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学区房的价值悖论,我是想不通凭什么能永远涨?

时间:2022-08-31 16:01:51 热评 我要投稿

某位学区房的业主对我很不满,主要是不认可入学低谷期的说法。在他看来,就算是人口出生率降低了,那家长们也依然是争夺优质资源,所以东西海的学区房,尤其是西城的肯定不会价格走低。因为买得起学区房的家长很多,和总人口是无关的,无论人多人少他们都会买。而买不起的就是买不起,就算学区房降价了他们还是买不起。

所以,就算是出生人口下降了,价格受影响的只有普通学区,比如广外、大椿天和新街口、展览路等地,而最优质的学区,如金德月等地依然会抢手,肯定不会降。

怎么说呢,我认可他的说法,至少是部分认可。因为确实能够找出类似的先例来印证,比如典型的日本韩国,人口出生率已经低迷很多年了,但东京和首尔的房价却依然在上涨,人们在持续不断涌入。尤其是核心区的最优质资源,其价格本来就只和出得起价格人的有关,其他人群无论多少都无所谓,影响不了的。

但是,我也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如果要实现这个结果,就必须满足至少两个条件,一是没有同档次的替代品出现,二是其共识的价值不能降低。也就是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必须要保证商品的稀缺。

那基于商品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提几个悖论吧,我是一直没想通的,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思路。

东西海的优质学校是否会有竞争者出现?

毫无疑问,肯定有。北京最早只有中关村一个优质学区,得到了全北京的追捧,也就出现了最早的学区房。

但是最开始受追捧的只有中一中二,连中三都没人看得上,王校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为招生而发愁。再之后就是中三崛起了,六小强几乎在同时期也用成绩确立了地位,再加上其他的小学中学也在提升质量,海淀的盘子做大了。在2013年之后,海淀没用几年就形成了现在的学区格局,学区房从中关村一家独大,发展到大半个区都有学区溢价了。

西城也一样,开始只有实验二小是学区房,其他的四中八中等周边都是房租高,房价没什么变化。而德胜在当时并不被重视,三帆还是北师大二附中的初中部呢。至于十三中,如果不是2007年德胜里发生的那起早恋引发的血案,我几乎都没听说过这所学校。

东城同样,景山是毫无疑问的最牛学校,甚至成就了顺德碧桂园的崛起。另外两所史家和府学,地位和金融街中关村平起平坐。之后同样是好学校越来越多,“优质资源带”把不是牛校的也都变成牛校了,最终在2014年之后成为全区学区房。

在东西海学区房受追捧的同时,其他区同样出现了好学校。丰台的一小五小十二中,石景山的京源景山,朝阳就更多了,这些年最瞩目但就是网红校人朝,还有北京中学,都用成绩确立了地位。郊区呢,这几年最热的是亦庄,和通州一起被认为是最有发展的新学区,同样都出现了学区房和溢价。

这些发展说明什么?说明学区房数量是在不断增加的,不仅东西海的好学校在增加,其他区更是在追赶,虽然有差距,但谁也没放弃努力进步。

能买得起学区房的家长数量确实是有限的,但好学校却在不断增加啊。那这就出现了悖论:资源只有稀缺才能维持住价值,那在竞争者不断出现的情况下,这价值是否维系得住?家长们确实是一直在追求优质资源,可优质资源却也一直在增加,虽然未必赶得上最好的,但性价比这东西是每个人都会本能考量的。

优质资源的质量会不会降低?

这还真说不好,比如海淀的十九中就曾经很受追捧,但这些年显得普通了。还有更著名的就是北大附中,去年底换校长了,也就又一次引发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争论。可如果坚持素质教育,北大附中是否还能维持住六小强的地位都不一定。

学校间的竞争是一直存在的,谁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地位,至少是不稳妥。连清华北大都得到处去抢状元,那中学就更得掐尖儿了。

另外就是全北京各个区都在办名校的分校,基本都是从东西海引入。虽然说大部分师资都是新招聘的,但从总校怎么也得派个校长和几个骨干吧?这对本校有多大影响说不好,但肯定算不上加分项,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培养锻炼出来的。

这就又是个悖论,好学校的成绩不降低才能维持住学区房的价值,可越来越多的分校却在瓜分牛校资源。长此以往,就算是教师不轮岗,牛校的地位至少也会受到冲击。

房价怎么才能被稳定住?

最重要的就是卖的少买的多呗,供需关系才是决定作用。那什么情况下才会是卖家少?自然是准备长期自住的业主多,不轻易就出手的套现的。北京之所以各种公寓的保值都不太好,就是因为大量的业主是投资炒房的,追涨杀跌才是他们的习惯,那保值要能好才怪了。

燕郊之所以涨得猛跌得狠,就是因为有大量的炒房客在兴风作浪。而且就算不是炒房客,自住业主中也有不少人随时准备换到北京,只是在等待购房资格与资金积蓄。在这种情况下,未必是小区或板块的升值不好,但是会造成价格相当的不稳定。

那在学区房的板块呢,这就又产生了悖论。这几年房价大涨,很多老业主受不住诱惑就卖了房,东西海的平均成交量远远高于北京平均值。而买房的这些人中有多少是准备长期居住呢?会有一部分,但很难说成为主流。

悖论就出现了,买学区房的大部分家长都没想常住,甚至很多人想的都是用完了学位就卖。那在此情况下,学区房的价格能长期稳定吗?这几年是高峰期到来,需求大,所以学区房走势虽然波动大,但总的趋势还是向上的。但如果过几年真的进入低谷期呢,如此高的溢价是否能保住就说不好了。

政策是否会支持?

中国的任何投资市场说到底都是政策市,这不用解释吧?尤其是楼市这种与百姓生活有重大关系的,那就更是政策密集型市场了。前些年不管政策的效果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政策肯定没想推高学区房价格,官员们想的只是解决公平分配的问题而已。

在中国搞投资一定要相信一点,就是绝对不能和政策对着干,否则没你的好果子吃。不知道有多少人与政策对抗失败了,他们认为政策是干不过市场的,所以赌市场赢。这么想当然也没错,但别忘了,政策不仅永远是市场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主导部分,至少在中国是根本无法规避的。

那这就仍然是出现了悖论,政策需要的是教育公平,而不是由钱来进行分配资源的效率。市场不会排斥和否认金钱的作用,但如果金钱不认可政策的领导地位,那必定被压制与打垮。

这是一个非常纠结的问题,教育的公平性可以说是天然的正确,尤其是在普及教育阶段,哪怕是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敢公开挑战公平分配资源。而如果是学区房价格持续高企,必定是金钱的效率来冲击政策公平。那政策将会如何进行管理和压制就说不好了。

有人总幻想说政府拿学区房没办法,因为这都是家长们的自主选择。扯淡,如果没办法那就不是政府了,而是纯粹的服务商。这只不过是政府还没觉得到应该出大招的时候,否则就会拿出更多的限制。这我也甭写会有那些可能了,免得说我造谣。反正就是这是这种情况,人家只是没太过打压,不代表真的管不了。

总之,在中国楼市上已经出现过N多种高溢价的产品了,最早的外销公寓就是这种情况。北京的政策是外资企业必须在外销公寓里注册,于是乎这种公寓的价格被炒上了天,在90年代初就动辄上万。但之后呢,放开注册,只要是写字楼就行,于是外销公寓崩盘,写字楼又趁势崛起。

知道冯仑潘石屹是从哪个项目起家的吗?万通新世界的写字楼,竟然炒到了3万多块钱一平,那可是1993年啊。但看看现在万通的房价,仍然还是3万多,30年了,价格又回到原点。

之后又是炒商铺的,秀水街、动物园、中关村、动物园,动辄就是几万一平,“头摊儿”甚至炒到过几十上百万,这溢价率都高得没法算了。但是呢,2008年之后大量的ShopMall趁着四万亿计划兴建,再加上电商的冲击,这些商铺能卖出去就已经念佛了。

其他的什么工业地产和海景房、商住公寓就不说了,哪个都曾经各领风骚好几年,但是都随着竞争增多和政策不支持而失败了。到今年住宅之所以能坚挺,仍然是由于政策控制了用地与信贷。

所以,我并不是说学区房不能买,为了孩子上学不得不买的必须买。但是最好不要过分强调其永远上涨的功能,房住不炒,房用不炒。

溢价过高的商品很容易就会受到政策和供需关系的冲击,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