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端午节和“端午戏”

时间:2022-05-28 09:49:11 热博 我要投稿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是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说法也很多,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其中纪念屈原说流传最广,影响最深。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且各地不一: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粽子等。其中赛龙舟等,更发展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三出仅存的元杂剧端午戏

很多传统节日的风俗出现在戏曲中,端午节也不例外。

自元杂剧《屈原投江》和《庆端阳误宴龙舟会》后,直到清代的宫廷戏《混元盒》,端午戏屡见不鲜,可惜众多精彩的剧目没有流传下来。

目前依旧能读到的端午戏仅有三部,他们是《四承相高会丽春堂》《阀阅舞射柳捶丸记》和《立功勋庆赏端阳》。

白蛇故事

以上所言三部元杂剧只存在于典籍之中而无人再演了,现今依旧活在舞台上的端午戏首推白蛇故事剧。

“白蛇传”故事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该故事中表现的是中国南方端午风情。现存资料中,白蛇故事最早出现在南宋《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明代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蛇故事相较南宋已有质的飞跃。

这个故事在清代乾隆之前与端午节并无关系,直到乾隆年间的昆曲艺人陈嘉言父女改写“梨园演出抄本”,这个故事才与端午节有了联系。

1.陈氏父女增添了“端阳”一出,增添了端午节节日背景。白娘子端午喝雄黄酒现形,由此成了白许恋爱婚姻故事的转折。

2.还增加了与《端阳》相关的《求草》、《救仙》等场次,表现白娘子对许仙的眷恋和救助。

3.自梨园本的增设,这几出内容成了《白蛇传》一剧的重要关目。之后,就不再有不演“端阳”的白蛇演艺。

在清代方成培的传奇剧《雷峰塔》中,“上冢”、“舟遇”关于清明,“端阳”、“求草”关于端午,“虎阜”、“审配”关于中秋,节日之间又多事故祸端、情感起落,构成了曲折惊险的剧情线索。

其中的“端阳”一出,许仙(生)一上场就唱了一首歌颂南方端午的曲子——【玩仙灯】:“荆楚良辰,凭说向人人,莫负他三吴风景。”

京剧《五花洞》《混元盒》《钟馗嫁妹》

京剧中至少有三出戏是关于端午节的“端午戏”,他们是《五花洞》《混元盒》《钟馗嫁妹》。

京剧《五花洞》又叫《五毒传》。五毒精幻化成潘金莲、武大郎二人,以假乱真。知县吴大炮一时难断真假,便上告包公。包公请来张天师和天兵天将,降伏五毒。该剧剧情较为荒诞,但却是一出极为热闹的节日戏。

1925年秋,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曾在北京第一舞台义演中联袂演出《四五花洞》。四人分饰两真两假潘金莲,传为剧坛佳话。“四大名旦”还曾留下一张《五花洞》唱片,每人一句,唱腔各异。

《混元盒》又名《斩五毒》,述五毒聚妖闹事,张天师降伏众妖,收于混元宝盒内的事。此剧为早年京剧大武戏,武打难度较高,火爆紧张。当年的杨小楼、尚和玉等武生名家,曾合作演出该剧。清廷每逢端午节,必召“内廷供奉”进宫演出《混元盒》一剧。剧中五毒及昆虫精灵脸谱各异,勾画精美,色彩斑斓,光怪陆离。可惜此剧已失传。

端午民俗还与钟馗有关。北方人家过端午曾悬挂“钟馗捉鬼”大幅中堂避邪求安,戏院亦演出《钟馗嫁妹》以应节。

该剧剧中有五鬼戏钟馗情节,载歌载舞,造型优美。昆弋前辈名净侯玉山还开创了该剧中的“喷火”绝技。昆剧武生侯永奎、京剧武生厉慧良生前也擅演出《钟馗嫁妹》,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女武生裴艳玲曾重编全本《钟馗》,以小生、武生、花脸三个行当应工,文武俱全,极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