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父母必读】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才是家长们应该认真思考的事情!

时间:2022-04-22 18:29:57 热博 我要投稿

同样是做一件事,有的孩子可以迅速完成再去做别的事情,有的孩子则拖拖拉拉,借口一堆。

孩子的差别这么大,是因为有的孩子不够聪明嘛?其实不是的,实质上是“内驱力”不够!

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最近比较流行的词——内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

教育心理学把激励孩子的动机分为“内在动力”和“外来推动力”。也可以称之为“内驱力”和“外推力”。

“内驱力”来自于孩子的内心,它推动孩子努力追求目标。

因为孩子“喜欢”自己参与的活动,所以在参与过程中,不需要诱惑、哄骗或者奖励,而参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又能进一步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相反,“外推力”来源于外在因素,通常是为了得到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获得的推动力。

比如,考了高分,就能让父母高兴;参加足球比赛就能得到奖牌;不遵守课堂纪律就批评;考试不及格就打屁股等等。

“内驱力”和“外推力”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威力”,比后者要强大很多很多。

威廉·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这把火就是内驱力。

而且它也没那么神秘,它就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是驱动孩子自主探索的一把钥匙。

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内驱力的三角模型

研究动机发展的两位著名学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教授,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他们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增强三个方面的因素来增强一个人的内在动机。这三方面是:胜任感、自主感和联结感。

胜任感——孩子觉得他能做到

胜任感的定义是,一个人有做成某事的信心和体验。也就是说,拥有强大的内在动机的基础是,在这件事上,有成功的经验,或者感觉到自己可以。

一般来说,孩子对所做的事情充满胜任感,觉得自己能做好时,更能积极采取行动,并且遇到困难时也会勇于面对,因为他充满了自信。

相反,如果孩子对要做的事情没什么信心,不觉得自己能很好地完成它时,就会拖拖拉拉,迟迟不开展行动,而且中途稍微遇到些阻碍就容易放弃。

例如:多让孩子做做简单的家务、带孩子去超市时,让他帮着一起采购食材等,从一件件日常小事中让孩子获得成功的经验,让孩子的胜任感逐渐增强。

家长要学会赞美和鼓励的技巧。例如:“你可以做到的”“你能行”,当孩子做成一件事时,给孩子具体的表扬,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做得好、好在哪里,激励他的后续行为。

自主感——孩子感到可以自己做决定

自主感的定义是,感受到有自主决定权或者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别人强制要求你去做一件事时,你虽然会将它完成但却没有什么激情和斗志。反而是自己决定要做成一件事,比如学好一门外语,这时自己会充满积极性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其实,孩子也和成人一样,当他感觉自己是在别人的控制下做事情,积极性就会打消很多。

父母要给孩子自由的感觉和自主做事情的机会。

当他愿意自己为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时候,他会有激情,有热情,并且会想出各种办法解决问题。例如:让孩子决定周末如何度过,让孩子决定是先吃完饭还是先写作业。

惩罚的威胁和言语控制会降低自主感。例如:“再不写作业晚上不让你看电视”“我数到三,不乖乖去睡觉我就让爸爸来教训你”。

家长应当避免以上行为,通过和孩子多协商沟通,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学会在家长的引导下自觉完成各项事情。

联结感——孩子能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联结的定义是,一个人与另外的人可以形成亲密信任的关系。

人的联结感是在孩童时期形成的,这种联结感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不孤单,不是异类。当孩子感受到联结感时,内心就会充满安宁、放松和满足,生命得以滋养。

现实生活中,父母可能过多侧重于给孩子更多物质上的满足,殊不知心灵上的连接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家长应当注意多与孩子交流,参与到孩子的世界中。例如,睡前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周末一起爬山、踏青等,都是增强孩子归属感的好方法。

除此之外,当孩子做错事,父母在批评教育之前不要忘记首先给孩子安慰和情绪的疏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他们的联结感得到满足,才会拥有发自内心深处强大的力量,有勇气继续前行。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个著名的石匠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塑师?”

“看!”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

教育的精髓正在于此:唤醒灵魂,激发孩子内驱力。

愿我们的父母、老师都能学习苏格拉底父亲的这份智慧,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