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写作文和写文章,根本不是一回事

时间:2022-04-21 16:51:19 热闻 我要投稿

不久前,在由理想国和北京四中国际学校联合主办的活动中,中国台湾作家张大春就目前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话题。面对台下的中学生,他谈了写作文和写文章的区别,进而层层剖析了语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我把写文章和写作文分得很清楚。

有的人认为小时候作文写得好,会为将来写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从小写作文能够顺理成章,能够段落分明,能够引经据典,好像日后即使不是从事文学创作的行业,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写出一些比较得体的好文章。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老师训练着写作文。比如我们写的这篇作文题目叫《远足》,这就是一篇记叙文;如果题目是《母亲的那双手》,那就是篇抒情文;题目要是《读书何者重要》,那么这是篇议论文。老师告诉我们,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每样文字都有它的章法,都有它的组织要素,或者都有它主要的修辞策略。

我念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上一届联考作文题是《风俗之厚薄悉,悉乎一二人心之所向》。这话原文出自曾国藩,意思是说一个社会整体的风气如果要向好的话,在上位的人应该起一个示范的作用,并且身体力行。

曾国藩的话在他那个时代可能有用,可是在现代社会到底还有多少影响力呢?老实说,我高二的时候看到这个题目,都觉得相当八股。但是在当时,至少高三的那届同学们,每个人都必须针对这样的题目,去认认真真地做一番引经据典的论述。

前年,台湾考高中的作文题目是《我看弯腰邮筒》。什么是“弯腰邮筒”?就是2015年的时候,一场大台风把街上红绿色的两个邮筒吹歪了,所以两个歪邮筒变成了网络上的“网红”,网上不断讨论弯腰邮筒的有趣事情,还有人跑到弯腰邮筒旁边做弯腰的姿势拍一些合照。

但是无论如何,我认为这样一个网络上爆红的“弯腰邮筒”,并不是一个太值得深入反省的话题。这样的作文,只是为写作文而出的题目。

每年考试之前,总有人揣摩出题老师会出一个什么样的作文题目,然后找一些范文去套,希望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分数。但是,我们就此便丧失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个精神,那就是我自己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思想。

在我看来,写作文和写文章,根本不是一回事。写文章,一定要让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而不是去猜测出题目的人希望我们说什么话。

我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这是一个粉丝跟他崇拜的文学偶像之间的故事。

这个文学偶像就是苏轼。他曾经一路被贬官,贬到惠州,贬到黄州,之后被贬到雷州半岛。他有个铁杆粉丝叫葛延之,千里迢迢,一路跟着他。终于有一天苏轼忍不住问:你为什么跟我那么久?葛延之说,我想写文章,知道学士文章名满天下,能不能教我怎么把文章写好。

苏轼随手指着眼前的一个菜市场说,你看那菜市场上什么都有,瓜果蔬菜,鸡鸭鱼肉,但你如果随便去拿是不行的,“必以一物摄之”。用什么东西来取这些蔬菜瓜果或者鸡鸭鱼肉呢?很简单,就是钱。苏轼说,“文章亦也”。万事万物在天下,都散在经史子集中,用什么把经史子集中的学问“串”起来呢?用“意”。也就是说,当你对一件事情没有主张、没有看法、没有感受时,你就是读万卷书,累积了很多材料,也写不出好文章。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苏轼也不是凭空写文章的,而是他有一种能力,把自己生活中所见的点点滴滴、大大小小的事,形成自己是是非非的想法,再加上引经据典,便形成了一篇篇鲜活而有理有据的文章。

现在,据说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可以写文章了,通过大数据的学习而成为一个非常熟练的写作者。但是无论如何,它和我们人类最大的区别,是它没有主动写作的欲望。

所以,我希望台下的学生们,你们要立志写文章,而不是写作文。立志写文章,你们就要试着去跟这个世界对话,试着去和别人议论,试着走出去跟整个社会发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好文章。 (张大春 记者 徐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