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百年“留光”,留住宜昌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2-04-21 19:52:59 热评 我要投稿

百年“留光”,留住宜昌的前世今生 ——记忆老宜昌系列之五

三峡晚报讯刘思华民国时期留光照相馆店标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家住宜昌市强华里已是满头白发的原留光照相馆的摄影师刘少浓,接受了笔者多次采访。现把他如数家珍的话语整理成文,以飨读者。宜昌的照相业始于民国初年,先后已有4家照相馆开业:南门后街有“留光”,古楼街有“惟肖”,通惠路有“真妙”,乐善堂街有“镜中天”。而其中的“留光照相馆”是开店最早,名气最大的一家。1916年,邓子敬在南门后街开设留光照相馆。1924年在开镜中天照相馆的彭振清将该馆顶盘,收歇“镜中天”,保留“留光”招牌,并于1926年迁至通惠路与陶珠路交会处一栋三层楼房(初为租赁后买下这栋楼)营业。是年春节开业后,在这个馆址经营持续70年。开办之初,设在三楼的摄影室没有灯光照相,光源只能凭自然光,在用磨砂玻璃盖的摄影顶棚里,顶棚下有可以伸缩滑动的蓝、白两层布调节光线,这称之为“日光棚”。那时留光拍照用的8吋座机,是将镜头前面的盖子用手揭开曝光。若遇阴天下雨时,掌握不好就很容易失败。就是在自然光较强时,也要根据顾客的脸型胖瘦,以滑动蓝、白两层布来调剂适合被摄者脸部的光线。直到1935年,留光用上了永耀电气公司的电,才开始室内灯光照明,并与自然光兼用。为了拓展业务,“留光”在风景区如三游洞、留园(今三峡大学附属医院处)设有照相部。现年70多岁的寇仕楚,就保存一张于民国20多年由“留光”在三游洞山门前拍摄的他亲戚一家三口照。作为经营照相业的“留光”,还较多涉足社会文化活动。那些年,宜昌的戏剧舞台比较繁荣,每逢名角名票登台献艺,都要请留光拍上妆照和舞台剧照。1934年冬,标志着宜昌开创汽车运输之始的汉(口)宜(昌)公路竣工,“留光”应邀派摄影师刘少浓赴典礼现场拍摄了通车盛况。1935年老板彭振清用1000多银元买回一部美国柯达公司生产的10号“沙克梯”摇头旋机,为了试机,两次到江南磨基山旁山头隔江拍摄宜昌市区全景,其长片可谓弥足珍贵,不可多得。当年还洗印了多幅,以满足各方面需要和爱好者收藏。至此,宜昌城市及周边地区团体长片拍摄业务,遂由“留光”独家经营逾半个世纪。当时用的底片是一块块玻璃板,感光度差,洗出的照片容易失真。上世纪30年代女士时兴烫头,由于光源和相机技术性能的限制,拍照洗出来的照片看不清发型,只能靠技师用刮刀一点点修版。这样修好后洗出的照片,发型层次明暗协调,波状纹清晰逼真。不仅当地人喜欢到“留光”,还有不少外国人慕名而来照相,也上门服务外国驻宜昌的领事馆、洋行等的拍照业务。新中国建立之初,“留光”外拍人员拍摄了宜昌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盛况和街景、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和欢送新战士上前线的场面等。数十年来,“留光”的橱窗里,除陈列有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照,以及各种艺术造型照和普通人家生活照外,还有各时期宜昌城市全景照。“文革”后,以自己的摄影专长服务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兴建拍摄了不少资料片。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宜视察与宜昌地市领导合影,用摇头旋机拍摄的均由“留光”来完成。到20世纪80年代,相机进入寻常百姓家,个体摄影摊点、彩扩中心、婚纱影楼星罗棋布。但“留光”于1980年为业务创新,赴外地学习回来后,率先在全市推出“五彩摄影”,开展彩色照相业务。同时坚持和改进黑白照片,以色调饱和、层次清晰、质感细腻、透视效果好,深受顾客喜爱。

1995年“留光”老馆楼因商业用地之需拆除后,便在附近租屋营业十余年。现在,在原址对面的解放路步行街新楼上,留光照相馆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016年百年华诞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