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2022一模详解|普陀区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一模解析版(含文言文译文)

时间:2022-04-23 04:50:08 热闻 我要投稿

郑重声明:一模卷讲评是模考讲评制作团队原创的试卷分析,试卷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讲评版资料为公益分享。如需word版本请关注点赞并转发本文,并在公众号后台留言“2022普陀一模”,自动回复。转载请注明出处。

由于近期有小伙伴反馈有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并加价销售,本word稿件仅提供查看权限,不提供编辑权限;图片版加水印理由同上,敬请谅解。

文言文翻译文字版

①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就职治事),恂恂若不能。俄(不久)有吏袖空牒(公文)窃印者,九思摘(tì,揭发)其奸/论(判罪)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为治于(对)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①务加恩,而御(治理)豪猾(强横狡猾不守法纪的人)特严。

译文:徐九思,是贵溪人。嘉靖年间被任命为句容知县。刚到职开始处理工作,处处小心谨慎,好像没多少本领。不久有个袖里藏着空白文书偷盖印章的小吏,徐九思指出他的邪恶伪诈的行为,按法律判罪。州郡的官吏替那人叩头求情,九思没有答应,从此人人心怀恐惧。从事治理县务的工作,对那些孤苦无依的平民一定要施加恩惠,但是统治邪恶奸猾之人特别严厉。

②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zhòu,砌)②以石,行旅便之。岁侵(荒年),谷涌贵(物价猛涨)③。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卖粮食)④而偿直(同“值”,钱)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让)(饥民)称力(量力)分负(背)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到……去)旁富人谷(到附近富人家取粮食),而官(官府)为(替)(他们)偿(偿还)之,全(保全)活(,救活;使……存活)甚众。尝曰:“即天子布大惠,安能人人蠲租赐复(免除赋税)⑤?第(只,只是)在吾曹(我们这些人)酌缓急而已。”

译文:县里有条东西相通的七十里的大路,上面淤积了很厚的泥土,下雪天,泥浆淹没到大腿。九思节省公家开支,用石头砌上,从此百姓行走方便。那年年景不好,是荒年,稻谷价格暴涨。巡抚打开仓库拿出几百石稻谷,让官吏把稻谷平价卖出而补偿粮钱给官府。九思说:“那些买稻谷的都是富豪。贫苦民众即使是平价也没有能力买进。”于是按时价卖出其中一半,归还钱给官府,把剩下的粮煮粥给饥饿的人吃。稻谷多,就让民众衡量自己体力分取背走,那些住在偏远山谷的,就让他们就近取富贵人家的稻谷,官府替他们偿还,使得很多人活了下来。他曾经说:即使天子布施了大的恩惠,怎么能够人人都免除赋税呢?只是对于我们为官的人来说就要衡量事情的轻重缓急(去处理)罢了。

③积九载,迁(升任)工部主事,历(担任)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使)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时工部尚书赵文华视师(检阅军队)东南,道(取道)河上。九思不出迎,遣一吏齎(拿、持)⑥牒往谒(拜见),文华漫骂(乱骂)而去。会(适逢)迁高州知府。文华归,修旧怨,与人合谋构(构织罪名)之,坐(因为)九思老,致仕。句容民为建祠茅山。

译文:在任九年,升任工部主事,后来又担任郎中,治理张秋河道。漕河和盐河相互靠近却不相通,漕河水满就会泛滥造成田地的灾祸。九思建议在沙湾修筑减水桥,使两河相通,漕河水满,就有地方流出来而进入大海,而不会侵犯农田,水少又有所控制不至于使农田干涸。工程竣工,于是成为长久的利益。当时的工部尚书赵文华到东南督帅军旅,取道张秋河边。九思不出来迎接,派一个官吏拿着一份文书前往拜见,文华乱骂了一通就离开了。恰逢徐九思又被升官为高州知府。赵文华回到朝堂,他为报当日的嫌怨,伙同别人一起给徐九思构织罪名,因为徐九思当时年事已高,就让他辞官退休了。句容百姓为他在茅山修建了祠堂。

【注】①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②甃:砌。③涌贵:物价猛涨。④粜:与下文的“籴”相对,卖粮食。⑤蠲租赐复:免除赋税。⑥齎:拿、持。

【甲文】寄闻人邦英、邦正(一)

〔明〕王守仁

昆季(兄弟)①家贫亲老,岂可不求禄仕?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 虽勉习举业②,亦自无妨圣贤之学。若是原无求为圣贤之志,虽不举业,日谈道德,亦只成就得务(致力于)外好高之病而已。此昔人所以有“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改变)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

译文:兄弟家境贫寒父母年老,怎么能不去做官求取利禄呢?只要能立下坚定的志向,随着人情事变来穷尽本体良知,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动心,那么虽然在努力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学业,也自然不会妨碍学习圣贤的学问。如果原本就没有要求做圣贤的志向,那么虽然不用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学业,每天大谈道德,也只是成全了一个研究学问只致力于表面不求深入的好胜的弊病而已。这就是古人说科举不担心妨碍了自己的功业,只担心被强行改变了自己志向的原因。所谓「夺志」,是已经有了志向才会被强行改变,倘若还没可以被强行改变的志向,却又不可以不深刻思考怀疑反省自己而要早考虑立志。

【乙文】寄闻人邦英、邦正(二)

〔明〕王守仁

①得书,见昆季用志之不凡,此固区区(谦词)所深望者,何幸何幸!

②世俗之见,岂足与论?君子惟求其是而已。然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违背)③者,非也。程子云:“心苟不忘,则虽应接俗事,莫非实学,无非道也。”而况于举业乎?谓举业与圣人之学不相戾(违背)者,亦非也。程子云:“心苟忘之,则虽终身由之,只是俗事。”而况于举业乎?忘与不忘之间,不能以发,要(关键)在深思默识所指谓不忘者果何事耶,知此则知学矣。贤弟精之熟之,不使有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可也。

译文:世俗那些见识,怎么值得和他们争论?君子只追求那些正确的东西罢了。但是说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学业与圣贤学问互相冲突是不对的。程夫子说过:“如果心中时刻不忘圣贤学问,那么即便接待的是俗人、经办的是俗事,没有一个不是经世致用的学问,没有不是道德学问的。”更何况是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学业呢?说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学业与圣贤学问不互相冲突,也是不对的。程夫子说过:“心中如果忘记了圣贤的学问,那么即便一辈子听圣贤学问、说圣贤学问,仍然只是干了一辈子俗事。”更何况是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学业呢?不忘圣贤学问,与忘记了圣贤的学问,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容不得一根头发丝,必须深深地思考,默默地分辨:这里说不能忘记的圣贤学问究竟是什么内容,明白了圣贤学问的内容也就知道怎么学了。二位贤弟要精益求精,要熟能生巧,不要让它因为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而导致很大的错误,这样可以了。

【丙文】论圣学无妨于举业④

〔明〕王守仁

岂特(只是)无妨,乃大益耳!学圣贤者,譬之治家,其第宅、器物皆所自置,欲请客,出其所有以享(招待)之;客去,其物具在,还以自享,终身用之无穷也。今之为举业者,譬之治家不务居积,专以假贷(借用)为功,欲请客,自厅事以至供具,百物莫不遍借。客幸而来,则诸贷之物一时丰裕可观;客去,则尽以还人,一物非所有也。

译文:何止是没有妨害,是有很大的益处啊!学习圣贤的人,就好像管理家事,他的住宅、器物都是自行设置的,想请客,就拿出所有的东西来给客人享用;客人离开,那些物品都在,可以一生享用它们没有穷尽了。现在的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学业的人,就好像管理家事时不致力于积累物品一样,专门把借贷作为自己的工作,想请客的时候,从厅堂一直到陈设酒食的器具,各种物品没有不逐一地借用的。客人幸运地来了,那么各种借的东西暂时富足值得一看;客人离开后,就全部把它们归还了,没有一件物品是他所拥有的。

【注】①昆季:即兄弟。王守仁和表弟闻人邦英、邦正家书往来,甲乙两文是其接连两封回信的节选。②举业: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③戾:违背。④论圣学无妨于举业:弟子钱德洪的父亲担心学圣贤影响举业,丙文记录了王守仁对其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