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品味医道之廿一:鱼生火 肉生痰

时间:2022-04-22 18:20:17 热文 我要投稿

上一回,我们讲到了饮食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的各种途径,以及在人体内转化和利用。

很多朋友可能看得一头雾水,什么营气、卫气,什么津液、水饮,这些到底都是什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要搞清楚这些,我们还是需要从“类象”的原则出发,先规范一下中医的名词概念。 首先,后缀为“气”的概念,都是从功能的角度对事物及事物运动变化的表征。 宗气、真气、营气、卫气,都是这样。四者是饮食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转化利用后,从精微物质的不同功能体现上定义的。 其次,津、液、髓(膏)、血、汗、溺、泪、唾、涕、涎等是都基于感官认知之上的名词概念,是人体广义的“水液”,各自有其生理意义。这些概念如果按照阴阳类象来划分的话,都属于“阴”,都需要“阳”去推动,产生运动和变化。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使“水液”的运行出现异常,则会导致痰、湿、水(病理性)、饮(病理性)、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其中,瘀和血有关,痰、湿、水、饮和“水液”有关。

当然,后世医家拓展了痰的定义,把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因为这个无形之痰就很难定义了。因此,阿伟哥建议,不妨取消这个所谓无形之痰的概念,统一用“浊”来表征。“浊”指的是液体出现浑浊或沉淀的现象,无论是血,还是水液,都可以呈现这种病理状态。

如果按照流动性来排列的话,这些水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湿>水>饮>浊>痰。无论哪种病理产物的产生,常见的原因就是人体的阳气出了问题。提到阳气,就不得不提到中医概念中,另一个一个经常看到的名词——火。

这个“火”从何而来,它又和“阳气”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火和阳气,是不同级别的类象,概念上有着严格的差别。阳气,往往与阴精或者阴血对应。五脏皆有阴阳,我们提到“心阳”、“肾阳”的时候,潜台词是一定有“心阴”、“肾阴”存在,而且这种“阴阳”是有具体定位的,也就是说“心阳”和“肾阳”一定要局限在“心”和“肾”这两个功能点上。

而“火”则完全不同,“火”来源于自然现象,和风寒暑湿燥相并列,是“六气”或“六淫”之一,所以提到“火”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应该是“风寒暑湿燥”,而不应该是“水”。同时,火既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也是导致疾病的“六淫”之一,因此,它有时是生理功能的表征,有时又是病理状态的描述。

比如老百姓经常说:“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这个火就是生理的;“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这个火就是病理的。

那么“火”有没有具体的定位,它和什么脏腑相关?

阿伟哥来回答:这个“火”没有具体的定位,和“三焦”相关。

三焦在中医概念中,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自打它一出生就开始,一直争论到现在。

阿伟哥认为:如果把除去三焦以外的五脏六腑当做分布在“天球”上的十个功能点的话,三焦就是这些点与点之间的无数条连接线。当然,从部位上分,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不过你乐意的话,分成九九八十一层也没有关系。

有人说了,三焦充斥上下内外,那么这个概念和经络有啥区别呢?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三焦和经络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用一句古诗形容最恰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按照不同的“类象模型”去描述人体,就会出现不同的“类象”。

《难经·三十一难》中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始终也。”

《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中藏经》中说:“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日中清之腑,总令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

三焦内流行的是水谷和原气。原气,根于肾,生于命门,行于三焦。三焦是原气释放的途径,在原气的调控下,三焦将水谷化为各种营养物质和能量,输送至五脏六腑及全身各处,发挥不同的功用。其中,能量就相当于中医所谓的“火”。

火过少,那么人体就会表现出一系列能量不足的症状,比如情绪低落、畏寒怕冷、肢体无力等。如果火过多,那么人体往往表现出一系列功能亢进,代谢过快的症状,比如心率加快,血压上升,面色潮红,牙龈、粘膜充血、便秘等。

我们回到前面说的“鱼生火,肉生痰”上面,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

猪肉的脂肪含量比较高,经常摄食这些食物,会形成高脂血症,甚至造成动脉硬化,动脉狭窄,这可以理解为人体内形成了“痰浊”;由于鱼类富含蛋白质,由于人体不贮存蛋白质,人体必须将过多的蛋白质脱氨分解,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会导致机体脱水、脱钙、尿酸增高,引起一系列因为缺“水”而导致的“上火”症状。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