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中秋的月,是回家的圆

时间:2022-09-11 14:01:39 热评 我要投稿

暑去秋归,薄薄的凉倏然而至,天碧如洗。

又是一年中秋至。似乎自打成年后,时间就越来越过得飞快。

离家在外,也是一年过去,一年又来。

有人说,“离开家,是为了更好的回家。“

我想说,”常回家去看看,也是为了再次离家奋斗会更有动力!“

月圆前的缺缺盈盈,一点点清晰的不是别处,而是脚下那条回家的路——万山不隔中秋月,最团圆夜是中秋。

但近年来持续不断的疫情,让回家不再那么容易,春节?没回家!清明?没回家!端午?没回家……任节日一个接一个地过去,才慢慢体会到诗人句中的那份情感。所谓“月是故乡圆”,自然不是形状、亮度的差别,而是一种心理感受。圆在此时,是妥帖,是习惯,是山河故人。藏升君在节日前夕,也采访到了一些离家在外、经历各异的年轻人,看看他们对中秋和家乡有着怎样的记忆或安排。

@小张,撰稿人

来自河南安阳的小张是位资深吃货,关于中秋的记忆,总是离不开吃。他说,小时候的中秋节,家人会聚在一起,做上一桌好吃的。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有一年回老家,吃了一块特别难吃的五仁月饼,差点被里头的冰糖硌掉牙。刚开始成为一名“杭漂”时,让他沮丧的事情很具体:租房遇到种种问题、临近截稿日期,稿子写不出来。逐渐适应之后,工作和生活皆在掌握之中,烦恼就常常被具有象征意义的食物替代,比如吃不到正宗的北方馒头和好吃的面条。杭漂生活,也让他对亲情有了新的理解,他觉得相比以前时常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物理距离远了之后,精神上的距离反而更近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不在家过中秋,就会特别理解对于团圆和节日的感受,也特别愿意在这种时候,和家人联系,表达中秋的祝福和思念。

@青青,设计师

青青大学毕业后,中秋再没回过家,已经三年了。工作忙、离家远,又有疫情。去年中秋一整天都在加班、赶设计稿,不知不觉一抬头已经12点半了,中秋节都过完了。赶紧拿出公司发的月饼吃了两口,也算给自己过了个节。她说,那一刻突然就很想家,想着明年中秋一定要回家。今年中秋又到了,她心想,这回说什么也不加班了,一定要回家,和父母一起去爷爷奶奶家吃团圆饭。她还记得,以前,每到这个时节,爷爷奶奶总会忙忙碌碌烧一桌子大鱼大肉。常常都是晚辈已经坐在桌上准备开动了,他俩还在厨房继续转悠。餐桌上,姑姑会嬉笑问我啥时候找对象,弟弟们会抱着手机玩王者或者吃鸡,爸爸和叔叔们谈论着国家大事......她说的时候,脸上都是溢出来的幸福笑容。

@阿杰,行政专员

阿杰说,小时候除了过年,最喜欢的节日就是中秋,凉爽又舒适。每年中秋前几天,大人们就会忙碌起来——买月饼、柚子、石榴,还有其他拜月娘的东西。直至中秋那天夜幕降临,便设上香案,摆满水果和月饼,一家老小按顺序点上几炷香祭拜,大人们总会在这时候念叨很久,为一家老小祈福。那时候,小孩还要放上自己的课本和作业本拜月,大人们都说,这是做是祈祷月娘让孩子成绩变得更好。等香燃尽,便把那些吃的都撤到桌上。顶着一轮皓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东西。爸妈负责切月饼、掰柚子,小孩子们就负责不停地吃好吃的,每个食物都饱含祝福,月饼代表团圆,柚子寓意佑子。成年后,尽管少了小时过中秋的乐趣,但回家成为了这个节日最大的乐趣。

听着大家的讲述,藏升君想起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有一段,是乔树林在接受采访。“您这次回来,为家乡带来了什么礼物呢?”“爱吧,我觉得。”听上去似乎有点煽情,但仔细回想,何尝不是如此?对每个人来说,与其说是回家,不如说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因为那里仍然保留着,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原因,那些爱与力量,在提醒着我们跨越山海,勿忘回家!那里有我们深爱的父母与亲人,在他们面前,不需要假装做大人,不需要太在意站得高不高,只在乎活得真不真,好不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只有他们的爱是永恒不变——这个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因为那是安全感的源泉。

因此,中国人无法长久地离开家,中国人总是爱回家。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建立一个节日,给自己一个回家的正当理由。就像一次次时光旅行,给自己一段留白的时间,暂时忘却外面世界的焦虑。回望过去,找到前进的力量。然后,再出发。家,是一种情感,一种思念,一种向往,更是每个中国人的起点与终点。

导演贾樟柯曾说:“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

中国人对家乡的情感,总带着几分矛盾,几分情深,几分恨铁不成钢。没有离开故乡,就没有真正的故乡。只有离开了家乡,才更懂得家的意义。

中秋共晴光,美景伴良辰。药经灵兔捣,玉液满金樽。举杯同祝愿,月圆永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