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代赭石

时间:2022-04-21 11:24:31 热评 我要投稿

代赭石

代赭石-药用

赭石功专沉降逆气清降肝火,对肝阳上亢之证及肝火动血之证常用之;旋复花专功下气而消蓄结之痰水,对于痰壅气促,痰结胸痞,饮停肿满等多用之。

2.赭石与:两药均有平肝降逆之功,皆可治肝阳上亢及气逆喘息之证。然而偏于护真阴镇浮阳,真阴亏损于下,阳浮于上之证,用之最好,赭石偏重于平降逆气,清降肝火,不但用于肝阳上亢盛之眩晕及惊痫之病,且用于逆气上犯肺病胃所致噫及喘息气急等,并清火凉血止血以治吐衄崩漏下血之证。

3.代赭石平肝降逆宜生用,收敛止血可煅用。

性味:苦甘,平。

《本经》:味苦,寒。

《别录》:无毒。

《药性论》:味甘,平。

《本草汇言》;味苦涩,气温,无毒。

《本草正》:味微甘,性凉。

《本草求原》:味辛且苦,寒。

归经:入肝、胃、心胞经。

《汤液本草》: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本草蒙筌》:入少阳三焦、厥阴肝经。

《纲目》:肝、包络二经血分。

《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长沙药解》:入足阳明胃经。

功能主治

平肝镇逆,凉血止血。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1]

①《本经》:主贼风蛊毒,腹中毒邪气,女子赤下。

②《别录》: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③《药性论》: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④《日华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肠风痔瘘,月经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长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⑤《本草正》:下气降痰,清火。

⑥《长沙药解》: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

⑦《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肿化痰,治五淋崩带,安产堕胎。

用药禁忌

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

②《药性论》:干姜为使。

③《日华子本草》:畏。

④《本草蒙筌》:孕妇忌服。

⑤《本草经疏》:下部虚寒者,不宜用;阳虚阴萎者忌之。

⑥《得配本草》:气不足、津液燥者禁用。

7常用配方

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梗,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三两,人

代赭石粉

参二两,五两,代赭一两,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二升,日三服。(旋覆代赭汤)

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凝结,或因呕吐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两(轧细),朴硝五钱,干姜二钱,一钱半(轧细,药汁冲服)。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一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末服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赭遂攻结汤)治逆气上冲奔逼,息道滞塞不通:代赭石(打碎)三两,陈皮二两,、桂、各半两。加姜、水煎。(《御药院方》代赭石汤)

治诸呀呷有声,卧睡不得:土朱(朱)不拘多少,为极细末,米醋调,时时进一、二服。(《普济方》)

治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烧醋淬十次,细研水飞,日干。每服一钱或半钱,白汤调下,连进三服。见脚胫上有赤斑,即是惊气已出,病当安也。无斑点者不可治。(《仁斋直指方》)

治吐血,衄血:血师一两(火煅、米醋淬、尽醋一升),捣罗为面。每服一钱,白汤下。(《斗门方》)

治肠风血痢久不愈:代赭石二两(火烧、醋淬二次),一个(煮烂)。捣为丸,大。每早服二钱,白汤下。(《方脉正宗》治崩中淋沥不止:大赭石研为细末,醋汤调服。(《普济方》)

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地黄汁和代赭末,服方寸匕。(《千金方》)

治牙宣:赤土、荆芥。同为细末,揩齿上,以荆芥汤漱。(《百一选方》)

治喉痹肿痛:紫朱煮汁饮。(《普济方》)

治赤眼肿闭:土朱二分,一分。为末,新汲水调敷眼头尾及太阳穴。(《仁斋直指方》)

治一切疮疖:土朱、虢丹、等分。为末,好酒一碗冲之,澄清服。以渣敷之,干再上。(《朱氏集验医方》)

治诸丹热毒:土朱、各二钱,、各一钱。为末,每服--钱半,蜜水调下,仍外敷之。(《仁斋直指方》)

8应用配伍

用于肝阳上亢证。代赭石苦寒质重,功善潜降肝阳,治肝阳偏亢之头痛,眩晕,目胀,耳鸣,甚或肝阳过亢,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症见颠仆,不知人事,常与、、等同用,如《衷中参西录》之;若属肝火上冲,常与、、、同用,以平肝降火;若兼肝肾阴亏,常与、白芍、、同用以育阴潜阳。 用于风火上扰神明之,惊痫。代锗石不仅能清心肝之火,且有镇逆坠痰之效。治风火挟痰,发为癫狂者,常与泻火、清心、导痰之、、、胆星等同用;因于风痰上逆,发为惊痫者,可配、、、等以宣窍、豁痰、、安神。治癫痫,现代有单用赭石研末服。又因其重镇可以安神,亦可用于心悸、失眠、多梦及小儿夜啼等证。

用于肺胃之气上逆证。代赭石重坠降逆,能镇摄肺胃之逆气。治胃气上逆之呕吐,嗳气,呃逆,属胃热亢盛者,配石膏、;兼胆火上冲者,配、青黛,如《衷中参西录》镇逆汤;属中焦寒凝者,配干姜、;痰浊中阻者,配旋覆花、半夏,兼胃气虚弱者,加配人参、,如《伤寒论》旋覆代赭汤;若宿食内滞,伴大便燥结者,配、,如《衷中参西录》赭遂攻结汤。

治噎膈上下不通,食入即反,可配人参、天冬、以培补气津,通降胃气,标本兼治,如《衷中参西录》参赭培气汤。代赭石又善下气降痰,治肺气上逆之咳嗽气喘,既可单用本品,也可配伍他药,因于痰湿阻滞者,常配、、旋覆花;因于热壅肺气者,常配、;如与补益肺肾之、山药、等同用,亦治下虚上盛之喘促。

用于血热吐、衄、崩漏等血证。代赭石能清降气火,凉血止血,故尤宜于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出血,可单味使用,如《药性论》治崩漏不止,《斗门方》治吐血、衄血、肠风下血,均以本品火煅淬研末冲服。临床上多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配伍他药以增强之效。如吐血、衄血,常藉其入血镇逆之功,虚寒者与、、白芍相伍,如《衷中参西录》温降汤;热证配生地、、。便血,常配、。尿血,常配、。崩漏下血,常配、艾叶炭、等。

代赭石配伍白芍、:代赭石平肝潜阳;白芍、龟板滋补肝肾之阴.三药合用 有滋阴潜阳之功效 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头目眩晕.

代赭石配伍人参、山茱萸:代赭石降逆平喘;人参大补元气;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脱.三药同用 有益气补肾、镇逆定喘之功效 用于治疗肺肾两虚之气喘等症.

代赭石配伍:代赭石平肝泄肺降逆;葶苈子祛痰平喘、下气行水.二者伍用 其降逆化痰平喘之功效更著 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肺失肃降之头晕、呃逆、咳痰、气喘等症.

代赭石配伍、:代赭石平肝镇逆;夏枯草清泻肝火;石决明清肝火、平肝阳.三者伍用 有清肝火、平肝阳之功效 用于治疗肝火亢盛、肝阳上亢之头胀、头痛、眩晕等.

代赭石配伍旋覆花、半夏、人参:代赭石重镇降逆 平胃中冲逆之气;旋覆花降逆消痰;半夏化痰散痞、降逆止呕;人参益气补虚.四药合用 有益气和胃、降逆化痰之功效 用于治疗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失和降之胃脘痞闷、嗳气呃逆 或食入即吐、苔白滑者[2].

9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主要含三氧化二铁.亦含少量的钛、镁、铝、锰、钙、硅和水分.

药理作用

1. 对心脏和血压的影响 动物实验证明: 代赭石溶液大剂量时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但对麻醉兔的血压无明显影响.

2. 对肠道的作用 代赭石溶液注射于麻醉兔可使肠蠕动增强;对离体豚鼠小肠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3. 其他作用 代赭石曾代替硫酸钡作为X线胃肠造影剂, 并被认为无毒.但经测定代赭石中含砷盐的量, 约为 1/100 000 以上, 已大大超过硫酸钡, 也超过药典上的许可标准.

10文化底蕴

《汤液本草》:代赭石,《圣济经》云:怯则气浮,重则所以镇之,怯者亦惊也。 《本经》:主贼风,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别录》: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药性沦》: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日华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肠风痔瘘,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遗溺,金疮长肉,安胎健脾,治夜多。

《本草正》:下气降痰,清火。

《长沙药解》: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疗惊悸哮喘。

《本草再新》:平肝,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肿化痰,治五淋崩带,安产。

《本草经疏》;代赭石,其主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贼风及赤下、带下百病,皆肝、心二经血热所致,甘寒能凉血,如上诸证也。甘寒又能解毒,腹也。《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火气太盛,则阴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余之火,所以能起阴痿也。重而下坠,故又主产难胞不出及坠胎也。

《本经逢原》:赭石之重,以镇逆气。《本经》治贼风,赤下,取其能收敛血气也。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取重以降逆气,涤痰涎也。观《本经》所治,皆属实邪,即赤下,亦肝心二经瘀滞之患,其治难产胞衣不下及小儿惊气入腹,取重以镇之也。阳虚阴痿、下部虚寒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发之功也。

《长沙药解》:代赭石,《伤寒》旋覆花代赭汤用之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以其降胃而下浊气也。用之治百合病下之后者,以其降肺而清者也。

《本经疏证》:代赭石,《别录》所谓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不起诸候,莫不在肝部分。血痹血瘀,又莫非肝之运量不灵。而其最要是除五脏血脉中热一语。是一语者,实代赭石彻始彻终功能也。用代赭石二方,其一代赭石汤,是邪在未入血脉已前,其一滑石代赭汤,是邪入已久,盖同为下后痞鞭于心下,则热虽在化血之所而未入脉,若入脉则其气散漫不能上为噫矣,惟其不见聚热之所而辗转不适焉,斯所以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玩百脉一宗悉致其病,除五藏血脉中热,可不谓若合符节也哉。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力最效。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蒌仁、白芍诸药佐之;其热而兼虚者,可兼佐以人参;有因凉者,宜降以赭石,而以干姜、诸药佐之(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入也,然吐衄之证,由于胃气凉而不降者甚少);其凉而兼虚者,可兼佐以;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上冲、者,宜降以赭石,而以、生芡实诸药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降以赭石,而以、、诸药佐之;无论吐衄之证,种种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为主,而随证制宜,佐以相当之,吐衄未有不愈者。

词条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