着,少妇一笑,使劲地拍了怀里的猫一巴掌,猫迅速地跳了出去,少妇嘴里便说了一句,“这只臭猫,整天上窜下跳的,也不知碎了几只花瓶了!”猫跳到了架子上,气得一个劲地喵喵地叫着。这少妇的话里,还带着几份吴侬软语的味道,这味道,王之明是熟悉的——给他讲课的师傅们许多都带着这样的口音。

少妇转头冲着丫鬟,“百合,赶紧找把笤箒,把这碎片给收了,好在少将军这屋子也没什么人来,他回来时也从没见他看过书。”

百合见王之明还傻傻地站在那儿,一个劲儿地给他使眼色,王之明这才反应过来,赶紧跪倒在地,但跪下之后却又不知道说什么了,他自然不知道那少妇就是名动天下的陈圆圆,只是觉得她的美好像神人一样。

少妇坐到了桌边的一把椅子上。百合在一旁忍不住地偷偷地笑着。王之明吓得连头都不敢抬。陈圆圆也笑了,“你也是平婆婆找来打杂的吗?”王之明应了声“是”。

“你原来是做什么的?怎么做起了叫花子?”

“小的原本是文具店的小伙计,要送爷爷回乡避乱,但又与爷爷失散了,只好和头炮子他们混在一起,混饭吃,还要谢谢夫人,”

陈圆圆一笑,“谢我什么,其实咱们本来也都是苦命人。”

王之明不由自主地抬起头看了陈圆圆一眼,那种美当中却有一种出尘世的超然气质。

“那你在文具店,应当能识得几个字吧?”

王之明略微沉吟了一下,“学过些,”

“这个好!”陈圆圆站了起来,走到了书架旁,忽然从里面抽出来了一本书,“来,读读这个?”

王之明看了一眼,书的封面上印着几个字,“《大明英烈传》”

“来,读一段给我听!”

王之明故意装着结结巴巴地读了一段,而且故意读了几个白字。陈圆圆笑了笑,“不错啊,”

这《大明英烈传》是明代中叶的一本小说,讲的是朱元璋是如何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事迹。有人认为是开国将领郭英的后代郭勋找人编的。是本讲史评书式的小说,不过王之明是不可能读过的,明代宫庭里的历史教育都是以正史为教材,小说这东西是上不得台面的。王之明读了几段,也心下一喜,世上居然还有这种东西!

陈圆圆又道:“你就拿去读读吧,也给你那帮小伙伴讲讲。”其实陈圆圆见了王之明之后不知不觉有种好感。她现在的心境也是很复杂。她虽谈不上什么贞洁烈女,但毕竟也是在知书达礼中长大,现在故国沦亡,自己无能为力,而且还要帮着吴家跟着刘宗敏等人周旋,能让王之明这样的给小伙伴们讲讲大明开国的辉煌,也算是表明自己微薄的心志吧。

陈圆圆想了想,忽然和王之明说,“看你这小伙子还不错,以后可以常来给我讲点儿外面的事儿,以后你就叫我陈姐姐吧,”

王之明受宠若惊,只好答了声,好的,陈姐姐。便拿着书下去了。

��w1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