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道德经》第75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时间:2022-04-21 22:11:59 热评 我要投稿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转载——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此三句是说,人民之所以饿肚子,饥寒交迫,是因为官府的苛捐杂税太多,才使百姓穷困潦倒,民不聊生。 上古圣君治天下,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强国富民为心,处处为百姓着想,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造屋而居,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悠然自在。圣君明王治天下,国昌民富,人民道德高尚,生活幸福。百姓纳粮供养于上,在上官宦食税于民,各安其常,上无匮乏,下有余粮,国泰民安。后世为君者,渐渐远离道德,恣耳目之欲,贪荣华之享,奢侈不节。只求君王享受,宫廷豪华,挥霍无度,横征暴敛,搜刮民脂。只知挥霍之用,不耻食税之多,不恤人民困苦。故民之饥寒,皆是在为君者之过也。故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当今之世,俭德已失,以奢侈豪华为荣,人们的物欲极度膨胀。于是便滋生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搜刮民财,金钱至上等等不良之风,丧失了本性中固有的廉洁美德。 “廉”字有二义,物价便宜曰“廉价”;心不贪求,非义不取曰“廉洁”。廉为崇俭之本,俭可以养德。不廉则奢,有奢则贪,而俭德自贪而失。廉为立节之本,不廉思贪,而节操之德自此而丧。廉乃正心之由,不廉心即乱,心德自此坏。廉为公德之根,不廉则私,私心一起,公德从此即破。 古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说。天眼昭昭,冥司察察,作了欺天亏心之事,拿了不义之财,不要心存侥幸,总有人迟早要算账讨债的。只待时机来到之时,贪一罚十,加倍偿还,这是真实不虚的自然定律。但世人多是自欺,不信因果,难明其理,故而心存侥幸,胆大妄为,自讨苦吃而不觉,实是可叹! 廉乃人性本善之操守。人之存心,不可不以廉为本;人之做事,不可不以廉为慎。古人以不廉为耻,知耻才能廉,不知耻者必贪。今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守廉尚公者希。 修真之士,在此浊流中滚爬,廉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仅应当不贪不占,廉洁自律;而且应当妄念不起,心无贪着,修身养廉。以贪奢为耻,以俭朴为德,以廉洁养心。并能推行天下,使社会皆以廉为本,则人人精神文明也。先辈云:“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空净师尊曰:“福莫享!享福损德。”这都是对以廉养心的至理。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百姓为什么难治呢?因为君王多欲,杂税沉重,政令繁苛,任意妄为,出尔反尔,所以百姓对执政者失去信心,民心涣散,不服政令。不是百姓难治,而是在上统治者的有欲有为所造成的。治国者若能以德自养,天下为公,以无为行道于天下,以德化民,以礼待民,以心换心,上下心心相印,民岂有难治之理? 上古之时,圣王治民有方,化民有法。上以正示于下,下必以正应于上,各尽其宜,上下一体,相融于一片祥和融洽的气氛中。后世之君,仅以机智巧诈愚弄百姓,以法令治民;而且朝令夕改,朝三暮四,人民很难适从。为君者只知逞其治民之才,不知以道德教化民心;只知施有为之治,不知有为之治愈盛,而民心愈偏,治国愈难。这是在上君王缺乏道德的表现。 本节是承上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引申而言。国之乱,其原因在上不在下,下从上,民从君,天之理也。上无事而民自富,上无欲而民自朴,上无为而民自化,上好静而民自立,此乃不朽之理。民富国强,这是上君下民的共同心愿,上下同心,国又有何难治的呢?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此三句是论述生死的辩证之理。天赐人以性命,生以行天理,死以终天理。能明天理,遵行道德,方不枉来人世一趟,无愧做人一生。 为何言“民之轻死”?因为世人皆是“求生之厚”。所谓“求生之厚”,是指世人多是贪欲过甚,追求厚享,过度地享受生活。饮食不讲科学,狂食暴饮,荤腥油腻。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虫蚁蛇蝎,无所不食。在呑食那些该食与不该食的东西下肚的同时,也将大量动物携带的种种病菌毒素摄入体内,替它们背上沉重的业债包袱。 常人往往贪色不节,起居失时,操劳过度,身陷邪径。心为七情六欲所困,身为名利所缠扰,损福减寿,耗性害命,以致气血枯竭,疾病缠身,灯灭油干,终而性命分离而亡。本意是为了厚生,反而却得薄生;本来是想享受人生,反而落入苦生。这正是世人对生命辩证之理的无知而造成的悲哀所在。 真正的厚生、爱生,唯有修养道德,积善为福,体内自能产生良性变化,自会得到天地万物的呵护,自然能得生命之长生。 “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贪生者不能长生,此乃一定之理。人生来世,生命固可贵,道德贵更高。人有两个生命,一阴一阳,一隐一显,一虚一实,一主一次。世人多以肉身之生为生,而轻视了灵性之生;追求物质享受,以厚肉身之生,轻视道德而损害精神之生。形体之生以五谷蔬菜为养,灵性之生以道德为养,两者互为依存,相辅相承。常人多是抱着有形身躯为生,故厚而待之,而对无形生命却不识不知,任意践踏亏待。这种认客不认主的本末倒置,必然导致性与命的倾倒,最终两损俱伤。 贪生之人,私心重重,为了自己的厚生,不惜牺牲其它生命之生。为厚一己之生,不择手段,不讲道德,无所不用其极。贪钱财以富其生,求厚禄以贵其生,贪美色声味以快其生。兴豪华宫室,着华丽时装,贪口福世味等等,皆是为了厚养其生,以此求得长寿,享受人生。岂不知此类贪生愈厚,丧生愈多;逆理愈甚,丧德愈多。不仅精神毁丧,形体寿命也难长久。为厚生反而轻生,为贪生反而不得长生,这其中含有甚深的辩证之理,涉及到显隐、宏观、微观等多维科学领域,贯穿着自然大道生死顺逆的普遍规律。 求生太厚,适得其反,偏重于命,反害德性。重物质,轻道德,这是人类对自己生命极大的不负责任,无疑是一条死路。这就是生命的辩证。故经言“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此两句是总结上文之义。 “唯无以生为者”,是说只有以无为自然之法养生,才是真正的厚生、贵生、长生之计。此句是与上句过分贪求享受的“求生之厚”作比较。“求生之厚”,是有心有欲的后天贪心。过分贪生,最终只能是事与愿违,越求越不能得。 “是贤以贵生”,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无心无欲,先天用事,不贪求世味厚重,恬淡人生,这才是“贵生”的根本所在。“贤”是有道德、有智慧的意思。“贤于贵生”,就是有德之人,不贪世味之生,而是以道德为生命之本,以自然无为之法勤于养生。清静无欲,性命双修,这才是长生久视之道。 欲修长生,须识所生之本;欲求不死,须明不死之理。生死皆可改,唯凭性命修。人之所以托生人身,是自然界给灵体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就看各人能否能把握住这种机缘,通过修德、修心、修性、修命这“四修”,去改造自己的生命去向。能否把握住这种机缘,运用“为道日损”而逆修,积功累行,改造命运,再造性命,改变人生为道生,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人只知求生,但不明贵生之理,不信自然大道,故难长生。理不明则命不牢,德不足则性不稳,故尘生尘灭,万生万死,苦海沉沦,轮回不绝,无终无始,不知何日能真正觉悟而贵生? 大道须凭觉后参,未觉悟时则难参,永遭沉溺之苦,乃是必然。前人云:“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失人身再复难”。“万劫千生得个人,须知前世种来因;速觉悟,出迷津,莫使轮回受苦辛”。存命不必贪生,唯有存心养性,修养道德,恬淡世情,不为厚生之物而迁其志,不苛求厚生之物而累其心。放下贪心欲念,清静身心,无欲无念,以自然无为之法养生。不贪生,不怕死,坦荡面对人生,真诚奉献人生。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一个无私奉献社会的人,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也才是真正的贵生。然而那些自尊自贵者,养尊处优,贪求享乐,看似为厚生、惜生、养生,实在是自残其生,自损其命。 “贤于养生”者,能明天理,逆世俗之厚生,以道德滋养性命,不以物欲为养;以自然无为养生,不奢求豪华人生。清静无欲,必能益生。修道之人,乐不可极,苦不可悲,欲不可纵,物不可贪,凡事有节,执两用中。若能紧闭六门,不以七情六欲败残道身,不以声色货利凿丧性命。抱元守真,谷神自然不死,性命自然圆成,何有轻生之畏? 【本章说解】 此章经旨,是言在上者治世不善,而导致了民之难治。为君者食民税太多,致使民饥饿;在上者贪求荣华享受,下民仿效而皆求厚生,反而误入了轻生死地。这是治世者造成的恶果。 圣人治天下,用自然之道;君子养生,用自然之法。不偏一己私欲,不任一己机智,此乃治民之无为大法。大法立而民必富,民富必无饥,必无难治者。不纵不贪外物为厚生,内养笃厚道德以为生,这才是养生的正道。大道以德为贵,不以厚生为贵。有德之人,其生自厚。为民之上者,若能明会此义,则治国无难。求生者若能悟此理,则改性造命亦不难。此两者事虽有异,而理则同。故太上在本章合而发之。 本章是承上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而申言之。民之所以愚昧,治之所以为难,其责在上不在下。圣人治世,无事而民自富,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立,故而绝无“税多民饥”、“有为难治”、“厚生轻死”之类事。在上者为政清廉,以德自守,不以多事扰民;在下者就会以德化心,清静无欲,乐于其生。此便是“贤于贵生”之义。在上者若厚其生,下民皆效而仿之。为了厚生,便轻举妄动,乃至触犯刑律,轻弃其生。太上因当时世俗之弊,故而提出“贤于贵生”的期盼。这对当今社会,其意义尤为深远。 人皆贵生,都期望长生。人为万物之灵。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先贤们穷其毕生精力,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防治疾病和延长生命的方法,维持信息体与肉体这一对阴阳的动态平衡,延缓其分离的时间,形成了三千六百门,供后人因材施用,以达长生久视之目的。空净师云:“生死皆可改,唯凭性命修。”人能明此理,通过修心修德,修性修命,去改造自我性命,把握住非常道变化的机理进行实践,运用积善修德、积功累行来改造命运,再造性命,改变人生为道生,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人活一口气”。一口气不来,就意味着死亡。欲修长生,必在气与炁上下功夫。对于屋破药枯、爻损命亏者而言,重在穷通气与炁之理。空净师曰:“通得此理,明得此法,屋破修也易,药枯生不难,但知归伏法,金宝积如山。” 欲得长生,须先久视。此久视就是返光内照,添油接命,调整心理、生理状态,激活相关腺体,提高免疫力,产生预防、治疗、养生、修真等作用。修可以改变性命之质,炼可以改变性命之形。唯有“修炼”二字终生持久,方不负来人生一遭的机缘。若不修不炼,一旦性与命分离,由于性体能量的损耗,将很难有资格再与新的人体结合,而只能进入更低层次的其它物体躯壳之中。“人身难得今已得,此生不修待何时?”这是先辈们了悟生命真理的由衷之言,值得借鉴。 佛家道家对常道中人身躯体如何延缓哀老,减缓能量消耗,阻止器官组织的衰变及损坏,作了大量深入研究。人类锲而不舍地寻求长生之道,探索益生贵生的门径,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宝典,就看各人是否愿意去继承。 凡欲长生者,须经道、经、师三宝指引,循法而修才能功成。以德、志、行、信寻求出世间的上乘大法,全方位去实践,遵循无为、自然、无极、太极、阴阳演变顺逆之理,性命双修,德道双修,性命合一,才能直趋自然大道。

人是一棵无根树,全凭气作为根须与天地连接。在生命诸多要素中,最贵“气”、“炁”二字,关键在于归伏固气法。气固,则身中之真炁便不会随呼而出,反而能吸聚天地之真炁入内。若根源不固,六门大开,精竭气弱,所吸的天地正气,不仅不能吸收贮存,即是原有的真炁反随呼气而带出体外,为天地所反夺。鉴于此,前辈们极其重视后天呼吸和先天真息。空气中含有大量精华微观物质,即古称之“道性物质”。这种物质才是生命之源,可惜大部分被人呼出,不能分离利用。此类物质一旦与体内先天祖炁相连接,其吸收率即可成倍增加。“一刻功夫,可夺天地一年之气数”。但必须以德为本,唯德与此类精华物质相亲相合。用科学方法去运作,而非用肺部呼吸。庄子云:“众人之息以喉,真人吸之以踵。”便是其中的奥秘,亦是长生久视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