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修道入门第一课——修德、读书、修静功

时间:2022-04-22 13:05:19 热闻 我要投稿

早就想写一些道家的东西,可又怕没人看。今天尝试说一下修道入门。因为道教在中国比较神秘,很多人望而却步,不知道怎么入手,故而有此想法。

普通人学道怎么入门呢,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修德,二是读书,读道家经典;三是修静功。

一、修德

道家修炼强调修德,认为“无德不养道”,修德是修道的前提。道谚所谓:“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传统道家学说认为,人的先天真性,本与太虚同体,清静洁白,空洞虚无。下生之后,产生种种后天妄心,如云迷月,蒙蔽真性,造成修炼障碍,念想难除,妨害道修。《抱朴子》曰:“欲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若非功德到处,亦不可能修到最髙层次。所以道家强调修德,乃与个人的修功息息相关,有德就有道,无德即失道,道以德为基,德高道更高。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提倡修德,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团结、互助、真诚、和睦的关系,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生活环境的安定。

对于修炼来说,修德就是修心、修性、修念。道家修炼认为:“性主七分,命主三分。”“修心入手,修心了手。”在性命双修的丹道体系之中,心性的修养至关重要。假如缺乏一定的德修作为根基,就难以承当修炼大事,甚至炉倾鼎覆,带来生命危险。

总而言之,欲要探求中华道家修炼之秘奥,首先必须明白,修德是其根基。由此入手修炼,注重培养道德根基,才能逐步领会中华道家修炼之真实义谛。

二、读书

1、先从白话文入手,读《中华道家修炼学》、《修道入门》和《仙学详述》,以及陈撄宁的相关著作。

2、诵道教八大神咒,学习早晚课。

3、在此基础上,学习《道德经》等在内的〈道藏〉。

读书的意义不用说,这是水磨功夫,永无止境。中国《道藏》博大精深,一个人一辈子也学不完。

三、修静功

道家修炼,须以静功入手,贵乎炼炁。《黄帝内经素问》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种种气的变化,可谓详明,独有一句,医家不知,而为道家所秘,这就是一一“静则炁生”,短短四个宇,高度概括了道家修炼的基本原理。盖种种内情外感,伤人内炁,道家所寡,而抱神守静。静则内炁得养,生机蕴藏,自会再生真炁,而为丹本。真炁发生,自有景象,须亲身体验,非字面可得。

静功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是最基础的起手功法。修真过程之中,一切炁的变化,都要求对境无心,不假人为,方合先天,倘无持静之训炼,夹杂后天念想,谓之炼意不净,功夫难以达到高层次。

1、静功的层次

道家静功,有三大层次:

①身静。

身体不动,谓之身静。静功之时,不要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心放松,自然利于入静。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炼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烦躁,身上也没有难以忍受的感觉。只要能够坐得住,做得轻松,甚至感觉舒适,不愿再动,这样就是身体已经得到安静,谓之身静。身静,为静功之初层。

②心静。

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做到身静之后,心中的念头尚未完全清除。这时,要用上述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记挂,未来事情不打箅,大脑神经完全进入虚无状态,这样就是内心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静。心静,为静功之中层。

③意静。

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心中无念之后,还有一个“我”存在,尚未彻底干净。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做到忘记自我,进入混混沌沌的境界。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做到意静,即为静功之高层。静功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三阶修习之外,往上并无止境。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非一般人所能悟及。

2、静功功法

道家修功,在于修炼身体内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立、坐(或平坐或盘坐)、卧(侧卧为宜)均可,要求:

① 双目垂帘。

垂帘即微闭之义。眼睛睁开容易滋生杂念,闭拢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入静。此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此公开就是双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② 两耳返听。

返听即返听于内。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人万籁俱寂之境,凝耳内听。内听之义,非在于听声。乃是凝其耳韵,神意内注,以便收心入静。

③ 口须塞兑。

兑为口,塞兑即闭口之义。要求抿口合齿,忘言默守。

④ 舌抵上腭。

即把舌面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住上腭。因为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⑤自然呼吸。

随着静功层次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达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锻炼“听息”的功夫。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用功,只用耳听,不加意念。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窍,也不是听呼吸的声音。只须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似听非听的慢慢体会,这就算是得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逐渐相恋相依,杂念不知不觉泯灭,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了入静的境界。

如果喜欢,后续 继续相关介绍,这也是一次尝试;如果没有人感兴趣,就此中断!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