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钙离子浓度变化与调节 节选八

时间:2022-04-23 03:42:49 热闻 我要投稿

⒈ 胞外骨钙与血钙的调节

在细胞外的体液和血液中,钙离子的调节和平衡主要受两种激素相互作用。一种由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素 (PTH),肠钙吸收不良或饮食中缺乏钙,人体就会出现生理性钙透支、血钙水平下降到一定阈值时,就会促使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甲状旁腺素具有破骨作用,将骨骼中的钙反抽调出来,它促进溶骨抑制成骨,使肾对钙的重吸收增加、排除减少,从而增加细胞外游离钙离子浓度;另一种是当血钙水平增高时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降钙素的生理作用是抑制骨吸收,同时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和活性维生素D的活性,它抑制钙的重吸收、促使钙盐沉积骨基质以降低血钙水平。

骨骼通过不断的成骨和溶骨作用使骨钙与血钙保持动态平衡。

⒉ 胞外与胞内Ca2+的交换

胞外Ca2+与胞浆Ca2+的交换包括胞外Ca2+的内流和胞浆Ca2+的外排。

⑴ 细胞外Cao2+的内流

细胞膜有两类内流的钙通道,当膜去极化或受激动剂作用时,即可引起钙顺着电化学梯度的内流。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C): 其活动受膜电压变化的影响,当膜去极化时,可以使VDC开放,从而发生钙内流。受体操纵性钙通道(ROC):当递质、激素或激动剂激发受体后,可引起受体操纵性钙通道开放,促进钙内流。

⑵ 细胞内Cai2+的外排

钙外排途径主要有两种, 钙泵与Na+-Ca2+交换体。

钙泵:由于Ca2+泵活性依赖于ATP与Mg2+的结合,所以又称为Ca2+-Mg2+-ATP酶。Ca2+泵分布在细胞质膜,线粒体内膜,内质网样囊膜上,细胞内Ca2+的排出是由质膜Ca2+泵完成的。质膜Ca2+泵逆浓度梯度将Ca2+排到细胞外或使其进入细胞器中。逆电化学梯度外排需要耗能、消耗三磷酸腺苷(ATP),每消耗1 mol/L ATP可转运2 mol/L Ca2+。钙泵在钙外运中以及在内质网/肌质网的钙摄取或释放中起着重要作用。

Na+/Ca2+交换体:Na+/Ca2+交换体主要存在于胞浆膜、细胞器膜,以Na+出入细胞的方向作为钠钙交换电流的方向,钠钙交换体(NCX)具有正向型和反向型两种状态, 正向型的功能是按3 Na+:l Ca2+模式与3个Na+结合,然后通过NCX变构将Na+转运到细胞内,接着与细胞内的1个Ca2+结合,再由NCX变构将Ca2+转运出细胞外。反向型的功能是以1Na+:lCa2+模式转运Na+外排Ca2+内流。

胞浆膜上的Na+-Ca2+交换体参与了细胞内钙的内运和外排。

⒊ 胞内细胞器与胞浆Cai2+的调节

胞内细胞器主要包含内质网(ER)/肌质网(SR )和线粒体,细胞内Cai2+既可以游离钙形式贮存于细胞器,也可以蛋白结合钙的形式贮存于细胞器。细胞器Cai2+浓度高于10-3mol/L,称为"钙库"理所当然。细胞内Cai2+与蛋白结合的缓冲物可降低胞浆Cai2+,也可由结合状态解离Ca2+而提高胞浆游离Cai2+,使细胞内钙保持动态平衡。

⑴ 内质网/肌质网Cai2+的释放与摄取

①内质网/肌质网Cai2+的释放 ER/ SR具有三磷酸肌醇(IP3)和雷诺丁受体(RyR)两种钙释放通道,两者对Cai2+的释放机制不同。IP3的主要功能是引发内质网储存的Ca2+转移到细胞浆中,使胞浆中游离Cai2+浓度升高。静止期细胞内游离钙的浓度水平很低,保持在10-8~10-7mol/L,当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浓度上升到10-6 mol/L的水平时,就会诱发细胞反应。这样,细胞浆中的Cai2+浓度的少量升高就会诱导细胞反应,造成这种上升的原因是细胞器钙库储存的钙离子被释放,而不需要细胞外大量的Ca2+。

Rouxel[3,p209]认为IP3R有低亲和态受体(RL)和高亲和态受体(RH) 两种状态,使前者激动时才能引起Ca2+释放。当胞浆Cai2+较低时,IP3R由高亲和态转变为低亲和态,从而使Cai2+释放;当胞浆内Cai2+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低亲和态又转变为高亲和态,Cai2+停止释放。如此反复,形成了细胞内钙振荡和钙波。

钙释放通道中的另一RyR[3,p210]为跨膜蛋白,RyR离子通道存在于多种细胞中。其C末端四叶式结构形成钙离子通道,Ca2+结合位点分布在游离于胞浆中的N末端上。当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少量内流Ca2+与RyR上的Ca2+结合位点结合而触发ER/SR释放Ca2+。于是产生钙诱发钙释放(CICR)的机制,大量Cai2+从ER/SR内释放出来。

②内质网/肌质网Ca2+的摄取 ER/SR膜中也存在着一种Ca2+-ATP酶,此Ca2+泵被激活后,从胞浆中摄取Cai2+进入ER/SR,对Cai2+的主动摄取既有助于ER/SR储存大量的Cai2+,又可以迅速降低胞浆中Cai2+的浓度,使肌肉得到舒张。肌浆网Ca2+摄取主要由Ca2+泵来完成.肌浆网Ca2+释放主要由IP3R受体系统和RyR受体系统调控。

③IP3R 和RyR 两系统的关系[3,p211-2]IP3R和RyR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都为跨膜蛋白,都由四个相同的亚单位组成的四叶式结构,均含钙通道,均需Ca2+参与。但它们也有很大的区别,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a.两者具有不同的特异性激动剂和拮抗剂。IP3、肝素分别激动、拮抗IP3R;咖啡因、环腺苷二磷酸核糖、普鲁卡因、钌红等分别激动和拮抗RyR;b.它们适宜的pH值不一样:IP3R碱性环境下活性较高,pH值为9.0~9.5;RyR碱性环境下活性较低,pH值6.7为最适,;c.两受体对钙的敏感性也不一:正常情况下,一个系统处于“备用”状态,另一系统作启动。在意外情况下,一个系统出现故障,另一个系统可启动以保证细胞的正常信号传导。

⑵ 线粒体Cai2+的摄取与释放

梁晚益等[4,p357]研究认为,线粒体具有完整的一套Ca2+转运系统。线粒体Cai2+摄取有两条路径: a.Cai2+单向转运体(MCU);b.快速摄取模式(RaM)。单向转运和快速摄取形成线粒体Ca2+内流机制;线粒体钙释放也有三条途径:a.钠离子依赖性释放途径;b.钠离子不依赖性释放途径;c.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PTP)。单向转运和快速摄取形成线粒体Ca2+内流机制;钠依赖与钠不依赖外流及通透性转换形成线粒体Ca2+外流机制。

①线粒体Cai2+摄取[4,p357] Ca2+单向转运体是线粒体Cai2+摄取途径,Ca2+先与线粒体外膜上的转运激活位点结合,激活转运位点导致粘合大量Ca2+,然后Ca2+通过单向转运体转运进线粒体内。

快速摄取模式是线粒体另一摄取Cai2+的途径,线粒体能随着胞浆Cai2+浓度脉冲式的变化而非常快速地摄取Cai2+,故被称为快速摄取模式。快速摄取模式对Ca2+的转运是通过一种转运复合体进行的,转运复合体对Ca2+的传导性,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转运复合体在静息状态时对Ca2+的传导性较高,当一个Ca2+脉冲所导致的线粒体外Ca2+浓度升高时,转运复合体摄取Ca2+,同时传导性随即降低。当脉冲结束线粒体外Ca2+浓度下降时,传导性又重新升高,准备下一轮脉冲摄取Ca2+。

②线粒体Cai2+释放[4,p358] Na+依赖性Ca2+释放是指线粒体内的Cai2+与胞浆的Na+, 以Ca2+/n Na+(n≤2)的方式进行交换,Cai2+外流进入胞浆,Na+则进入线粒体内。Na+不依赖性Ca2+释放的实质,是一种Ca2+/nH+(n≥2)交换转运,所有组织都具有Na+依赖性与不依赖性Ca2+释放两条路径,但还存在一定的组织差异性。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是一种Cai2+释放途径,它的实质是一种通道复合体。lchas(1997)研究表明PTP具有亚通透、高通透和关闭三种状态。

当线粒体Cai2+浓度与pH都升高时PTP转为亚通透状态,即进行Ca2+诱导性Ca2+释放(CICR)。除此之外它还具有以下特点:a.在亚通透状态下,线粒体只允许小于300Da分子量的物质自由进出;b.不导致线粒体肿胀;c.受胞浆或线粒体悬浮介质中Ca2+脉冲速率的间接调控而与Ca2+浓度无关。

高通透状态的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它与调节细胞死亡有关。当发生MPT时,线粒体允许小于5000Da分子量的物质自由进出,Ca2+全部释放,膜电位完全永久消失,线粒体肿胀破坏。

③线粒体Cai2+对细胞生死的调节[4,p359] 最新研究表明线粒体钙超载是细胞死亡的根本原因。不论何种原因产生的胞质钙浓度升高,都可能首先导致线粒体钙积聚与超载,并最终使线粒体PTP持久开放,线粒体肿胀破坏,大量Cai2+释放,细胞能量耗竭。导致多种蛋白水解酸、磷脂酶激活,使细胞膜崩解、细胞坏死。另一种情况,线粒体Ca2+升高时,如果PTP只是短暂的开放,并且线粒体能够维持细胞能量的供应,细胞不会马上坏死。一旦线粒体释放凋亡诱导因子(AIF)、细胞色素C等破坏性分子, 两者其一便会导致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