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网,让知识系统化,走出学习的第三步

时间:2022-04-19 23:25:42 热闻 我要投稿

为什么人和人的差距,有时候比人和狗的差距还大?为什么有些人的工作能力那么强,让你望尘莫及?

本章目的:编织知识之网,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看到了树;看到了森林;看到了自然生态,这个过程中,有什么东西在大脑的认知中改变了……

当我们掌握了记忆法、理解法后,是时候让知识系统化了。

分享我的读书笔记,本文大部分观点来自《深度学习的技术》,作者杨大辉。这本书详细讲了5个学习层次:记、懂、网、拓、活,本文简单介绍“网”这个层次,用我自己的语言提炼出了重点。(引用部分即书中的原文内容)

梳理知识的两大基本视角:

①组块:

将包含了多种植物的地方称为森林,这个总结的心智过程被心理学家称为“组块”(create chunk),这是将碎块化为整体来理解。

组块的主要功用是将信息“压缩”,缓解工作记忆的负担。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事物,具体到工作、生活上,能帮助我们统筹全局,做出合适的决策。

②分块:

与组块相反的理解方式是“分块”(chunking),当我们想了解森林里的细节,它有什么种类的动植物、它的气候、它的土壤等,这个分解过程叫做“分块”。

分块往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职业能力,比如患者就医时,医生判断出患者产生病变的身体部位。

组块侧重整体,分块侧重细节。这是编织自己的知识之网时最基本的两种视角。

1、如何增加知识的价值?

充分运用组块和分块思维来排列知识,使它产生新的信息和价值。

“让一个音乐家优于另一个音乐家的,不是他可以制造出多少种音调,而是音调的排列方式。”

书中举例:

两个拥有相同知识点的竞争者来面试,他们掌握的知识点都是100个,都是关于森林的相同的知识。

选谁好?面试官灵机一动,让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房间,在1小时之内用纸笔证明自己的知识比对方更有价值。

普通人是一个个列出自己的知识点,而优胜者做了什么?

一个图。(森林里的生态系统。)

“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了100个知识点,而是你可以用这100个知识点描绘出什么。”

2、如何排列知识?

将“碎片”化为“零件”,这“零件”可以组装到某个“机器”中…

“你需要把知识点结合起来看,排列成一个体系。”(组装成系统)

将排列知识的过程可视化:

①心智图(也叫思维导图)

侧重理清知识结构,容易放入最大的信息量。(因为思维导图很常见,就不放图片了)恐怕不容易记住。

②概念图

侧重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能放入较大的信息量,比较容易理解。

当信息量过大时,概念图过于复杂,可以考虑用:

③三力图/系统图

侧重系统因素之间的“因果循环”,只能放入较小的信息量,最容易理解。

“所以重要的不是你使用什么工具,而是在面对不同问题时,如何变换你的工具。”

3、排列知识,就是思考知识,然后编织成网

“不同职业、不同领域会需要不同的思考方式,所以一个艺术家和一个会计师所需要的知识排列方式也会是不同的。”

找出自己需要的“排列知识”的方式吧!

仅仅掌握上面那些技能,还不足以帮助我们编织知识之网。

“从"一堆知识’”到"知识网’,就像从"动植物’到"生态系统’,还需要另外一些东西。”

4、两种知识

认知科学家认为,知识可以粗略地分成两种:

①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②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

外显知识指的是任何能通过符合系统表达的知识,正像课堂老师教的,包括语言、手语、图表、旗语、编码等。

内隐知识则是难以表达的,比如直觉,比如“心灵手巧”,还有常见的技能如游泳、绘画、销售等,这些技能包含了大量内隐知识。

学习内隐知识可以尝试3种方法:①单纯重复、②情境连接、③刻意练习。

其中刻意练习是收效最大的,有明确的规则和条件。

刻意练习:

①有个好教练

②挑战适当难度

③专注与警觉

④整体目标和具体小目标

⑤实时的回馈

别看我简单列出了这5个条件,实际操作起来需要付出很多…

5、编织知识网,编织更好的知识网

所谓的编织知识网,也是训练自己的大脑的过程,大脑是具备可塑性的,个体的大脑会随着个体的成长及行为而产生变化,改变大脑的连接方式。

知识网是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的总和,“排列知识”与“刻意练习”是两大学习神器,但也有局限:

①排列知识→信息量增加→工作记忆超载

②刻意练习→好教练难得→自学有认知“盲点”→大多数人都朝同一个标准前进→难以出类拔萃

想编织出完整的、正确的知识网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好的知识网。

本章介绍“网”的知识点就到这里啦!马上行动起来,我们也去把自己的知识编织成网吧。

我是星丘草,如果这篇文章帮助到了您,就点个赞吧~学习之路漫漫,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