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真正的成熟:能诗与远方,也能安住人间苟且路上最珍贵的宝藏

时间:2022-06-21 22:32:50 热议 我要投稿

解读:蓝兰| 朗诵:知之

人们常说:“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但真正把生活过成诗,把梦想携程远方的人,马上想到了台湾作家三毛。一个把读书和旅行实现到极致的女人,她用全力活成了人们心中理想的模样。

但鲜有人知的是,即便洒脱如春风的三毛也曾囿于生命中的“苟且”。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这本《雨季不再来》,便是三毛记录的自己从十七岁到二十二岁时的成长历程。从一行行青春的文字中,流淌过的不仅仅是她对生命意义的追溯,更是她从叛逆到迷茫,再从坚定中找到自我的蜕变和涅槃。

她在前言中写道:

“人之所以可贵,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逝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

诚然如是,岁月虽然带走了青春,雨季从此不再到来,但雨后的虹,却是留给我们人生最珍贵的色彩,光鲜夺目。

接下来,就和兹心一起回到三毛的青春年华,看看她在岁月的流转中如何重塑一个完整的自己。

偏见和质疑

是对人心最大的伤害

人生最委屈的事,莫过于被人无端地质疑。而正是这种质疑彻底改变了三毛一生的命运轨迹。

三毛小时候就极爱看书,平时更是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读各种杂类旁书上。以至于到了初中时,她的各科成绩都亮了红灯,尤其是数学。

但她的记忆力非常好,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她连数学考题都死记硬背了下来,几次小考都得了满分。但是在数学老师眼里,笨孩子就该永远地笨下去。三毛突然取得的满分成绩,得到的并不是老师的夸赞和鼓励,而是怀疑和偏见。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数学老师专门为三毛出了一套超纲的试题,结果意料之中,三毛得了零分。然而老师却志得意满地在全班同学面前,用毛笔蘸满了墨汁在三毛两只眼睛上画了两个大大的圆圈,并让她在全校亮相。三毛没有哭,任墨汁流进了嘴里,心却在滴血。老师的羞辱使三毛开学厌学逃学,甚至抑郁成疾。

培根说:“人们喜欢带着极端的偏见在不着边际自由中使自己得到满足,这就是他们的思想本质。”

成就一个人,可能要用一生。而毁掉一个人,往往只需要一句话。

在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善良谦逊的黑人汤姆经常帮助白人邻居鲍勃一家干一些活计。不曾想,有一次汤姆竟被对他有好感的鲍勃家大女儿以修理房门为由,骗进屋内进行勾引。

汤姆仓皇逃出却被鲍勃撞见,鲍勃为了维护自家的清誉和脸面,唆使女儿指证汤姆侵犯自己。在公堂上,尽管鲍勃父女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汤姆的犯罪行为,白人陪审团依然持以偏见的态度,将汤姆送进了监狱。

可想而知,对他人无端的质疑和偏见,可能成为他们一生都走不出来的阴影。

一个有自主见解的人,在不了解事实真相之前,并不会因一次片面的所见而肆意评判他人。人性的弱点在于,人云亦云,以偏概全。却不知,这样的言论不仅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更伤害了他人。

读书,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董卿说:“我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更出色。读书可以给人力量,它更能给人快乐。”

对于三毛来说,读书却是救赎了她一生的良药。

三毛在经历了数学老师对她人格上的羞辱之后,变得沉默寡言,不爱上学。常常逃学去图书馆看书,有时候甚至独自坐在墓地里看书看到忘记时间。她说,世上再没有跟死人做伴更安全的事了,他们都是温柔的人。

在逃学的事被通告给家长后,三毛仍然不肯好好回到学校,去面对那些陌生的、取笑她的面孔。

父母拿她也没有办法,只得办了休学。回到家中,三毛也一刻不停地看书,家里的书堆积如山。她像一块汲汲吸取的海绵,在前途一片迷茫中,她在书中找到了一片安身立命的栖息地。

多年之后的三毛感悟到,曾经读过的书,那满满当当的大书架,已经在一次一次地顿悟中,不知不觉地化作她的灵魂和思想。

毛姆也曾说过:“读书,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因为,它不仅能为我们找开从未见过的世界大门,更能让我们的心灵在文字的洗礼中得以找到梦想的彼岸。

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的诗人余秀华身上,同样看到了读书带给她的力量。余秀华出生贫寒,自幼脑瘫,更是被父母嫁给了一个莽汉,时常遭受家暴。除了身体上所受的苦楚,心理上无人诉说的痛苦才是余秀华最难以忍受的煎熬。

面对如此不堪的人生,余秀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未来,她开始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丰盈自己的内心,最终她在书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和幸福。

与书为伴的人,内心里有着世界的广袤和梦想的天堂,他们不会困于眼前的荒诞与无奈。书中的故事和知识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冲破牢笼的力量,还有奋力向前的希望。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座引路的灯塔

为了让自闭的三毛走出家门,父亲为他找了最好的美术老师教她画画。父亲觉得,人总得有个一技之长,总不能总是一直沉溺于看书当中。由此,三毛得以遇到改变她一生的恩师顾福生。

初见面时,对于三毛没进学堂读书的情况,顾福生表现得十分自然,并没有对三毛进一步的追问和建议。他这样的尊重,给三毛留下了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深刻印象。

顾福生在教习画画时,面对三毛的毫无天赋,他也并没有半分的不耐烦和想要放弃的念头,一边安慰三毛说:“你还小,不必着急”,一边希望从其他方面挖掘出她的潜质。

当顾福生得知三毛喜爱读书时,他便鼓励三毛写文章。比起在美术中苦寻方向,顾福生觉得三毛在文字中会更容易找开自己的一片天地。

当他把三毛的第一篇文章投到《现代文学》月刊后,从此便开启了三毛的写作人生。

听过这样一句话:“学生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老师亲手点燃的火花。”

人这一生中,得遇一良师指导,其重要程度不亚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同样,美国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也幸运地遇到了人生的灯塔。在海伦一岁多时,因为一场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后来,更是严重到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她只能孤独地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

七岁时,她遇到一位叫莎莉文的家庭老师,在老师的细心引导和关怀下,海伦·凯勒学会了读书和说话,了解了世界和大自然,得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她感慨到,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她的现在和未来。于是她凭借自己的力量,把这份爱传递给了世界上更多需要帮助的残障人士。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就是这样奇妙。有人不经意的善意,却能改变他人一生的命运。而爱需要传递,更需要共情,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变得有人情味。世界本无爱,善良的人多了,爱意就满了。

适时的强势

才能做真正的自己

经历了漫长的困顿,三毛终于在不断地读书和文字输出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在决定去德国学习后,她试着走出自己的内心,去过正常人的交友生活。

在德国时,最初同在一个宿舍的三个女生,很是照顾三毛,总抢着帮助她。这一度让三毛又开始相信人心的善良。

于是,她也用心的做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三毛。但是,时间终会照出人心,在三毛的好脾气下,同宿舍的女生开始变本加厉,借三毛的衣服不归还,宿舍卫生让她一个人打扫,让她帮忙打水,还让她半夜不睡觉为她们开门。

各种小事迸发,让三毛忍无可忍。她终于爆发,恢复了以往的冷峻,这才让人们望而生畏。

三毛讽刺道:“这个世界上,有教养的人,在没有相同教养的社会里,反而得不到尊重。一个横蛮的人,反而可能建立威信,这真是黑白颠倒的怪现象。”

我们从小就听过“孔融让梨”、“六尺巷”的典故,修得谦让的教养。却不曾想,有时我们的礼让和付出,换来的却是他人的贪心和不满足,这样的故事总是屡见不鲜。

在电视剧《人世间》里,老实憨厚的周秉昆在朋友夫妻双双下岗生活艰难时,二话不说帮他们介绍工作,还把自己的老房子借给他们长期居住,后来,他自己遇到了困难想收回房子,却被这对朋友翻脸指责。

而且平日里,周秉昆对朋友们大大小小的请求总是有求必应,他的热心相助,不但没得到应有的感恩,反而让朋友们得寸进尺。饶是这样好脾气的人最后也被逼到崩溃发飙的地步。

俗话说:“善良有尺,忍让有度。”

好脾气从来都不是留给得寸进尺的人。我们只有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一个进退有度的人,才能树立起个人威信,让人敬畏。不要拿忍让当作讨好他人的砝码,因为一旦自己打破了底线,便再没有人在乎你的底线。

有人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当三毛回过头去再看青涩的自己时,她看到的已不再是那一段满目疮痍的岁月。而是经历内心挣扎的磨难后,沉淀出的更好的自己。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曾不在午夜里彷徨。但是,人生的未来需要我们敢想、敢爱、敢飞、敢追求。

只有在逆水的生命中全力进取,才能在人生的路上不留遗憾,也为了能活成最理想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