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这篇点赞46W的文案,再次将《隐入尘烟》推上热搜

时间:2022-08-30 17:25:55 热评 我要投稿

太惊喜了。

万万没想到,能在它身上看到电影的魔法魅力。

《隐入沉烟》密钥延期了。

最早接触这部片是在今年2月,当时它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消息冲上了热搜。

但,影片最终没能获奖。

或许也是这个原因,影片放弃了在2月上映。

同时,扒姐也看到了很多关于这部影片能入围国际电影节的非议。

比如,这部片丑化了国内的生活条件,或者是只有这种片才能入围国际电影节。

于电影节,于影片,都给了差评。

可是从现实层面来讲,2022年,2021年的西北农村确实如此,没有夸张更没有贬低。

影片中的房屋拆迁给补贴款,农作物收成卖钱,老光棍找不到媳妇的情况,都确有发生。

当时,这些言论让电影非常无奈。

《隐入尘烟》的上映计划,就这样停在了2月份,但时间还在继续,其他电影纷纷进入宣发流程,它销声匿迹了。

直到忙忙碌碌即将过完6月的某一天,扒姐毫无准备地看到了定档消息。

接着首映观影团就紧锣密鼓地办了起来。

扒姐为他们感到高兴。

因为从第一次在公司看片,就非常喜欢这部片,由此特别希望它能被市场认可。

特别是导演李睿珺,他浑身上下散发的就是创作者的气息,没有一点商业的味道。

包括到了观影现场,导演仍然非常含蓄,讲着关于电影创作的一切,甚至是耐心解答我们这场观众关于镜头捕捉的专业问题,也似乎是这些问题让他更加自在。

观影之后的现场反馈非常好,所有观众都沉浸了。

虽然这是一部文艺片,但是其中反映了非常多的现实问题。

处境的艰难与两性关系的融洽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

这部电影同时实现了几大要素。

反映社会问题。

男光棍与女残疾的结合,社会底层人物之间的互相取暖,也反映了这个群体的被抛弃,就像影片中表现的麦子、驴一样,没有任何脾气和反抗的能力。

“对镰刀,麦子能说个啥;对啄它的麻雀,麦子它能说个啥;对磨,麦子能说个啥;被当成种子,麦子又能说个啥”

马有铁是熊猫血,就成了权贵人士的血库,村民为了要回劳务费,也怂恿马有铁去捐血,毕竟在所有人看来,他值钱的就那点血而已。

又因为他在家里算个人头,能分一套城里的楼房,大哥嫂子就让他去冒领,之后留给自己家儿子当婚房。

但马有铁呢?

从一开始拆迁补贴的政策下来之后,就从一个房子被撵到另一个房子里。

后来,好不容易自己的房子建好了,意外发生了。

尘归尘,土归土,这一生最劳碌的时候,也成就了他最幸福的时刻。

电影造梦。

它造的是什么梦?

男女之间的爱情梦。

两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相遇了,看似家庭之间的婚姻许配,其实贵英第一眼看到马有铁,就被他吸引了。

当时,马有铁的哥大骂他家的驴是个畜生,还拳打脚踢。马有铁饭都顾不上吃就去护着驴。贵英就觉得这个男人对驴都这么好,对她不会不好。

果然,贵英身有残疾,容易小便失禁。

两人刚结婚,贵英就尿床了,她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就想用衣服把那一块挡起来。

马有铁发现了,但他什么都没说,只是往烧炕的火堆里多加了柴火,这样炕就能烧得更热一些。

贵英还不能生孩子,马有铁就把鸡下的蛋拿到屋里,用纸盒做成一个保温箱,孵出小鸡。

对贵英说,她们都是你的孩子。

最后,贵英死了。

在死之前,她说过一句话,她说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

早知道跟你结婚能过得这么幸福,结婚照就应该笑着拍了。

就是这些梦,让这部电影在上映后的将近一个月,在短视频平台彻底发酵了。

发酵之后,引发了一波波新的关注。

271飙升榜第4名。

豆瓣评分涨到了8.5,单日上座率第一,上映51天口碑稳坐第一。

票房达到了3000万。

尽管在商业片面前,这个数字不值一提。

但作为一部文艺片,扒姐真的激动了。

可以说,这就是今年最成功、最现象级的文艺片。

更可见,短视频传播对一部电影宣传的价值所在,一篇简短的文案点赞46W,评论区共鸣感爆发。

它不限于反映问题,还是解决问题的电影。

上一次看一部电影在短视频平台发酵,还是毛晓彤《以年为单位的恋爱》,讲述失恋,复合,恋爱期间的鸡毛蒜皮,不遵守那些浪漫的誓言。

是这些情感话题,触动了观众的共鸣。

就像《前任3》一样,要说是一部多伟大的电影,完全不是。

而是说,她的情感点触及到了大部分生活中的观众。

但,作为一部文艺片能做到这一步是非常不容易的。

说明,它走进了观众心里。

导演用诗意的镜头,谱写了一首现实的生活之诗。

那么,最快进入观众的方式就是直白的用视频展示。这直接打破了电影院的门槛,把这场高级的艺术落地人间,然后让更多人看到这部好电影。

扒姐认为这是电影的出路,尤其在当下电影院非常不景气的情况下,一部文艺片还能有这么高的票房,足以说明短视频的价值带动电影的生机。

同时,它也成为了一个更直观筛选电影品质的窗口,好电影自然会扩散,短视频就像是放大镜,把它放到观众面前审判的第一渠道。

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电影在这里经过观众审视,观众在这里突破电影院的门槛,发现更多电影的价值。

这是电影的机会,更是观众给电影人提个醒:

热爱电影的人永远都在,但我们永远热爱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