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踏歌舞是什么样的舞蹈?

时间:2022-05-07 06:28:33 热议 我要投稿

  在歌舞活动十分普及的唐代,“踏歌”是人们节日喜庆中最常见的娱乐手段。

“踏歌”是一种古代的民间歌舞形式,自娱性很强。《资治通鉴》有注:“踏歌者,连手而歌,踏地为节。”这种参加者成群结队、手拉着手、以脚踏地为节拍的歌舞活动早在汉代就出现了。据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

  ……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竟为妖服,以趣良时。十月十五日,共人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后汉书•东夷传》又记:马韩人“常以五月田竞祭鬼神,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

  ”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汉代圆形镂空舞人扣饰,就证实了这种歌舞形式:十八位舞人皆束腰带、系尾饰,挽臂成一圆圈,踏足而舞。其实,唐代盛行的“踏歌”远不止追溯到汉代,早在我国原始舞蹈遗存形象中就能窥见“踏歌”之貌。例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距今约5000〜5800年的“舞蹈纹彩陶盆”上就有三组5人一队、相互拉手踏足而舞的形象。

  另有内蒙旋口县托林沟原始崖画的连臂踏歌图,配有长长尾饰的四舞人,连臂向右踏步而舞。

“踏歌”到唐代极盛,史籍记载:睿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日、十六日夜于京师安福门外制作灯轮,并用绫罗绸缎及金玉装饰起来。燃灯五万盏,如火树银花。复靡费数十万贯钱将千名宫女饰以锦绣、珠翠,又从长安(今西安)、万年(今临潼)两地选来美貌年少妇女千余人,盛装华服,于灯轮下踏歌三天三夜,欢乐之极,前所未有。

  另外,《宣和书谱》卷五又记:“(唐文宗)大和中,进士文萧客寓钟陵。南方风俗,中秋夜,妇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新唐书•礼乐志》有:“宣宗每宴君臣,备百戏。帝制新曲,教女伶数十百人,衣珠翠缇绣,联袂而歌,其乐有播皇猷之曲,舞者高冠方履,褒衣博带,趋走俯仰,中于规矩。

  又有葱岭西曲,士女踏歌为队,其词言葱岭之民乐河、湟故地归唐也。”

宫廷组织的“踏歌”自然十分讲究排场,而民间自发的“踏歌”更加打动人心。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踏歌行》可见其一斑: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鷓鸪鸣。

新词婉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此外,顾况《听山鹧鸪》诗有“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储光义《蔷薇》诗写“连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气逐人归。”崔液《踏歌词》咏“歌响舞分行,艳色动流光。……金台催夜尽,罗袖拂轻寒。

  乐笑畅欢情,未半著天明。”这些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们踏歌的欢乐情景:明月初升,人们在春江的大堤上连臂踏歌,一个接一个地唱着新词,边歌边舞,

激情所至,通宵达旦。待月落鸟鸣、朝霞映树时方才兴犹未尽地散去,而清晨在小路上游玩的儿童们尚能拾取到妇女们振袖欢舞时遗落的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