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许多家长陷入的教育误区: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

时间:2022-04-23 14:08:57 热传 我要投稿

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句话放在国内国外都没有任何问题,但很多家长将培养二字理解错了,也用错了。

教育是传授技能、方法和经验,而不是单纯灌输知识。

灌输知识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最直接的效果,这非常符合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方式——快速教育,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好的工作岗位少,那么内卷必然严重,这就导致了许多中国家长开始出现教育焦虑。

家长们并不是自己去和别的家长比,而是让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比,评价标准就是卷面分数、成绩、学校、工作、薪水。

一旦孩子们之间出现差距的时候,家长们就开始出现焦虑,就会盲目地采取措施来应对焦虑。

为了在极短时间内缩短孩子之间的差距,直接灌输知识比教会孩子自己如何学习,效果更明显。

家长无时无刻不在监督孩子,孩子们做什么不做什么,都在家长的监控当中,“该学习了”、“该练琴了”、“该背书了”、“你在磨叽什么呢?”、“你不知道现在该干什么么?”。

家长认为只有将教育“标准化”、“军事化”、“可控化”,只有这样孩子的学习才能稳步前进,这就相当于将孩子当成了可控制的机器人,一切行动听指挥,完全服从家长的指令。


孩子逐渐丧失独立自主能力

这样的教育或许能使得孩子取得很好的成绩,也能有很大概率考上好的学校,但在父母长期的控制下,孩子很少有自己动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完成的。

当孩子提出什么建议或者想法的时候,父母觉得要么这孩子想偷懒,要么认为这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好的建议,通常得到的都是一票否决。做任何事情,想任何问题都必须要在父母的控制范围内,如果一旦孩子做的某件事超出了父母的控制单位,父母会觉得这孩子是不是叛逆了?

也就在这个教育方式下,孩子的自主能力被家长的所谓的“爱”和“为了孩子好”给抹杀掉了,只剩下一个缺乏自主能力,缺乏主动思考的做题机器。

孩子们觉得他们的自信心根本不是来自身,而是来自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也很单一,就是看成绩,成绩好了那就说明这孩子没有辜负自己的一片“用苦良心”,可一旦孩子成绩差了,或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那么父母就不开心了,他们肯定认为孩子最近学习没有用功!那么等待孩子的就是更加严厉的指责和控制!


不仅仅是家庭,学校也在控制学生

学校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

我们来看一下学校的定义,里面明确定义到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标的,但现在看一看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

1、学校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升学率。

2、学校里的竞争压力大,犹如在社会一般。

3、师生间不平等的上下级关系,同学间充斥着竞争与猜忌,纯真的友谊慢慢消失不见。

4、给学生评定“好”、“坏”之分,而评定标准就是分数,一些品德兼优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往往会被定义为“坏”学生,在这种氛围之下,学校很容易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

5、学生经常被否定,却很少得到赞同,失去了自己的主见,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就像一个只知道学习、听话的傀儡,让我们丧失了很多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我们懦弱,没有创造力,自卑的性格。


教育,不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一个婴儿从生下来,在家里就开始被教育走路,被教育说话,在学校里被教育写字,被教育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绘画音乐,然后好不容易熬到毕业,我们还要被教育如何工作,你以为这就完了,组建自己家庭后,我们还要被教育如何养育子女。好像我们一生都在被教育!

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教育不是将一个水桶装满就行了,因为水桶里的水迟早有一天会被用完的,我们的教育目的是教会孩子们如何自己去灌满水桶。

我们需要的是学习如何思考,然后自己探索生活的种种可能,而不是像个机器人一样被各种灌输,不然这样我们的技能只能是在前辈的基础上原地踏步,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


言传身教

我觉得理想的教育的方式就是言传身教,家长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言语和行为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然而现在很多家长,往往只能做到言传和不能做到身教。让孩子学习,家长只是下达命令,但究竟怎么学,如何学,家长自己也是一头雾水,索性下达学习命令后,自己在旁边看手机玩游戏,这样的言传身教还不如不教。

家长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总是一副说教者姿态,但自己的行为确实给孩子起到错误的示范作用。就好比一个人抽着烟对自己身边的人说“禁止抽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