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血战松毛岭》:一部剧的团魂,是如何燃烧起来的呢?

时间:2022-11-02 13:27:01 热议 我要投稿

《血战松毛岭》正在优酷热播。

这部由优酷、慈文传媒、小糖人传媒、剧有想法联合出品的革命历史题材网络剧,给1号最大的触动是——

这是一部有「团魂」的革命历史题材剧。

那么,一部剧的团魂,是怎么燃烧起来的呢?

1号同样也在《血战松毛岭》中,找到了答案——

先有一段团魂不灭的革命历史,

由此凝聚一群激发出团魂的创作队伍,

而后影视还原了一段团魂燃烧的激情岁月。

一段团魂不灭的革命历史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松毛岭团魂,才是这个火种最初的始源。

《血战松毛岭》是根据1933年-1934年间,真实发生在福建省内的革命史实改编的。松毛岭地区的战役由朋口战役、温坊战役以及松毛岭历时七天七夜的防御战共同组成。朋口战役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温坊战役是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少有的胜利,而松毛岭之战后正式开始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第五次反围剿中闽西的最后一战。

在这一系列战役中,无数在真实历史中,鲜活而年轻的生命,前仆后继、誓死战斗。《血战松毛岭》导演刘雪松说,「如果你去福建龙岩松毛岭,你看见那个马尾松的松涛,你真的可以感受到这一万多英烈的吟唱,让人肃然起敬。」这个万人将士血战不屈的团魂,是超越肉身不灭的存在,在当年的松毛岭燃烧,在今天仍能激荡人心。

然而,这样一段历史,在当地县志中记载着,在当地纪念馆中追悼着,在当地乡民口中尚有流传着,甚至在他们的生活痕迹中保留着——福建龙岩,是全球华人唯一提前一天过中秋节的,因为当年国民党官宣要中秋打到龙岩,老乡们就提前一天挑着月饼上了战场和红军提前一天过中秋,这个习俗流传至今。

而影视的功能,恰能永续灵魂。

在松毛岭的团魂中,最宝贵的品格在于,它呈现了基层民众的革命团魂。

《血战松毛岭》之所以要取材自松毛岭,因为这个「团」很特别。他们来自贫雇农、长工、小商业主、流民,很多人都目不识丁,不知道什么大道理、大局观。但恰恰是这样所谓的「底层人民」,形成了一股血战到底的「松毛岭团魂」。

但这样的「团」,又很普遍。正是因为「松毛岭团魂」不是孤例,而是全中国有无数的「松毛岭式的团魂」,革命的理念深入基层,中国百姓不再麻木、敢于斗争,中国革命有了群众基础才得以成功。

而《血战松毛岭》的意义,就在于它让中国革命题材集体叙事的拼图,得以更加完整——

既有大人物的高瞻远瞩,也有小人物的殊死拼搏;

既有全国性的经典大战,也有地方性的无名要战。

就像《血战松毛岭》里,写在作品最后的那句话——

「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事业万古流芳」。

一个有团魂的创作队伍

一个有团魂的创作队伍

但是,当有一群人,决心开始做这样一个题材时,就也同时决心——

不能再让这些名字无人问津。

然而,要想实现这个志向,却要付出极大勇气。因为不是大人物、不是大战役、不是大IP,同时,又立志了要以贴近史实作为第一标准,大胆地走一条不那么寻常的创作路线。

在这个新标准之下——

演员,以贴脸为原则。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每天超过12小时试戏,参与演员多达200多人,只为了寻找到演技与本色都与人物神形一致的演员。比如饰演政委马青山的演员郭家豪,因为非常喜欢这个剧本,连着三天来试三个角色,终于在漫长的过程中,导演发现他在试戏之外,一会儿帮这个人一会儿帮那个人,特别像政委马青山。马青山有句台词,「如果余光明是爹,那我就是娘,我会把大家照顾的好好的」。事实证明,导演的选择没错,后来,剧里剧外,他都是把大家照顾得好好的马青山。

创作,以贴史为原则。又是耗时一个多月的时间,《血战松毛岭》剧组聘请军事专家,放弃横店现成战壕,按照真正军事概念实施,把整个山头按照松毛岭战场还原,回型、马蹄型、倒打型,多少米一个地堡、多少米一个碉堡。施工完成之后,军事专家一看,「这完全可以打仗了!只要打得不是太臭,挡住对方一个加强团,一个礼拜不成问题!」达到这种级别对战斗场景和战斗细节的还原,是一个突破。

正是一个有信念的原型题材遇到了一个有信念的创作理念,形成了一个有信念的创作队伍:

男主角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男主角。张宁江不只是扮演剧里的男一号余光明,也是整个剧组的男一号。进组之后,他就拿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大部头资料,把所有有戏的、没戏的演员都请到他房间里,讨论历史、围读剧本、讨论角色;在拍戏过程中,又像戏里组织独立团操练一样,组织大家健身、保持好的状态。

而在他的感召之下,《血战松毛岭》的演员成了真的「松毛岭」的战士。上戏下戏,长达80天,他们每天都把红军衣服穿在身上,不管袜子还是布衣。不只是外在的,也沁入了内在,演员们互相较劲地去了解历史、琢磨台词、进入人物。所以,拍到后期,不像是在「拍戏」了,更像是「纪录」了。为了让剧还原历史,路,要用碎石还原当年的路,鞋,也要演员穿上红军的草鞋。一场戏中,扮演木匠的演员,不小心跑掉草鞋后,并没因此出戏,而是继续奔跑,摄影师就马上抓拍他的脚,从没有血到流血到石头上都是他的血......演员和人物,不再分你我。

不只是台前,同样在幕后。每一个工种,每一个岗位,都想为这部戏,做得更多。烟火老师对导演说:「这个作品太棒了!你就说你要多少个炸点?你要10个,我就给你20个,我保证你所有的画面炸到极致。咱们就这么多钱,但我自己可以拿出自己的家底,给你炸!」

而作为平台方,优酷则给予了最大的支持,最大的保护。「可以说,没有优酷作为一个头部互联网平台的支持,这部剧很难这么快面世。作为互联网平台,他们却敢走一条非流量的新路,这个勇气,源于优酷的人文精神,信念、使命与责任」,刘雪松说。

所以,在这样一支从平台到制作、从台前到幕后,形成统一思想、统一团魂的队伍,它在创作理念层面,也树立了网剧新标杆——

这个新标杆,标志着影视创作风气的一次纯净式的实验场;

标志着互联网文艺标准的再定义,从流量至上到初心回归。

一段团魂燃烧的激情岁月

正是一个有团魂的故事,被一群有团魂的人讲述,我们才看到了一段团魂燃烧的激情岁月。

通过《血战松毛岭》,我们终于得以理解,红军的团魂,究竟是什么?

毛主席说,「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在这部剧中,终于有了最具象的表达。

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小人物;但每个人,也都有他的优点与长处。所谓团魂,就是在一个团里,大家和而不同,彼此取长补短,一起向着一个目标努力。

比如项万金,他很市侩,很油滑,会临阵脱逃,会计较得失,但是,他的观察力非常敏锐,能够准确预判,哪条道是有伏击的,哪条道是安全的;比如李革命,他有一个白军出身的哥哥,又是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年轻人,但是,他很有革命激情,也有文化修养。

这些人物,都不是「完美」的革命者。

但是,红军之所以能成功,就是有「团结可团结一切的力量」的包容度,而不是所谓的道德洁癖,嫌弃这个人的秉性,挑剔那个人的缺点,而是在确定一个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下,发挥个人所长,劲儿往一处使。

而男主角余光明的角色,就是红军团魂思想的象征性人物,他会看到项万金市侩之下的精明,会看到李革命书生气下的潜力。他会对李革命说,「我们红军,确实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正是在余光明的团结下,这个团中,才有了朱音这样会医的、马青山这样会管的、项万金这样会算的、跛佬这样会打的......而在剧中,作品也通过热血画风人物板上的符号,强调了每个人的「属性」,比如朱音的是一个象征医者的医药包,马青山的是一册共产党宣言,项万金是一个算盘,跛佬是一把小刀。

所以,小人物凝结大团魂,《血战松毛岭》把中国革命成功的底层逻辑之一,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