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安倍的遗产

时间:2022-07-10 06:58:03 热闻 我要投稿

“只管叫我鹰派好了,我毫不介意!”

文 | 华商韬略 张静波

随着“砰、砰”两声枪响,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倒在血泊中。一起倒下的,还有他重振日本经济的雄心壮志。

【日本又回来了】

2012年12月,安倍晋三就任日本首相。这是他第二次执掌这个国家。

彼时的日本,已经在90年代泡沫危机后遗症中经历了长达20年的经济停滞,资产低迷、人口老龄化、长期通货紧缩……整个国家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在他之前的历任首相,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挠破了脑袋。

这位战后出生的首位也是最年轻的首相,能否带日本走出泥潭,大家都没有信心。

但年轻气盛的安倍,野心勃勃。再次当选后,他来到父亲坟前,表明心志,并在随后的国会演讲中疾呼:

“我们必须拿出毫不迟疑,驶向全球经济这片汹涌大海的勇气和意志力,这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希望。”

宣誓完后,这位自诩为“战斗型政治家”的日本新首相,开始了战斗。

长期的通货紧缩,是日本经济面临的头号顽疾,也是安倍的首要任务。

为了击退这只“怪物”,安倍上任伊始,就以雷霆之势射出了三支箭——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支出和结构性改革。

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安倍经济学。

但在日本这样一个阶层固化、社会结构稳定的国家,实施这样的政策并不容易。

以货币政策为例,安倍的政策主张很快就遭到日本央行的“抵制”。按照安倍的计划,央行应该采取更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并将通胀目标设定在2%。

但时任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却反对这个计划,故意采取拖延策略。

白川方明的姿态激怒了安倍,这个外表温和但态度强硬的政治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惜与央行一战。

“如果日本央行不听从,我们会修改央行的法律。”安倍发出了警告。

面对安倍的施压,白川方明最终选择妥协并提前结束了自己的任期。而安倍则马不停蹄,换上了“自己人”黑田东彦。

新行长与安倍一样认为,通缩侵蚀了利润和工资,抑制了消费。在他的领导下,日本央行开始了90年代以后最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

在货币政策的同时,安倍还发起了总计20万亿日元的大规模公共投资。

他希望像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的罗斯福新政一样,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来带动GDP和就业增长。

双管齐下的安倍经济学,最终带动日本经济连续6个季度正增长。

但对于积重难返的日本来讲,积极的货币、财政政策只能治标。要想治本,还得刮骨疗毒,推进结构性改革。

而这,必然会触及许多人的利益。

当年,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为了推进邮政民营化,不惜与自民党决裂,而他的追随者安倍也是个“赌上性命也要做事”的人。

安倍决心像钻子一样,打破既得利益,“未来两年,在我的钻头下不会有任何既得利益被豁免。”

为此,他迈出日本20多年不愿迈出的艰难一步,开放农业市场。同时,宣布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包括建立民间经济特区、削减企业税负、鼓励女性就业等。

甚至,还强迫企业涨工资,推动养老金入市。

所有这些政策和改革,最终都只为了一个目标,也是安倍上任之初访问美国时,向全世界喊出的一句话:

日本又回来了!

【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安倍经济学,为日本经济注入了活力。

从2013年至2017年7月,日本景气复苏长达56个月,创下了日本战后第三长的景气复苏期。

在此期间,日本股市从不到1万点,飙升至2万多点,上涨了近一倍。

股市飙升的背后,是人们对经济信心的恢复。事实上,尽管经历了数十年的停滞,但在安倍任职期间,日本仍增加了550万个就业岗位。

日本24-54岁年龄段的人,就业率飙升了5.5个百分点。

女性就业率,更是在安倍就职后,一举超越了美国。

日本消费者物价水平,几乎在安倍上任后立刻触底反弹,此后一直缓慢爬升。上市公司经理人对于通胀的预期,也从之前长期的通缩,转为轻微的通胀。

此外,受日元贬值带动,日本出口企业业绩明显复苏。而企业对股东支付的股息,也增长了150%。

诸多迹象表明,安倍经济学激活了日本从政府到民间的经济。

然而,对于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市场有限的岛国来讲,很多时候,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如日中天。

日本人本来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但受到威胁的美国人,开始反击。

他们逼日本人签下屈辱的半导体协议,限制日本出口。同时,还以东芝卖机床给苏联为由,对这家日本科技巨头进行制裁。

甚至,连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也不得不跑到美国去亲自道歉。

一方面,对出口的依赖,让日本经济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孤悬于大陆之外的岛国心态又让日本陷入加拉帕戈斯化。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电子产品曾风靡世界,但很快,他们就在数字化浪潮中迷失自我。

以手机为例,日本曾推出全世界第一款上网手机、第一个数字钱包……但由于固执于自己的制式,最终被苹果、三星淘汰。

由于市场规模有限,日本人很难将自己的标准,变成世界的标准。

对能源进口的依赖,更是日本经济的心病。

曾经,他们一度接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企业,掌握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氢能源专利。

为了打造全球氢帝国,安倍不惜化身代言人,为氢能源摇旗呐喊。

然而,日本重金押注的氢能源路线,最后却被美国、欧洲和中国,联手以电动汽车路线取而代之。

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日本,最终在一场自己同样无法决定的自然灾害面前,败下阵来。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重创全球经济。当年,日本GDP负增长4.5%,几乎抹掉了安倍经济学以来的大部分增长。

对于安倍来讲,更大的打击或许在于,受疫情影响被推迟的东京奥运会。

2013年,东京申奥成功时,安倍兴奋得像个孩子,自言“比当上首相还开心”。在记者招待会上,他表示:

希望2020年东京奥运会成为日本经济的起爆剂,挥别过去长达20年的通货紧缩。

然而,安倍的心愿,最终没能实现。

【壮志未酬,犹如断肠之痛】

雄心勃勃的安倍,为日本拼尽了全力。

自2012年担任日本首相以来,他对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对内推动安倍经济学,对外展开“俯瞰地球的外交”。

期间,他一共出访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日本历届首相中出国访问最多的一个。

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安倍本就不好的健康状况,频频亮起红灯。

安倍早在17岁时,就患上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疾病,整整折磨了他50年,最严重时,他一天跑20多次厕所,还曾多次吐血。

在他的任期内,先后两次辞任首相,原因都是结肠炎。

但这个从小就立志要从政的年轻人,并没有被疾病打垮,反而愈挫愈勇。

安倍出生在政治世家,他的外祖父岸信介曾在上世纪50年代担任日本首相,父亲安倍晋太郎是80年代中曾根康弘内阁的重要成员。

受家风的熏陶,安倍在达成政治目标时,有着外祖父岸信介一般的强硬。“安倍心中住着一个岸信介。”东京国际大学名誉教授原彬久这样形容道。

安倍的强硬,早在2002年,他还只是小泉内阁的官房副长官时,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彼时,安倍陪同小泉出访朝鲜,解救日本人质。眼看小泉在犹豫,安倍建言:在朝方就此道歉前,日方拒绝在《日朝平壤宣言》上签字。

最终,5名人质被成功释放。

强硬的安倍,在此后多次发表激进的言论。当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不听话”时,他果断发出了警告。

不仅如此,安倍在任期间,还推动日本修宪,试图使日本成为正常国家。

因为这些强硬的言行,安倍经常被批判为鹰派。但他对此不屑一顾:“只管叫我鹰派好了,我毫不介意!”

鹰派的安倍并非一味逞强,在他冷酷的施政之外,也有如其外表一样温和的柔软身段。

他可以在见普京时,一路小跑,也可以在见特朗普时,一脸谦恭。在外人看来,这有损日本的国际形象,但安倍却说:

“作为手段,我会根据形势,并不排除从左翼到鹰派之间的选择项。”

这种看似“低声下气”的柔软,在国际上为日本赢得了更多的合作伙伴,比如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这一点像极了他的父亲安倍晋太郎。

美国政治学教授杰拉尔德·柯蒂斯曾用“谨慎的鹰派”来形容安倍,而更了解他的母亲洋子则说:

“晋三的政策像外公,性格像父亲。”

作为谨慎的鹰派,安倍在执政期间,坚持做战斗型政治家。具体来讲,就是为了国家、为了国民而敢做敢为、不畏指责。

在他的带领下,日本经济虽然没能显著增长,但整个国家的集体精气神得到了提振。

“这并不是黄昏,而是日本迎来新的黎明。”安倍说。

67岁的他,本来还有机会,再为日本拼上20年。但历史,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

2020年8月,安倍因身体不适,辞任首相。“壮志未酬就放弃职务,犹如断肠之痛。”对此,安倍心有不甘。

但更令他没想到的是,两年后,自己的生命会终结在一位刺客手中。

作为通过政府变革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势人物,安倍自上任以来就备受全球经济界关注。

在他离世当天,英国《经济学人》亦专门撰文,评价了安倍经济学给世界的启示。包括:央行的影响力并没有希望的那么大,大水漫灌不如结构性改革。

某种程度说,这也为其他指望通过强势政府发展经济的人,总结了经验教训。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前高级副总裁迈克尔·格林,则将安倍执政期间的宏伟战略比喻为一个世界性事件,认为安倍晋三推动日本持续了几代人的转型。

天时地利叠加历史进程与个人命运,让安倍算得上是壮志未酬身先死。但他已经唤醒的日本信心甚至野心却不容忽视,甚至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