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警惕:你是真正隐居山间学佛修行、还是”佛系表演“吧?

时间:2022-08-22 13:25:00 热博 我要投稿

(一)大环境影响:九州大地已经成为超级舞台、进入“全民表演”的时代

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全民演员、全民表演的超大舞台,各种自媒体、抖音、快手、小红书,各个年龄段如洪水大潮一样纷纷涌来、乐此不疲进行着各种的直播、带货、表演(情节还各种抄袭、雷同),为了吸引眼球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声嘶力竭…

有一点大概是没有争议的:中国人是世界上刷短视频频率、时间、人数最多的国度,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到处都是抱着手机的“低头党”。

当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存之道,这本来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民众,尤其是年纪轻轻都希望通过这些自媒体一夜爆红,那大概就有点危险了;不过,更危险的是,其中还有很多人通过这种表演,成功地吸引了眼球、流量,进而完成某种利益变现,这就让更多人蠢蠢欲动,如脱缰野马一样愈演愈烈。

在众多表演中,今天想特别谈谈“佛系表演”。一方面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并且由于其先天自带某种文艺、文化和精神属性,从而具有吸引人的特别光环,更容易让单纯、无知、善良的人轻信;另一方面,这种文化产品也暗合了现代人的心理、精神需求,更容易博得现代人的共鸣和认同,因此也使其更为隐蔽,更容易让人混淆不清,由此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二)历史渊源:“佛系表演”因何存在、因何愈演愈烈?

中华文明有一个特点就是兼容并蓄、为我所用,世界上所有优秀的文化一旦进入了中国,都会被我们强大的文化系统、思维系统、行为系统所吸收和改造,使之成为了“为我所用”的某种工具,成为安身立命的某个依靠。由佛教、佛法而衍生出来的“佛系表演”就是其中的典型表现。

其实,这种“佛系表演”源远流长,或许从佛教传入中国就已经开始。佛法本来源自印度,自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不断地与中华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进行融合,最终成为了“汉传佛教”,并且与原始佛教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佛陀带着一众弟子,每人一棵树下听法参悟(甚至还有“罗汉不三宿空桑”,就是说修行之人不会在一棵树下休息三次,怕因此而产生黏着,最终影响证悟)。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很容易悟道成佛。佛陀成道后给我们开示了真正的佛性,其实都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对心的参悟而成佛解脱。

所以,佛陀时代从未建立恢弘的庙宇,也没有偶像崇拜、佛像表法,佛陀还专门制戒加以约束,甚至佛陀还告诫弟子:“追随你自己,而不是盲目追随我”。

但“汉传佛教”却背离了佛陀教诲的初衷。大兴土木、宫殿建得金碧辉煌,接受的供养也是难以想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谓繁盛异常;如今,很多寺庙还被承包出去,个人或单位从中渔利。并且,大部分的寺庙都大同小异,类似的大殿、类似的佛像、类似的功德箱、捐款维码、点灯、供灯、供佛像、烧香,各种水陆法事…所有这些都有一个非常直接或间接的目的:钱。

让人不禁感慨:在今天,学佛变得越来越贵,而寺庙或者某些出家师父也越来越有钱。

当然,某种意义上也和大环境有关,尤其是处在转型期、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中,很多人得享了经济增长的红利变得有钱了,金钱财富也确实会给人带来很大程度上的满足、便利和愉悦,这又进一步刺激了人们对财富的追求,然后人的贪欲也不断增长广大,最后全社会都对金钱趋之若鹜,进入了一种可怕的疯狂角逐当中。

有时候你会深深慨叹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何其匮乏,钱成了我们真切的信仰,其他一切都是铺垫。扪心自问,我们做了很多的经忏佛事,有多少是真正与法相应,真正是想带领众生走向解脱、悟道成佛,甚至有多少是为了真正安心办道,最终证悟成佛?或许,本来是有那份道心,但在金钱、贪欲的联合夹击之下不断退转,最后泯然消失不见,而先前被压抑的欲望迅速膨胀,甚至寻求报复性的补偿。

当然,“钱”本身并没有问题,关键看使用者“何处用心”。毕竟,在现代社会无论道场修建、供养僧众确实都需要花钱,甚至也不排除有些道风纯正的出家僧众以此来“表法”,当作某种接引众生、济世度人的善巧方便。但大体而言,在没有证悟之前,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尤其是隐秘的潜意识,甚至自己都无法察觉;何况,狡猾的凡夫心会不断充当说客,一旦我们决定做某些事情时,我们总能巧妙地找到做这个事情的借口,所谓:“欲加之合理,何患无辞”。

想起,佛陀制戒时针对出家僧人制定了“不持金钱戒”,就是以“菩萨畏因”的高瞻远瞩,消灭祸患于萌芽,防患未然。

(三)轮番登台:终南山上那些热闹的“隐居人”

这种佛系表演,不断从城市走向山林,场景更为真实,演员的表演也更为到位。而作为佛教八大名小山的终南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

之前有一个叫“祥子”的文艺女青年,在终南山活成了遗世独立的样子,有人撰文(10万+)、有人采访,一时热闹非凡,着实红了一把。但在私下聊天时坦言自己在山上住了一段时间后,由于无法忍受各种不便,被迫又在山下镇子上租了一个房子,并且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镇子上,或者全国各地到处给人拍照挣钱。

最近又看到某个文艺青年,同样也在终南山租了一个房子,然后据说过了七年(有意思的数字,并且看起来更真实)的隐居生活,一副看破红尘、出世隐居、世外高人的样子,而且还拍成了视频,详细记录生活的点滴,用我师父的话来说:“搞得很有禅意的样子”。

但对于一心想学导演的我,马上就很腹黑地脑补了当时拍摄的画面:静心布置场景、历代的祖师大德画像、请来看起来很真实的演员、多机位、多场景拍摄,各种摄影器材纷纷上场、无人机在天上飞来飞去,最后精心剪辑成短片,然后通过各种自媒体推送转发,或许背后还有专业团队出谋划策、推波助澜,最后的成片也是看起来也是“非常质朴的非常专业”,然后又火了,十万+的访问量感觉又可以进行某种商业转化了。

我不知道自己潜意识中有没有某种“羡慕嫉妒恨”,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真的想隐居,何必非要昭告天下呢?你自己一个人守着一群鸡鸡鸭鸭、阿猫阿狗岁月静好不香吗?你参禅打坐、虚心礼佛、安心办道,不受红尘喧嚣的影响不是更香吗?为什么唯恐天下不知,用心良苦广而告之呢?如果人人皆知,游人蜂拥而至,那不是自找麻烦吗?(或许是更期待的……)

之前看过一本书《空谷幽兰》,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曾经实地、深入采访的那些隐士,其实无一例外都不愿意被人发现,避之唯恐不及,甚至一些真正修行之人不生扰烦,陆续搬入更深的深山老林里面;想起华山那个天险古道,那个游走于悬崖之上、万丈深渊的小道,是当年道家高人为了避开喧嚣的人世安心办道而特意修建的。

所以,这里有一个可能有点武断的猜想:“凡是你能看到的那些“隐士”,都是对方希望被看到的;他们过得那种看起来与世无争、人畜无害的田园隐居生活,也许是精心策划的表演和做作,目的是为了吸引你的眼球,谋求各种可能的利益。

当然了,中国人一向最擅长这样的“表演”不是吗,甚至我每次看到他们那个样子都忍不住想笑,甚至还有点佩服他们明明口是心非说着各种台词、妄语,一边还表现的与世无争、恬淡自然的样子而毫不脸红,那种全情投入让人惊叹不已。

想起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索尔仁尼琴的名言:“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

但是可悲的是,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此还不明就里、往往信以为真。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过着某种远离世俗的田园生活,就以为是某个看破红尘的世外高人而羡慕不已;以为一个人披上袈裟就以为是万缘放下的得道高僧、上师或者活佛然后就心生崇敬、五体投地…

笔者曾经在北京认识某个出家师父,不知何种因缘结识了几个有钱的富婆,然后成功赢得了对方的信任,每人各出100万一起与这位师父合营了一个文创机构,最后买了一些稀松平常的瓶瓶罐罐,当然最后钱尽而散。后来,这位出家师父因为某种因缘结识了某位女神,马上还俗结婚。问之,翘着二郎腿一副心满意足、看破一切的样子:“佛,我已经看明白了,没必要出家了!”,振振有词让人讶异无语。

而且这样的现象似乎在教界司空见惯,好像已经成为某些居心叵测的人,意图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人生目的、谋求人生翻盘而采取的“曲线救国”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是一种很高级的、符号性非常强、特别具有蛊惑力、迷惑性的方式。

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与当下国人精神的空虚、无聊、孤独、寂寞、冷有着直接的关联。一旦吃饱饭了,就开始寻求精神的满足。而佛法本来就是心性之学,是为了解除人的种种迷惑烦恼,让人从究竟、根本上获得自由、解脱、自在。这一美好的前景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成为他们达到个人目的非常“善巧方便”的工具,甚至可以说是为现代人量身打造的精神套餐。

有一句说:“包裹着佛法外衣的动机更为邪恶和可怕”。所以,凡是一个人在你面前侃侃而谈,说的满口的佛言佛语、搞得佛里佛气的样子(当然还有更高的高手可能是另外一副气质),这个时候要给自己拉响警报、万不可轻信。进而,可以从各个维度、层面进行深入持久的观察和检验之后或许可以见其“庐山真面”。

常常觉得现在的国人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不真诚、不老实、小心思、小聪明”,这样一种人格性情已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许,偶尔的一些伎俩可以让人获得一些利益,但从根本上、从更长远的维度上,则是一种自我戕害、自我反噬的短视之举,最终只会自欺欺人,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与其这样,不如做一个真诚、老实、本分的人,在自己力所能及地范围内,脚踏实地掌握一门技能、做一番实事,或许更是一条阳光大道;何况,当我们并非出自本心而是基于某种隐秘的私利虚情假意做这些表演时,举头三尺之上的神明正在如观众一样看着我们,因果真实不虚终究让人付出可能更大的代价。

当然,笔者并不是一味强调“观过”、“寻过”之心,但是正如一句话说的:“不观过,不是不见过”。在这个正法崩坏、群魔乱舞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有一双慧眼去看世间万象,避免被坑蒙拐骗,也避免助长别人的贪念。何况,“道在蝼蚁、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身心所感、行住坐卧,一切都可以成为修行的道用,一切都可以契入菩提、证悟空性。但是,在没有那种觉知、正念和定力之前,有些人事还是尽量远离,避免浪费时间精力生命,徒增各种各样的烦恼祸患。

万法从心生,莫演树下禅。愿我们少一些造作、执著、表演,多一些老实、真诚、拙朴,直指己心、见性成佛。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