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身体自带“健胃消食片”,不吃药也能强健“后天之本”

时间:2022-04-19 02:06:11 热博 我要投稿

现在人吃得很丰富,经常连续几顿都是大鱼大肉,再加上生活不规律,很容易不消化。而这个时候,很多人会联想到健胃消食之类的药。

健胃消食的药一般都是由补益脾胃、行气或消食类的中药组成,其中不少都是药食同源之品,比如陈皮、山楂、太子参、山药、麦芽等。但是,如果不对症或空腹使用,有可能在服用后出现肠道过敏,容易出现胃部烧心、反酸、胀痛、腹泻等表现。入口的东西一定要慎之又慎,更不能“口无遮拦”式地当零食使用。

其实,中医保养脾胃的养生方法有很多,不一定拘泥于药片,很多保健方法只要动动手、抬抬脚,可能就很方便、快捷地达到相类似的功效。

01

揉带脉

在金庸的小说中,张无忌欺哄老师说人没带脉,其实,带脉不仅有,而且是身体的“减肥药”。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带脉就好像一个系在腰腹间的皮带,它的健康通畅与否,和你的腰围休戚相关。

揉带脉,一方面调理女科;另一方面,可以约束管理腰腹部瘀滞的赘肉,经常按揉振奋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此法对便秘的缓解也很有效果。

02

踮足功

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

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你可以踮着脚尖走路,你也可以试试踮着脚尖站个十来分钟,记住在踮脚尖时要尽可能地把脚踮得高一点,这样效果才会好。

03

穴位按摩

第一组:足三里穴、上巨虚、下巨虚(十四经穴)

足三里穴肠胃消化问题常用穴位,能健脾和胃,补气养血。在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合穴,五腧穴的一种,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各处的江河会合流入大海一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上巨虚穴在足三里穴下3寸,属于足阳明胃经穴位,巨,巨大;虚,指空隙。上巨虚穴在胫、腓骨之间有大空隙的上方,故名“上巨虚”。按揉的时候要注意体会“空隙”的感觉,更容易找到痛点。对肠鸣、腹痛、腹泻、便秘等有缓解作用。

下巨虚穴在上巨虚穴下3寸,足阳明胃经穴位。具有宁心安神、疏通经络、健脾养胃的功效,能够促进人体的肠胃蠕动,促进消化不良与大、小便不利等。

注:尺寸仅供参考,可据身体情况,按比例取穴

第二组:天枢穴、中脘穴、下脘穴(十四经穴)

中医有个选穴原则叫做“临近选穴”,就是在病患部位的周围和附近选穴。

天枢穴 位置在脐中旁开2寸,在足阳明胃经上,又是大肠募穴。可以调理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等。

中脘穴:胸骨上端和肚脐之间二分之一处。中脘具有清胃泻火,健胃消食的作用,和足三里一样,是很常用的穴位。

下脘穴:中脘穴和肚脐之间二分之一处。下脘穴也叫幽门穴和下管穴,其具有缓解腹胀、吐泻、消化不良等病症的作用,长期按摩下脘穴还可以减肥瘦身排毒。

第三组:土水穴、三其穴、腑肠穴(董氏特效穴)

土水穴

穴性:理脾胃,调理中焦,清宣肺气,通经活络。

三其穴

三其穴指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

穴性:行气导滞、清泻下焦。

腑肠穴

穴性:调理肠胃、清热利湿。

通常为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

手掌部还有一个四缝穴,属于经外奇穴,具有消宿食、化积滞的作用。四缝穴原本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后来证实,成人使用该穴效果同样非常好。操作时可以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每次2到3分钟。

04

保养唾液

唾液是人身上的宝,绝不能随便吐掉,保养唾液就是保养胃阴。养生家葛洪、孙思邈等都强调“不唾地”。唾液有许多美称,如“玉泉”“玉液”“甘露”“琼浆”等,著名的消渴方“玉泉丸”也用了“玉泉”二字,暗指生津养阴。

日常唾液保养法

①舌舔上膛法。平时生活,亦可常常舌舔上膛,唾液便可涓涓而来,含而咽之。

②叩齿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③赤龙搅海法。“赤龙”指的是舌头,“搅海”指的是舌头在口腔中左旋、右旋,生出大量唾液。

④练精法。这是古人的生津之法:晨醒未起,鼓漱数次,令唾液满口,含而咽之;再叩齿36或27遍,生津咽之。

保护胃阴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唾液养护法之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养胃阴的食材或药膳;或者按摩董氏特效穴中的通胃穴等。

从中医角度说,唾液丰盈与否,反映了人的肾气与胃气的强弱。经常口干舌燥,意味着唾液分泌少,胃阴不足,胃液不充盈,吃下的东西,无论是在咀嚼还是入胃,都会干涩难受,影响消化。而且,唾液分泌少的话,不仅口干还很可能口臭,对于口腔环境的自我清洁也是极其不利的!

穴位图来自微信小程序“牛妈学院”

近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