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青岩古镇

时间:2022-04-11 14:02:41 热闻 我要投稿

青岩古镇,中国贵州四大古镇(青岩、镇远、丙安、隆里)之一,因附近多青色岩峰而得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为军事要塞 。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簷相间。镇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镇内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等历史文物。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革命前辈及其家属均在青岩秘密居住过。青岩古镇还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西迁办学点之一。2005年9月青岩古镇景区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在顶峰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旅游规画项目中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2010年青岩古镇荣获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率先成为了全国的诗词之乡。2016年被住建部列为首批中国特色小镇。2017年2月25日,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颇具魅力。青岩古镇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西元1378年),因明朝屯兵而建镇,以青色的岩石而得名,是一座因军事城防演化而来的山地兵城,素有贵阳“南大门”之称。

明初,青岩古镇设屯堡。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 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土城,领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青岩古镇作为军事要塞和所占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后数百年,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街巷用石铺砌。四周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内3平方公里范围,文物景点近百处。

中央王朝为控制西南边陲,洪武六年(西元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主驿道中段,在驿道上设置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于双狮峰下驻军建屯,史称“青岩屯”。

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

地理环境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29公里,是花溪区南郊中心集散地,地处东经106°37′—106°44′、北纬26°17′—26°23′,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总面积为92.3平方公里。

青岩古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1250毫米,日照时间长达2200小时,平均气温在14℃-15℃,一年四季均适合游览参观。

主要景点

状元府,是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的故居,坐落在小镇状元街1号,状元街与北街交接,靠南边那一截叫“下院街”,北街干道上有指示路牌比较容易找到。大院门前是一副简单的对联“琴鹤谱志,论语传家”,显示了主人一生的志愿。府第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院,府第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院,均为一正两厢,风格是歇山式,总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左右。现存前殿、正殿、两厢和朝门,朝门内墙上有许多不同“寿”字残迹,据说这是赵以炯曾曾祖父赵理伦百岁时所留。建筑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气派而不张扬,宁静恬淡,一派书香风范。

文昌阁,位于东街143号,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年间重修,砖木结构,依山而建,为攒角重楼八角式。是旧时读书人常去读书、聚会、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

慈云寺,位于北街5号。始建于康熙年间,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总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传说是西街吴姓人家捐修的。整个建筑构架保持完好,有很多石柱础为贵阳市石柱础中石雕艺术精品。

迎祥寺,坐落在南街西侧的小山脚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有“黔山祖庙”之美称,是贵阳市的着名古刹之一,至今仍然香火旺盛。该寺有殿宇三重,前为天王殿,现殿中塑有弥勒佛像,殿两侧塑有四大天王之像。穿过前殿,便是大雄宝殿,正中供俸佛祖释迦牟尼,两旁供有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后殿下层供观音菩萨,观音两旁,立有善财童子与龙女。令人诧异的是楼上供奉的居然是道教的神仙“斗姆”,一问当地人才知,这里早先叫做“斗姆阁”,本是供奉斗姆的道观,后来才被佛祖们抢了地盘,变为佛寺,人们便将斗姆像移置于此,一起供奉起来。

万寿宫,位于西街3号,毗邻慈云寺。清康熙年间建,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最早并不是一座道观,而是江西会馆,为南来北往的商贾之所,后来改造为道观。整座宫院由正殿、配殿、西厢、戏楼和生活区组成,坐东向西,总占地1000多平方米,但建筑大都在“文革”中被毁,多是后来重建。宫内最有看头的便是戏楼,其中的木雕精美绝伦。在戏楼右侧的木质横梁上,一组高浮雕人物图案最为着名,内容为“鸿门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很有军旅文化特色。

青岩书院,原是青岩班姓土司的衙门。老辈人传下来的故事说,清代乾隆年间,班氏土司家庙被烧毁,班家便以修家庙为由,将班氏先祖供像供奉于青岩众绅捐资修建的文昌阁,且久占不还。清嘉庆六年(1801年),皇帝下旨全国春秋两季祭祀文昌帝君。早对班氏土司将班氏祖先与文昌帝君并列的作法很是不满的众绅,要求班土司搬出祖泥,以便青岩百姓祭祀文昌帝。班土司不但不搬反蛮横不讲理,认为青岩城是班氏先祖所建,祖泥有资格供奉于城池中心点。这一占又是20多年。无奈,清道光四年(1824年),青岩李、赵、张几大姓联名上诉时任土司班廷献,据说官司一直打到朝廷,皇帝以班廷献将祖泥与文昌帝君并列供奉犯下“大为不敬之罪”,须尽快搬出文昌阁。这场官司,班廷献不仅将祖泥搬出文昌阁,还输掉班家一个四合院,一个花园、粮仓、牢房等18栋建筑的衙门。因班家衙门处于古城中心,几姓人家就把赢得的衙门一部分开办成书院。谁料,该书院竟创造出青岩乃至贵州的辉煌。

赵公专祠,位于古镇南街,建于清同治年间,原为青岩团务总理赵慰三之专祠。专祠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由山门、通道、过厅、两厢房及大殿组成。祠东为文昌阁,祠南为青岩书院。

名人故居,抗日战争期间,青岩城墙完好,四座城门依旧,偏僻安全,接纳了很多的“避难者”。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宣点,把许多革命干部家属疏散到这里来,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和博古(秦邦宪)的家属都曾经在青岩住过。李克农亲属曾居处:位于青岩镇北街10号,1939~1941年李克农等中共领导人的亲属曾居于此,现仍为民居;邓颖超之母曾居处:位于南街75号,邓颖超之母杨振德女士1939~1941年曾居于此,现仍为民居,经营快餐;周恩来总理之父曾居处:位于青岩背街2号,1939~1941年,周恩来父亲周懋臣老人曾在此居住,已对外开放。

定广南门,是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副总兵班应寿扩修青岩城时所建,咸丰年间,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澎全面整修青岩城时建城门城楼。城楼面阔三间,进深4米,青瓦屋面。1993年,定广南门经政府拨专款和集资得以重修,屋面改为黄琉璃瓦。安广门修复时,由于没有专家指导,工人将墙垛建在跑到上,垛下没有护身墙着实遗憾。2000年,市政府拨专款再次重修,恢复了青瓦屋面,加修了护身墙,使定广门基本复原旧貌。

北城门,又称玄武门,为重簷歇山式顶木结构建筑屋顶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饰,是古代钦差下达皇帝圣旨的场所。初建于明朝天启年(1621年-1624年),清顺治十七年(1601年)班麟贵之子班应寿子承父职(土司)将土城墙改建为石城墙,清嘉庆三年(1798年),武举人袁大鹏重修扩建,是青岩军事古镇的象征之一。

历史上,青岩古城四门内外有八座牌坊,现保存的只有南门外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寿坊”和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寿坊”三座。三座牌坊的建筑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高9.5米,宽9米,面北背南,属清朝石牌坊建筑风格。惊奇的是,三牌坊都没有基槽,靠4个长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且一竖就100多年。其中“赵理伦百寿坊”距定广门仅几步之遥,创意独特,被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为是“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三座石牌坊也成为摄影发烧友的挚爱。

牌坊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该牌坊是表彰周朝忠的妻子王氏和儿媳刘氏,王氏含辛茹苦拉扯儿子,儿媳刘氏尽孝将婆婆侍奉到耄耋之年,且为周家抚养子孙。刘氏事迹被传为佳话。节和孝萃于一门,博得皇帝一喜,嘉奖婆媳两世,被赞为“为黔疆扶正气”。在横梁上方雕有精致的“二龙抢宝”,匾额上方梁柱有浮雕“荷花图”,图上方雕有五龙图、中间有“圣旨”二字。

赵理伦百寿坊,在青岩镇定广门内不远处,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面北背南,四柱三间,高9.5米,宽9米,属典型的清朝石牌坊建筑风格。  “赵理伦百寿坊”是为云贵历史上第一位文状元赵以炯的曾祖父,赵理伦老先生过百岁寿辰建立的。门楣上方有“生平人瑞”四个大字,意思是说,国家太平了老百姓才能够长命百岁。在那个年代,青岩连续出了两位百岁老人,真是长寿之地。  “赵理伦百寿坊”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对护柱下山狮,这种造型全国罕见,书画大师刘海粟先生对“赵理伦百寿坊”的八只石狮子倍加赞叹,誉之为“石雕杰作”。

背街,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条石巷,路面的青石板经过几百年的冲刷、磨砺,已光可鉴人,如镜面般泛着青黑的光芒,给街巷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街边都是层层片石垒起的院墙,路窄而幽静,沿山势起伏,是摄影的绝佳地点。背街附近也是景点比较集中的地方。

建筑特点

青岩古镇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建筑。爬上镇边一侧不算太高的山坡可以鸟瞰小镇的全景,小镇并不是建造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从高处望去,整个小镇的格局给人一种在别的古镇中难以看到的立体美感。青岩古镇中除了众多的寺庙,竟然还保留着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多种宗教和谐共处,形成其独特风格。

象鼻木雕

象鼻木雕在青岩民居十分多见。大多用于房前挑簷枋,挑簷枋是需要承重的,将其雕成象鼻形,无疑是力量的体现。青岩民居的林柱子,其断面有圆形的,有方形的,还有方形抹角的。圆形、方形称圆柱、方柱,而方形抹角则被称为“芝麻柱”,原因是其柱形酷似芝麻杆。“芝麻柱”除具有一定的线条美而外,还反映出人们的“多子多福”、“步步高升“的传统文化心态。

朝门

朝门多为垂花门,有的在门罩上彷石结构精雕细刻立柱及柱础,外观十分逼真。有的人家,在朝门前或大门前,铺墁青石板,其上雕刻蝙蝠、古钱、白果、鲤鱼等图案,意为”开门见福”、“开门见财”、“开门见子”、“年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等吉象。青岩民居的外装饰,看上去并不怎么豪华,因此也不特别抢眼,这多少反映出青岩商人“财不露白”的传统理念。但仔细观察,青岩民居的外装饰,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像是一部很有嚼头的古书。门斗、门簪、连楹上的石榴、葫芦、葵花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征“多福”。“多子多福”皆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许多大户人家,前院人店铺,后院为居室,两厢当书房。书房窗雕多为冰裂纹,意为熬过十年寒窗,方可飞黄腾达。

重簷悬山式

重簷悬山式民居完全是人体仿生学与商业经营两者之间的巧妙结合,青岩古镇的民居表面看起来和其他明清建筑并无明显不同之处,青瓦石墙、古朴沧桑,但仔细观察,却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个性和地域色彩。贵州素来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下雨,总不能耽误了生意,精明的生意人们经过反复地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青岩镇的典型民居孕育而生。门面作为商铺的民居,一般会显得高大一些,光有第一重簷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更何况还有带着风的偏山雨,但总不能把门关上了不做生意吧,就再加上一重簷,很好的保护了柜台,这样再大的雨也不怕了。如果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双重簷就像人的眉毛和睫毛,保护眼睛的是睫毛,而不是眉毛,眉毛起到是一种装饰作用,这种仿生学的商铺式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古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善于创新的精神。这种运用人体仿生学,独具特色的多功能民居建筑即便放在全国范围看也实属罕见。

腰门

青岩民居,多建腰门,其门斗和拉手颇有学问。许多人家的上门斗,着意雕成桃子形、如意形。或者虎头形、牛角形。拉手有的做成葫芦形、石榴形或者祥云形、如意形。俗称“打门锤”的大门门簪,或者雕刻乾卦、坤卦。或者雕刻牡丹、葵花。大门楹,雕刻桃子、石榴、祥云、如意或龙凤等图案,被誉称为“门龙”。

窗雕

门斗、门簪、连楹上的石榴、葫芦、葵花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征“多福”。“多子多福"皆是人们梦寐以的。如意、牡丹、祥云、龙凤等图案,均为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向来备受民间青睐。青岩窗雕,也很精彩,除常见的福、禄、寿禧和耕、读、渔、樵等图案外,还有龙、凤、狮、象等造型。许多大户人家,前院作店铺,后院为居室,两厢当书房。书房窗雕多为冰裂纹,意为熬过十年寒窗,方可飞黄腾达。青岩民居撑拱,有的雕成蝙蝠形,有的雕成蝴蝶形。在汉文化看来,蝙蝠与蝴蝶通常代表“福”,蝴蝶甚至象征“寿”。蝴蝶的谐音为“福”与“耋”。一个人,如果能活到“髦耋之年”,那无疑是老寿星了。青岩民居的木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