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买房中的“达克效应”:别犯无知之错

时间:2022-08-14 10:42:37 热评 我要投稿

不同的人从这个数据中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今天继续聊聊如何读懂新闻。

悲观的人说,你看我就知道很差,但没想到比我想象的还要差。

乐观的人说,利空出尽头,经济下行压力大,等着更大的政策来临吧,这是好事。

放在楼市里,“看空者”认为,经济发展不好,手上没钱,还买啥房啊,等着泡沫破灭啊。

“看多者”认为,货币政策会发力,利率会下降,存款会搬家,首选的就是楼市。

所以,每次谈到楼市,后台留言的会很多,如果你谈房价上涨,基本上都会有人被骂。

你去看我前几天的文章《一二线城市房价存在泡沫么?三四线城市怎么买房?》,我放出来的留言就能看出分歧所在。

我想起《知识大迁移》那本书中提及的那个著名的效应,达克效应(D-K effect)。

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简单点说,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但还迷之自信,犯无知知错。

其实我在那篇文章中并没有所谓的立场,有的是理性分析,在引语中也写的是“理性而非情绪”,属于纯分析。

我其实既不是“看多者”,也不是“看空者”,而是“可能者”,一切分析根据条件而进行判断,条件变化,可能结论就会改变,既要考量历史,也不能刻舟求剑。

所以无论是“看多者”还是“看空者”,不妨都先看看对方的逻辑,看是否有道理。

我在《做有难度的事,到底“难”在哪里?》中说过,我们经常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

我们会主动寻找那些支持自己的看法和信念的信息,接受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拒绝那些违背的;我们会进行有偏见地解读,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解读数据;我们会有偏见地记忆,把那些符合自己观点的细节留下。

这会妨碍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阻碍我们全面看待问题,无法冷静客观评估形势。

投资中的很多决策,可能和我们的过往认知并不完全一致的事情,这需要避免受到偏见的影响。

所以我在留言回复中说:这个世界还是由那波有话语权的人决定的,要骂就骂他们。

我也经常强调,要像有钱人一样去赚钱和管钱。

有钱人通常是思维和别人不一样,所以才有钱;不是因为有钱,所以思维和别人不一样,不要颠倒因果关系。

所以,我们在看新闻、看经济数据时,不妨多听听别人的看法,特别是那些需要根据信息做出决策的人的看法。

我提供我的一个靠谱度更高的看法:

企业家的分析>经济学家的分析>媒体人的分析。

企业家是真正可能根据分析去做决策的人,但他们经常不出来说话,就默默地用脚投票。

经济学家属于在岸上远远观望的人,靠谱的就很准,不独立、不靠谱的代表的是一拨人的利益。

媒体越来越开始迎合社会情绪,以选择性记录符合自己信念的信息为主,离市场很远需要甄别。

所以,买房你要去请教那些用钱去行动知行合一的人,以及深处市场的人,上一个这样的人姓“任”。

他经常被批评,认为他代表房地产商的利益,实际上真的是误解,他管的企业所有权不属于他,他并不代表企业的利益,他只是喜欢表达喜欢说话而已。

你反倒要警惕那些应聘于民企的经济学家,最近喊降息最厉害的那个人,也姓“任”,猜猜他是谁?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