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做游戏,互扮角色玩)为什么要陪孩子玩

时间:2022-04-23 14:19:15 热评 我要投稿

每天学点亲子|婚姻|个人成长,每天成长·进步·幸福

预约心理咨询(收费):请后台回复“心理咨询”

当你搞不定孩子的时候,不如试试陪他玩游戏,会有很好的效果哦~。

——萨姐

作者:慕课君 来源:飞慕课(ID: feimooc)

前两天,有粉丝给鹿妈留言: “在地铁上,孩子玩闹打扰身边人,但讲道理不听,又不能直接把孩子带回家,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共情是一种特别好的沟通方式,但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除了地铁上这种情况,相信大家还会遇到很多“不知道怎么办了”的时候: 别的孩子来家里玩,自家孩子却不肯分享玩具,最后争执不休; 刚学会走路就喜欢发脾气,还打人,答应了你以后,下次还是会犯; 叫孩子起床刷牙吃早餐,尽量不催,结果他俨然一个老赖,能拖就拖,恨不得今天不去幼儿园…… 该做的能做的,基本都做了,孩子就是不配合。 老母亲崩溃是分分钟的事。 但其实,有一种方法,几乎可以“一劳永逸”地应对所有“不知道怎么办了”的场景。 那就是:游戏。 我曾在地铁上看到过一位妈妈。 当孩子因为拥挤的环境开始不耐烦而哭闹时,她没有发火,而是邀请孩子陪她玩手指加减法的游戏。 孩子泪眼婆娑,却也还是伸出了手,同妈妈一起猜手指算术,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玩了。 中途,妈妈还算错了,笑声连连。 吵闹的画面就这样变得温馨,周围人悬着的心也舒畅了不少。 劳伦斯·科恩说,游戏是孩子的语言,用他的语言,才能有效地让孩子知道:我们听懂了他的心声,我们赞赏他的努力,我们相信他能合作。 所以,我经常告诉身边的朋友,当你不知道怎么办了,就和孩子玩游戏吧! 用玩游戏的方式治愈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仅能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同时彼此的关系也能更加亲密。 01 “会玩”的父母, 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 孩子最好的玩具是什么? 布娃娃?变形金刚?拼图积木?……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说起这个,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邓超。 之前他就发过微博“求助”:发布会马上要开始了,可是指甲被涂成了这样,怎么办? 这不是他第一次被女儿“捉弄”了。 被女儿扎辫子↓ 堆树叶“雪人”↓ 这一家子真的太会玩了。 邓超说,自己独特的育儿经验,就是陪孩子玩,他会想出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 在这样的教育之下,一双儿女从小就有满满的安全感,自信力、适应力、自控力都很强。 可能有人会说,你又拿明星来举例子,平常人家才没那么多闲工夫呢。那我们来看看寻常老百姓家是怎么玩的。 植物大战僵尸↓ 打地鼠↓ 恐龙宝宝↓ 你看到了吗?你陪孩子玩,他笑得有多开心。 很多父母不知道怎么陪伴孩子,更有甚者,大人一部手机,孩子一部手机,省事省心。 他们经常给自己设限:

我不太会跟孩子玩,那是孩子他爸的事。

我的孩子自己玩得很好了,不需要我跟他们玩。

殊不知,小时候不怕麻烦的父母,孩子长大了才省心。

而小时候不花心思的父母,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再想弥补或者改掉孩子的坏毛病就很难了。 近年来神经科学的突破性进展,更加明确地解释了孩子成长中的需求: 孩子从成人那里需要的不是静态的陪伴,而是动态的交互,尤其在遇到挑战时,更需要成人主动地提供恰当的支持。 这类亲子互动游戏,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理能力,包括自信心、安全感、自控力和适应力等等。 玩,还能培养孩子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马云曾经说:“我招聘了几万名年轻人,发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些有出息的年轻人都特别会玩,特别调皮。” 02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用游戏把掌控权还给孩子 那么,用游戏怎么管教孩子呢? 育儿专家李岩老师,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孩子很磨蹭,每次出门前都要催半天…… 最开始李岩老师是这样说的: “这么大个人了,怎么就这么磨蹭!能不能快点?” 当威胁也没有用时,他就会板起脸怒吼。 后来他才发现,唠叨、恐吓和训斥,除了破坏亲子关系,完全无法解决问题。 他只好设计了一个对付“出门磨蹭”的小游戏。 他的孩子喜欢看《007》,于是李岩老师每天催促孩子时,就会模仿反派说:“邦德先生,这次你死定了,哈哈哈。” 然后模仿机器人的声音说:“自动爆炸系统已启动,大厦将在60秒后爆炸,60、59…” 当他开始倒计时,孩子就进入了状态: 快速地穿上外套鞋子,背上书包,赶在60秒内跑出去…… 他这才发现,和孩子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不是说教,而是游戏! 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和他们成为真正的玩伴。 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孩子不肯起床,不肯刷牙,生病了不肯吃药等。 其实,道理孩子都是明白的,只是大人叫她刷牙时才不肯。 孩子反抗的,不是吃药、刷牙这些事情本身,而是反抗被别人支配、控制的感受。 游戏的魔法很明显,在游戏中,孩子的角色由“被动方”变为“主动方”,获得了内心真正所需的掌控感。 童年时期就能获得足够的掌控感,是孩子发展自信心的重要基础之一。 我总结了一些常见的,孩子不肯配合的小游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刷牙:“龋齿大王”游戏 情景:吃过晚饭,散步回来,催促孩子去刷牙,被孩子拒绝了:我不要!我不要刷牙! 等孩子玩了几分钟,妈妈就变成了“龋齿大王”,用一种可怕夸张的声音渲染:“啊…我是龋齿大王,我要把你的牙齿都变成龋齿。” 然后张牙舞爪地向孩子挪去。 这时候孩子挥着拳头一边喊着:“你走开,你快走开!”,接着扑到妈妈的怀里。 妈妈继续变声说:“我最喜欢找那些不刷牙的人了,他们没有我害怕的牙膏保护,我可以把他们的牙齿变成龋齿,嗷…” 这时爸爸可以神助攻让孩子赶紧去挤牙膏刷牙。 娃立刻跑去洗手间挤了牙膏含着牙刷跑出来在妈妈面前示威。 于是妈妈做出害怕状:“什么?这个孩子在刷牙了?我最害怕了,快点跑吧。” 娃很得意,一边刷着牙一边追了妈妈几步。 这时候,你还可以说:“快点去漱口,把牙齿刷干净就不会有龋齿了。” 2. 吃药:大战“细菌大王” 情景:孩子生病了,因为身体不舒服,闹情绪,怎么也没法让孩子吃药。 爸爸扮演“细菌大王”,在孩子旁边张牙舞爪地说:哎,我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细菌大王,你们谁也别想打倒我!哼! 妈妈轻声对宝宝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吃这个药可以打倒他,你试试看。 3-4岁的孩子往往会觉得这个情景很有趣,于是会半信半疑地吃一小口。 此时“细菌大王”马上痛苦地“哎哟”一声,大叫:呀!不好了,什么东西这么厉害? 我的脖子卡主了!(暗示孩子吃了药,魔法生效了,自己被击败。) 此时孩子会因为觉得好玩而再继续喝药(妈妈要配合鼓励),孩子每喝一口药,“细菌大王”就配合表演脑袋疼、胳膊疼、眼睛疼,最后整个人晕乎乎地倒下了,被药击败了。 这个游戏通过让孩子获得“掌控感”,使孩子从“被动吃药”变成“主动吃药”。 让原本可能会是一场因为闹脾气而结束的尴尬结局,变成欢乐开心的亲子场景。 3. 冲突矛盾:两孩互相抢玩具 情景:小男孩天天请好朋友豆豆来家里玩。天天刚买了一个新玩具,一个变形金刚,豆豆一进屋就看见了,就想拿来玩,可是天天也想玩,于是两个人就吵起来了。 是没收,还是让客人先玩,还是轮流玩? 无论哪种方式,都感觉是警察在执法。哪怕孩子表面平静了,内心还是不开心的。 这时候,天天的妈妈就玩了一个“吵架女巫”的游戏,就是扮演一个反面角色(女巫)。 她不仅没有劝孩子不要抢玩具,反而阴阳怪气地挑唆两个孩子“抢啊,我最喜欢看小朋友吵架抢玩具了”。 由于妈妈的表情和语气就是一个十足的“坏人”,因此两个孩子反而停止了争抢,开始联手对付坏女巫。 4. 如何停止孩子的嗯嗯唧唧 情景:和孩子出去逛街,孩子喊累不想走,哀求你抱他。但你看到他只是有情绪,并不是真的疲惫时。 妈妈:“你说话的那种声音,很像在踩刹车,它会让你走得更慢,很久都回不了家,我有另外一种声音,会像踩油门加油一样。 接着妈妈用最偷快的声音说:“我行我行,我比路上的车还牛,我不怕苦也不怕累。” 他停止了哼唧,开始走,当他又开始抱怨时,妈妈就会说:“等一下,不要踩刹车,我们快到了,踩油门来加油。” 妈妈嘴里发出油门的声音,让他跟着做,就这样他又继续再走,在某一刻他停下来,头一次用轻松的声调说:“我需要体息一下。” 这时候你可以说:“太好了,加油站到了,我们来喝点水,吃点葡萄干。” 用这样一种方法来告诉他,抱怨没有用,愉快的声音才有帮助,尽管那像是假装出来的。 事实上,这种假装意味着我们选择了积极地向上去面对生活。 03

在《游戏力》一书中,劳伦斯·科恩博士指出:

我们从没有想过,自己能坐下来多久不发火、不生气地同孩子一起玩玩弹球、芭比娃娃或者其他游戏呢?

又有多少次我们把孩子扔在一边不管,心中只想着完成手头的工作呢?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做个能和孩子沟通的父母并不难,只要我们能再耐心一些,再用心一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倾听孩子的需求,用有趣有爱的方法,孩子就会很满足。 俗话说, 育儿就是育己。 用游戏来缓解矛盾,其实就是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样的年龄,平视他、理解他,用温柔的方式安抚他。 无论能否成功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大人自己不会再变得易燃易爆炸,孩子也不会在恐惧和害怕中被迫妥协。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和爱护,就像一个杯子,需要不断地蓄水。 只有当杯子里蓄满爱的时候,孩子才能阳光又自信。 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用温柔又有约束力的爱,将孩子的“爱之杯”蓄满,陪他们一起成长,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点个 【在看】 ,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