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梨园戏:用千百年孤本残本戏“对话”当代

时间:2022-04-11 12:06:16 热议 我要投稿

本报记者黄启哲

一出千百年历史的梨园戏残本《朱买臣》,一演就是3个多小时,通篇都是“深奥”的闽南语台词,没有当代声光电舞台效果辅助,在一向以先锋、实验著称的小剧场黑匣子,当代观众能不能坐得住?能不能接受?实际情况是,两排加座还嫌不够,年轻观众占绝大多数的观众席,在没有中场休息的情况下几乎没有离席者,从头笑到尾。

在第二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舞台上,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一连两天演出3场戏,在上海掀起了一阵“梨园戏热”。还未上演前,戏迷自发化身“字幕组”,解读剧情、翻译戏文中的方言俚语,剧团也推出与演出相呼应的讲座进行剧种知识普及;到了正式演出时,昆曲老艺术家梁谷音、计镇华来了,京剧演员史依弘也来了;演出结束了,“好评”更是刷爆朋友圈。

一个拥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能够以原始面貌,跨越地域和年龄得到大家的点赞,让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二度梅”得主曾静萍很感慨,不过她的戏剧观却很简单:“戏没有新老,只有好不好。”

从包虾皮的旧纸上抢救出宋元遗篇

早在演出前,记者就听说,梨园戏涵盖大量福建泉州当地的俚语方言,不做点前期准备工作可不行。听了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林赋赋为《朱买臣》做的专题讲座,发现这话不假。第一要溯源:梨园戏是闽南语泉州腔演唱的地方剧种,可追溯的历史足有800年,成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还分出“上路”“下南”“小梨园”三大流派。这一次来演出的《刘智远》是“小梨园”代表剧目,这一流派由皇室家班艺人流落民间发展起来,风格典雅;而《朱文》《朱买臣》则属于上路流派,常演出“忠孝节义”题材。

再来谈流转。虽然是800岁的老剧种,可梨园戏现存的大多是残存的手抄本,多已散佚,需再参考老艺人的口述加以还原,而这次来沪上演的《朱文》来历更特殊。据林赋赋介绍,福建人吃海鲜,过去市场上的海鲜干货通常会用旧报纸、废纸包起来卖给顾客。一位梨园戏老艺人在街上买了虾皮,回家把纸打开一看,不得了,这不是《永乐大典》里记载失传的“宋元遗篇,海内孤本”吗?遗憾的是纸张残缺不全,仅能恢复出《赠绣箧》《认真容》《走鬼》等3折。而《朱买臣》的演出时长虽然超过3小时,也并非全本,而是遵循老艺人口述残本复排。该剧集结几代梨园戏人,直至今年5月刚刚完成建团以来的首次残本公演。

故事版本演绎也能咂摸出滋味。朱买臣是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妻子崔氏因无法忍受贫贱生活而逼丈夫休妻,崔氏改嫁后,朱买臣官居要职,感念于前妻与其现任丈夫的一饭之恩,遂将二人接到府上照顾。崔氏羞愧难当,一个月后上吊自尽。传统戏曲舞台上,朱买臣的故事有昆曲、楚剧、曲剧、越剧等各个剧种在不同时代的演绎:有的将崔氏描绘成恶妇,改嫁遇人不淑,求前夫复合遭拒而自尽;有的则将逼休之举解释为崔氏为激励丈夫奋发的善意谎言。然而梨园戏中的妻子赵小娘最终获得朱买臣的原谅,成就一出“大团圆”。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福海看来,每个版本都有各自的情节构造,所突出的主题也各有不同。梨园戏这样的情节和人物处理,没有大善大恶,更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喜剧基调,突出了宽容和原谅的主题,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敦厚的底蕴。

从程式回到生活化表演

来看戏的梁谷音和计镇华恰好就是讲述朱买臣故事的昆曲《烂柯山》中的搭档。看了这出兄弟剧种的戏,梁谷音告诉记者:“梨园戏和我们有不一样的地方———昆曲更雅,而梨园戏更加生活化,也有一样的地方———都很细。”

这个“细”说的既是口白中对古时闽南民俗的细致描摹。作为一出“咀白戏”有大量生活化的对白呈现。比如妗婆为小娘描述“盘担”的戏码,就将闽南婚嫁习俗展现出来。“盘担”即是男方在女方出嫁前赠与的食物。由于小娘是改嫁算二婚,所以“红花”(海黄花鱼)变成了“灯珠”(池塘小杂鱼);原本要藏36样物品的“肚裙”也减了不少。

曾静萍说,尽管外地观众看着字幕,但泉州话的很多借字俚语仍让人摸不着头脑,可与其做舞台上的“翻译”,她宁肯用“讲座+演出”的方式给观众提前“上课”。林赋赋梳理了75处俚语,却还不及戏中出现的七分之一。即便如此,还是逗得上海的年轻观众捧腹不已。

这个“细”也是梨园戏表演艺术所特有的细腻。原本要娶赵小娘的董成是个跛脚,硬要跷脚却碍于脚瘸,只得上手去扳;姻缘被阻哭天抢地之余不忘用手抹鼻涕往叔父身上蹭。这一细节将纨绔却笨拙无赖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梨园戏有的角色没有水袖,厚底靴也薄了不少,所以表演没有京昆的抽象性强,也就更接近于真实生活。张福海告诉记者,这或许与梨园戏鼎盛时所处的晚明时期戏曲的写实趋向有关。上海市京昆艺术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告诉记者,梨园戏受到泉州提线木偶表演的影响,所以演员动作幅度并不大。的确,在《逼写》一折,媒婆钱大姐和劝和人张公就有一段手持小竹板的“木偶打”,滑稽感十足。

而把梨园戏的表演体现最淋漓尽致的还是曾静萍。她饰演的赵小娘虽是薄情人,却不乏让人觉得充满童稚的可爱举动。在劝和的长辈作揖时,她故意在别人头上戳指头“放烟花”做怪相,始终有一分少女的娇憨情态。史依弘在看完戏后感慨:“曾静萍的表演出神入化,细腻动人。把生活化的行动变得戏剧程式化,又将程式化的表演化成了生活化。”听多了褒奖,曾静萍只道出一个秘诀:“研究透,诠释好,找到合适自己的戏,平静认真地做下去。”

相关链接

梨园戏中的泉州古风方言

由于梨园戏以泉州方言唱念,经常找不到恰当的文字记录在戏文中,为追求读音准确,通常采用“借用”的方法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代替。戏文中的好多典故诙谐生动,如今成了泉州方言中的谚语,一直流传至今,足见梨园戏的生活化。下文选取《朱买臣》几处台词,供读者品味。

好话不及箠:好言好语总比打板子妥当,是劝解安慰人的话。

烧羹也须着凊咀吃:咀即嘴,热的饭菜会烫到嘴,要等菜凉了再吃。意思是做事不能操之过急。

罩鸡不成孵:老母鸡只是硬罩着,是孵不出小鸡的,说的是凡事不能强制,须顺其自然。

抿盐渍心肝:用盐腌渍心肝,即常说的往伤口上撒盐,形容戳人痛处。

缚笼甑师傅,有食有食的功夫:报酬多,下的功夫足,报酬少,我就马马虎虎。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