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学习王乐亭教授“十二透穴” 针法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体会

时间:2022-04-19 05:42:54 热评 我要投稿

【导读】十二透穴针法是北京名老中医“金针王乐亭”教授在治疗偏瘫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作者有幸跟随王老弟子钮韵铎老师学习这一针法,现将临证体会叙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所谓十二透穴,指在人体偏瘫一侧的上下肢,选取二十四个穴位,其中十二个为进针穴,另十二个为透针穴,进行透刺。

其组成是: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透阴陵,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中风半身不遂证,古人又称之为偏枯、风痒。《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责其主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以忧思恼怒,饮酒暴食,房室劳累,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肝阳上亢,阳化风动,蒙蔽清窍;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且肝火横逆,亦可灼液成痰,痰火横窜经络,凝滞络窍,此即“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在治疗上,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提出了“后遗证者,治宜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三条治疗原则。王老的十二透穴针法,即是运用毫针透穴,针对内风、气虚、痰火之中风病因,通过调理经络气血、濡养筋肉以达到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的治疗目的。

肩髃透极泉:前者为大肠经、小肠经及阳跷脉三经会穴,极泉为心经之穴,透之可使三阳之脉与心经相通,心阳鼓动诸经行气活血,且肩髃还可理气化痰,善治痰蒙清窍、横窜经络的中风病本。

腋缝透胛缝:二者均为经外奇穴,刺后可疏筋利节,活血通络,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曲池透少海:此二穴的经络所属,与肩髃、极泉一样,不同的是,曲池乃大肠经合穴,少海为心经合穴,二合穴相透,使得阴阳经脉所汇合的经气相互贯通,经气通则血流畅,皮毛、筋骨、经脉得以濡养,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外关透内关:三焦经络穴外关,别走手厥阴心包络;心包经络穴内关,亦别走三焦经,心包与三焦相表里,二穴为表里经的联络点,况二者又都是八脉交会穴,外关通阳维脉,内关通阴维脉,透后既可加强表里二经的联系,又能疏通阴阳维脉的经气。偏瘫多由肝风内动,外关可镇惊熄风;内关可宁心安神、疏肝降逆,刺之肝风平熄、内风自灭。

阳池透大陵:前者为三焦经原穴,是调理三焦气机的重要穴位。有宣肺解表,滋阴除烦,清热利湿之功;大陵为手厥阴原穴,功同内关,但偏于安神定志、疏通心络,二者在治疗许多慢性疾病中必不可少。

合谷透劳宫:合谷穴治疗相当广泛,其配太冲,叫四关穴,《席弘赋》云:“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它有开窍醒神之功,劳宫善清热散邪,二穴相透,可驱邪气以外出,升清窍以通畅。

环跳透风市:环跳为胆经和膀胱经会穴,为治疗下肢及腰背疾患的常用穴。《杨氏医案》记载:“辛酉夏中贵患瘫痪、不能动履,久治未愈,予视曰:此疾一针可愈。遂针环跳穴,果即能履。”可见此穴治疗偏瘫之功效。

阳关透曲泉:孙思邀的《千金方》记载:二穴均“主筋挛,膝不得以屈伸,不可以行。”

阳陵泉透阴陵泉:阳陵泉是胆经合穴,又为筋之会穴,可疏肝胆,清湿热、疏筋利节,经病统治之;阴陵泉是脾经合穴,主治脾肾二经症候。二穴透之,一可强筋健步,二可温阳健脾,三可调补肝肾。

绝骨透三阴交:足三阳经之大络穴绝骨,又系髓会穴,刺之可补脑益髓,强筋壮骨;三阴交乃足三阴经交会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二穴相透,阴阳之气交通,可起到调和营卫,滋阴补阳的效果。

昆仑透太溪:前者可疏通经络,后者可调治三焦.滋阴补肾。

太冲透涌泉:肝经原穴太冲透肾经井穴涌泉,乃取其肝肾同源之意。肝火为中风之因,肾亏为中风之本,泻肝火、补肾源,则标本兼治之也。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对单穴和透穴的治疗效果作了比较,总结透穴有以下优点:

1.从针刺感应上看,可以扩大刺激面.增强刺激量,使针刺感应易于扩散、传导,结合针刺手法,有镇静、镇痛和泄瘀滞、破癥结的功效。

2.从取穴上看,可以精简用穴,避免多针用穴。特别是在人体前后两面用穴带来的不便。另外,由于某些穴位具有特殊治疗作用,透穴又可使其产生协同作用,治疗作用和范围亦随之扩大。

3.从调理经脉气血上看,一针连贯两条经脉,可起疏通经脉、调整气血运行的作用。

4.从治疗效果上看,为治疗顽固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由于偏瘫病位较深、沉疴痼疾,病非一日可愈,采用深透(过梁透)刺的方法,可使针感直达病所。疗效较单穴独刺来得快,收效高。

典型病例介绍

杨xx,男,42岁,病例号848。1982年4月14日初诊:三个月前由高血压致中风后半身不遂(西医诊断为脑溢血),现病情稳定。检查:右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增强。右上肢不能抬举,仅能沿水平方向轻微移动,手腕及前臂僵硬,肌力Ⅱ级。右下肢依靠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的上提方可活动,右足下垂内翻,肌力低于Ⅱ级。左额纹变浅,右眼不能紧闭。发音不清,伸舌左偏,右半身感觉减弱。眠纳均可,但急操易怒,溲黄便秘。舌红黯苔少、边有齿痕,脉弦细而滑。

辨证: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发为风痱。治宜育阴潜阳,疏通经络,强筋健步。取穴:百会、风府、廉泉加右侧肢十二透穴。

第一疗程(三个月):遵上法每周针治三次,三个月后患者已可扶手杖缓行。右臂可抬至前胸,握力增强,右下肢可缓慢弯曲伸直,髌腱试验弱阳性,发音口齿较清晰,舌淡苔白,脉沉弦。

第二疗程:仍拟上法针治三个月。患者右上肢可抬至鼻部,握力基本正常,各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好转,右下肢功能恢复较好,可自己步行(扶手杖)10分钟,伸舌居中,额纹正常,口齿清楚。舌苔白,脉沉缓,血压平稳。

第三疗程:前穴中去百会、风府、廉泉,主以于十二透穴治之。时间一个月。

1982年11月17日复查:右上肢屈伸自如,可抬高至头顶、手腕灵活,伸肌力仍稍差、肌力Ⅳ级。行走稳健,抬腿自如,足下垂内翻明显好转,肌力Ⅳ级,舌淡苔白,脉沉缓。建议病人回家自行功能锻炼。1983年初追访已痊愈上班。

本文选自北京中医杂志1985年第2期,由中医集结号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