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43】

时间:2022-04-21 09:23:24 热闻 我要投稿

[病案]黄某,男,成人。阴茎内缩,筋脉不停抽搐,少腹剧痛,身冷如冰,四肢为甚,但不喜着盖被。心中懊憹,睡卧不安,胸膈痞满,腹胀,大便十余日不解,脐下不可按。口渴,喜饮暖汤,言语爽亮,舌白燥无苔,脉伏。病已数日医治无效,追问病史,知病前日傍晚赴宴,夜归乘酒犯内,已而胸闷欲呕,起饮冷茶一大碗获安,因天热不能睡,在院内久坐始寝,天明即见阴茎内缩,少腹疼痛,身肢厥冷。

[治则]先行上焦散寒解热,再下焦攻积滋阴熄风。

[方药]栀仁9克,香豉6克,苏叶4.5克,藿梗6克。浓煎热服,服后微汗出,身遂略温,渴减。继则服大黄9克,桑枝18克,芒硝6克(冲服),生首乌30克,当归9克,芍药9克,钩藤9克。药后再用热毛巾敷推腹部。二小时之后腹中雷鸣疼痛,即解大便多量,胀痛减轻。感恶寒,欲盖被,故用滋阴束肝社风之剂。方药为:柴胡9克,首乌15克,香豉9克,钩藤9克,丝瓜络9克,葱头3个,桑枝15克。服2剂,全身微汗,身不厥,阴不缩,腹胀痛消失,略有寒热。改用生首乌30克,党参9克,熟地9克,生地9克,山药12克,柴胡6克,甘草3克。服3剂,寒热退除,以后用归芍六味地黄汤及归地四君子汤调理病愈。(见《广东中医》1962年第12期)

[评析]患者病起于饮食,伤于房劳,又复感寒邪侵袭,则内热郁盛,外寒锢闭,内中阳气难于外达,故呈外厥假象。如《伤寒论》曰:“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此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因患者吃冷茶一碗,寒闭其上,热结其中,故心中懊憹。又因房室伤精伤津,肠燥津伤,水火不调,故风动而阴缩。腹胀且痛为食积于中,上下阻隔寒闭食滞。所以用药先行上焦散寒解热,微汗出后,则攻积荡滞,疏通肠道。大便解后又复恶寒,欲盖被,推测为邪外出之象,故用滋阴疏肝祛风之剂。汗出之后肝得束,故腹胀消,身不厥,阴不缩,病愈。以后用补肾健脾之剂调理之,阴缩未再复发。(李祥云)

[病案]洪某,男,52岁。自1958年起患本病,至1963年病势日益加重,阴囊肿大如茶壶,坐卧均作胀,走行时有重坠感。幼丝虫检查未发现。诊断为阴囊鞘膜积液。曾抽液多次,每次约50~200毫升,色黄澄清。数天后,又恢复如故。因患者对手术治疗有顾虑,故求中医治疗。先给服大剂量利水之中药及外敷,均未效。

[治则]疏肝理气,益气温化。

[方药]内服方:盐水炒柴胡4.5克,炒白芍4.5克,台乌药9克,广木香3克,小茴香2.4克,川楝子9克,橘核6克,荔枝核6克,青皮4.5克,陈皮4.5直,炒枳壳4.5克,丹参9克,川朴4.5克,炙升麻9克,炙黄芪9克,炙甘草3克,外敷方:肉桂1.5克,炙乳香4.5克,炙没药4.5克,腰黄9克,片姜黄9克,炒赤芍9克,制川乌4.5克,制草乌4.5克。上药共研细末,用陈酒、白蜜调成糊状,用时煮温后用纱布包裹热敷于局部,每天两次,每次一小时以上,每料用药一周。上药共治疗四十余天,阴囊积液全部吸收,停药已有八个多月,未见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1期)。

[评析]本病与中医学中的“水疝”相近似。张子和说:“水疝者……囊肿而状如水晶。”又说:“诸疝皆归肝经。”本病由于肝气失利,复受寒湿,阴气内结,病久元气虚陷而致。治疗本病的方药是天台乌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取乌药、木香、茴香、川楝子、青皮以疏肝理气;升麻、茹芪以补气升陷;肉桂、制川乌、制草乌、乳香、没药、腰黄等以温化寒湿,祛瘀消肿。并注意休息和避免过于负重,病不复发。(黄宣能)

[病案]张某,男,33岁。1978年7月28日初诊。三天前突然右腰疼痛难忍,伴心烦欲呕,经x线摄片报告:右肾结石(黄豆大小)。刻诊抱肘屈膝,腰不能仲,肾区叩击痛,舌质红、苔黄嫩燥,脉弦滑带数。诊断为石淋。

[治则]首用和解枢机、清里之实,次以排石通淋,最后益肾补气、通淋排石。

[方药]柴胡9克,黄芩9克,甘草3克,生姜3克,芒硝15克,滑石15克,木香12克,玄胡12克,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2剂后便畅,示腑气已通,原方加乳香、没药各9克,金钱草加至60克,服2剂。三诊时,疼痛已失,予金钱草30克,海金砂30克,鸡内金15克,郁金12克,茵陈30克,柴胡6克,花粉15克,玉竹9克,黄芪30克,滑石15克,乳香9克,没药9克,甘草3克。服至8月22日,饮食正常,唯感腰酸疲乏,手足心发烧,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予生地12克,萸肉12克,山药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丹皮15克,黄芪20克,金钱草20克,海金砂12克,鸡内金9克,郁金12克,黄柏6克,车前子10克,甘草3克。服7剂,突感腰痛剧烈,尿意窘迫,排出0.8×1厘米结石。再次攝片,右肾结石消失。(见《陕西中医》1980年第3期)

[评析]肾结石,属中医之石淋范畴。本案为湿热结聚下焦累及中焦,阻滞枢机不利而酿成。最后一方力六味地黄汤合四金汤(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郁金),四金为排石不可缺少者,用之每多取效。(吕志连)

[病案]张某,男,55岁。1981年5月11日初诊。患者小便排出不利,淋漓茎痛,甚则放射至左腰部及左下肢痛,反复发作已八个月。某医院检查认为,左输尿管结石,检查:左肾区叩击痛明显,输尿管区域压痛(+);尿液检查:红细胞(+),草酸盐结晶(+)。脉弦数,舌苔薄黄。诊断为石淋。

[治则]通淋利尿,清热滋肾。

[方药]金银花10克,生甘草10克,车前子10克,天花粉10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酒黄芩6克,炒栀予6克,制滑石30克。服3剂后症情稍缓,仍拟原方续服3剂。6月22日患者小便排出一块10×6×5毫米之棕褐色如桑椹子状结石。此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又予制滑石30克,甘草5克,青黛2克。服5剂,调理善后。1982年7月随访,小便排出良好,未见复发。(见《中医杂志》1982年第12期)

[评析]本例病程已八个月,诊断明确,仅用通淋利尿,清热滋肾中药6剂即排出结石,疗效较好。(马荫笃)

[病案]史某,男,42岁。尿频而痛,少腹冷感己一年余。每遇寒冷而出现排尿困难,小便时兼少腹胀痛,必须导尿及下腹部热敷,方能缓解,以往小便时常有中止,待片刻后始能排出,尿后余滴不尽,伴有腰酸痛,夜尿次数增多。某医院曾诊断为“膀胱憩室”,“慢性尿潴留”。用抗生素未效。膀胱造影:膀胱呈双边阴影,右删呈突出阴影,最后诊断为“膀胱憇室”。舌苔薄黄,脉细弦滑。

[治则]温肾泄热通淋。

[方药]上肉桂6克,川黄柏9克,肥知母9克,车前子15克,金钱草24克,牛膝梢9克,川萆薢9克,台乌药9克,琥珀末1.5克(冲)。服上药3剂后,尿畅痛减。原方略作加减,连服30余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上方改成丸剂长期服用。1964年5月作膀胱造影:形态正常,体积不大,随访八个月,未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7期)

[评祈]本病属中医的“癃闭”范畴。其病因多认为与肾虚以及膀胱湿热有关。肾阳式微,膀胱气化失司,湿热互阻,故小溲数而不畅,少腹胀痛。方用滋肾通关饮加减。方中肉桂温肾行气黄柏、知母滋肾阴而泻火;车前子、金钱草、萆薢、琥珀清利湿热而通淋;乌药理气消胀,牛膝梢引诸药下行。全方共奏温肾泄热泻火通淋消胀之功。方药中的,收效神速。(黄宣能)

[病案]贾某,男,40岁,1981年7月17日初诊,因蛔虫性肠穿孔手术已二个月,面黄肌瘦,小便不畅,尿赤如油,前尿道痛如针刺。脐右有一硬块如拳大,能上下移动,小腹胀硬,按之呼痛。舌红、苔黄腻,脉沉滑。

[治则]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方药]龙胆草6克,当归6克,泽泻6克,生栀子9克,生地9克,车前子9克,木通4.5克,柴胡3克,甘草3克。连服2剂。复诊谓药后三小时,脐右硬块窜动加速,小腹胀痛益凶,尿道刺痛剧烈。片时,从尿道口连续钻出活蛔虫18条,随之前尿道刺痛减轻,小便稍力通利,但尿色混浊不清,检查:脐右硬块已经消失,而小腹胀硬如故。诊系蛔虫窜动为患,以驱虫为主:乌梅丸90克,每日三次,每次9克。六天后复诊谓,期间每天都有蛔虫30多条从尿道口钻出,八天内先后排出200多条,诸症消失。再以清热利湿驱虫3剂善后。(见《浙江中医杂志》1965年第7期)

[评析]蛔虫由尿道排出极为罕见。本案之蛔虫何处、何时进入尿路?机转如何?均未明了。初诊按湿热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直至药后排出蛔虫后,再改用乌梅丸杀虫。对于清热利湿之龙胆泻肝汤是否亦有助于尿道蛔虫排出,还是巧合,难予以肯定。仅介绍病例供参考。(吕志连)

[病案]魏某,女,45岁,已婚。1977年5月24日入院。患者漏尿十二年。在1964年10月行人工流产加输卵管结扎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在出院当天乘车回家即感渗尿湿渗内裤,初以为是精神紧张所致,未加注意及治疗。两个多月后自觉小便完全失禁,经常有尿渗出,尤其久站久坐或用力提取重物时尿漏更甚。以后时感小腹冷,有抽痛,喜热喜按,腹痛每在夜间及凌晨发生。病后小便次数增加,夜尿4~5次,白天7~8次,但尿量较前少。平时口淡不渴,头昏神疲乏力,耳鸣腰酸,听力减退,心悸面肿,寐差纳减,肢冷,大便干结,日渐消瘦,不能劳动。检查:慢性病容,心尖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及偶发期前早搏,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阴道未发现瘘管。舌质黯淡带紫、苔白润,脉沉细。诊断尿失禁。

[治则]调补气血,交通心肾,固涩小便。

[方药]党参15克,北黄芪15克,当归15克,肉苁蓉15克,远志9克,益智仁9克,桑螵蛸9克,覆盆子9克,石菖蒲4.5克,大枣5枚,并配用艾条灸命门、气海、关元,每日三次。上方服3剂后小便稍能约束,故方中加乌梅9克,枳壳9克,杏仁9克,柏子仁9克。又服10剂,小便基本可约束,诸症改善。以后根据症状变化随症调理之,为巩固疗效,用八珍汤加减扶正固本以理善后。患者6月27日出院,出院后给予八珍汤和桑螵蛸散加减轮换服用。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体重增加并参加劳动,十二年之顽疾治愈。(见《新中医》1979年第6期)

[评析]病已十二年,根据三焦理论认为,小便失约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肾阳虚可直接影响膀胱,致小便失约,脾肾气虚则外不能温煦肌肤,致畏寒、腰腿酸软,内不能输布气血,肾精不贯于脑则眩晕耳鸣神疲,心肾不交则心悸难寐。根据“虚则补之”、“寒者温之”,“滑者固之”的原则,结合病久体虚,故以补养心肾,使心肾相交,选用桑螵蛸散加减,服用10余剂即见显效。后用八珍汤加减,补气血,健脾固肾,以获全功。(李祥云)

[病案]王某,男,36岁。1962年6月25日住院。两年前大病后,小便短促不能控制,尿色白稍混浊,经常尿出不觉,夜间熟睡要遗尿,或一夜间须小便六七次,因而造成睡眠不好,如留尿时间过长,即觉少腹胀痛,遗尿更多。曾经多方医治无效。苔薄,脉正常。

[治则]益气补肾。

[方药]猪膀胱1只,党参9克,生黄芪12克,升麻3克,桑螵蛸9克。先将猪膀胱洗净,无尿味感,再将上述四味药装入于内,放在锅中,加水250~300毫升,并加酱油适量作调味,待膀胱煮熟后去药渣存汁,每日午餐或晚餐时将熟膀胱和药汁一次服下,每日1剂。服5剂后,觉小便已有控制能力。服至21剂后,小便清长,并能控制,晚间只须小便一次,或天明时小便,至今巳四个多月,一切正常。(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年第7期)

[评析]本案系大病后并发的小便失禁。是病后肾气亏损,膀胱气化不足,摄纳无权所致。故以其验方中的猪膀胱,以脏补脏,生黄芪益气,升麻是太阴引经之药,合黄芪共奏益气升提,使肺摄纳有权,桑螵蛸益精固肾而缩小便。全方有益气固肾之功,肾固使肋胱气化正常,摄纳有权,病愈。(黄宣能)

[病案]陈某,男,70岁。1970年秋初诊。患者小便不通已二月余,迭用中药苦寒渗利或温补助阳药无效,服西药亦无效,非导尿不能解除痛苦,患者表现为小便胀急,点滴不通,尿路刺痛,额汗溱溱,胸中懊憹。舌淡、苔腻,脉缓而濡。西医诊断为膀胱麻痹症。

[治则]升清举陷,利湿消肿。

[方药]太子参12克,生黄芪9克,升麻2克,春柴胡3克,生山栀9克,淡豆豉9克,当归尾9克,白芍9克,苡仁12克,通草1.7克,银花藤15克。睡前服药1剂,翌日小便已通,上方再继续服数剂以固疗效。(见《新中医》1979年第2期)

[评析]老年中气虚陷,气化无权,放致小便不通。以升陷汤化裁,方中党参、黄芪补中益气,佐升麻,柴胡升清举陷,使虚者得补,陷者得升,气化有常,故小便自通。因小便不通已久,湿浊内郁,故用山栀、豆豉、苡仁、通草解郁利湿泄浊。又因多次导尿,引起局部炎症,故用当归尾、白芍、银花藤活血消肿而除茎中痛。方药合度,服1剂即见效机,(李祥云)

[病案]黄某,男,32岁。近年来,每次大便努责之余或劳累之后,茎中粘液涔涔自出,虽迭进补肾固精之品,从未见效。症见面色萎黄少华,神疲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弱。

[治则]益气升清,佐以固肾摄精。

[方药]炒党参15克,炙黄芪20克,菟丝子18克,金樱子18克,车前子6克,柴胡6克,炙升麻3克,炙甘草3克。药后白淫递减,连进10剂,诸恙告愈。一年后往访,前症迄今未萌复。(见《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8期)

[评析]白淫系中虚气陷,精微下泄所致。本病又称“精浊”,指尿液混浊挟精液而言。本症与尿浊不同,尿浊是浊而不粘。与滑精亦有别,白淫量多涔涔而下,挟有尿液;滑精量少涓滴而流,不杂尿液。方书每以肾虚、相火、湿热论治,与遗精无多大之异。惟《类证治裁·淋浊》论及本症,提出:“久之则有脾气下陷……虚者常求脾肾而固之举之。”缘精液出于肾关,尿液关乎中气,故本例患者先予补肾不应,再审症察因,断其中虚气陷为主要病机,徒执补下难以奏功。改用党参、黄芪、升麻、柴胡以益气升清为主,并参合菟丝子、金樱子固肾摄精,佐以车前子清泄湿浊。药后中气充,精浊则各归正化,肾气固,则精微自能收摄。经年白淫,竞获痊愈。(马荫笃)

[病案]王某,男,75岁。1978年4月25日初诊。前列腺肥大已久,症情日益加剧,经常小便艰涩不爽,滴沥难下,已成癃闭之候。某院嘱其作膀胱造瘘,患者未同意。舌苔白糙,脉象弦大。

[治则]清化瘀热,而利脬气。

[方药]赤芍12克,败酱草12克,王不留行12克,泽兰叶12克,蛇舌草20克,琥珀末1.5克(分两次吞),甘草梢4.5克。5剂药后小便已爽,停药后又感不适。上方加石苇12克,瞿麦12克,服6剂。随访症情稳定,病愈。(见《中医杂志》1979年第1期)

[评析]前列腺肥大多见于老年男性,病情缠绵,易于复发,是难治之疾。此系瘀热阻于下焦,以致脬气不利。主要病因病机是性激素平衡失调,前列腺充血刺激所致。其主要症状是排尿困难,属中医“癃闭”范畴。该病分为热症(热结膀胱,肺热气壅)、命门火衰、膀胱阻塞三型,临床常用清化湿热、温阳益肾、泄利水道等法治疗。本方以赤芍、败酱草、王不留行、泽兰叶、琥珀末活血化瘀之品为主,配以清利湿热之蛇舌草、甘草梢、石苇、瞿麦,而获佳效。至于方中加活血化瘀药,是因久病多瘀,故以化瘀为主。凡有小溲灼热刺痛者,必加用琥珀,验之临床,每每获效。(马荫笃)

[病案]葛某,男,67岁。1984年10月26日初诊。排尿不畅,阴茎刺痛,可触及多个0.5~1厘米大小硬结。尿道造影示不规则狭窄。诊断为阴茎海绵体多发性硬结。患病四年,经治疗罔效。诊见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活血化瘀,清热利湿。

[方药]赤芍15克,牛膝15克,丹参15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当归10克,制香附10克,通草10克,茯苓10克,地力梗10克,泽泻10克,忍冬藤15克,生薏米15克,萆薢15克。服14剂后,阴茎刺痛已减,硬结已有松软感。以前方增损并服小金丹、琥珀片。经半年治疗,阴茎硬结块已消退十之八九,后续服上药四个月,阴茎硬结全部消退。(见《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12期)

[评析]海绵体多发性硬结症临床鲜见。阴茎乃厥阴经所属,气滞血瘀阻于脉络,故有硬块,压之疼痛,排尿不畅,茎中刺痛则为湿热下注之故,此乃辨证之关键,故当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治之。硬结日久而又瘀滞甚,非活血化瘀不能解。然亦不可操之过急而用峻猛之品,只可缓攻取效,非药力可速取之。湿热之邪粘滞难尽,亦当除之,故用本法缓治而效。(马荫笃)

[病案]徐某,男,25岁。1980午3月5日就诊。婚后二年未育,半年来性暴易怒,常感尿道前段有异物梗阻,触之无异常,小便通畅,偶有遗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则]行气开结。

[方药]半夏24克,川朴15克,生姜15克,茯苓20克,苏叶10克,甘草梢3克。4剂后,症减轻。原方又服8剂,茎中异物感消失。四年后得子。(见《四川中医》1987年第10期)

[评析]由于患者婚后求子心切,纵欲无度,致肾虚而水无所主,湿留体内而生痰疾,加之大怒伤肝,气逆于下,宗筋受损,痰气乘虚互结茎中,故尿道有异物感。方用半夏厚扑汤行气开结,化湿消痰,另加甘草梢为引,方药适宜,见效迅捷。(吕志连)

[病案]薛某,男,37岁。1990年11月2日就诊。自七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道有气体排出感,以入夜为著,白昼减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寒热,无腹痛。某医院诊为前列腺炎、尿道综合征、尿路感染等而反复应用西药无效。诊见无明显体征,舌淡黯,苔薄白,脉缓。

[治则]补肾利湿,活血解毒。

[方药]萆薢30克,益智仁10克,菖蒲10克,车前子15克,土茯苓15克,败酱草12克,丹参20克,炮山甲15克,牛膝12克,生苡仁30克,猪苓20克,芡实12克,金樱子12克。6剂后尿道矢气明显减轻,复诊去芡实、金樱子,加川柏10克、龟腥草20克。连服12剂矢气消失而愈。(见《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评析]阴吹者多见于女性,男子阴吹实属罕见。治疗多用补中益气法或清热利湿解毒法。西医多认为与产气杆菌感染,产生气体有关。本例曾用过益气升提、清热利湿之法,未见效果,西医以抗菌消炎之药亦无效,故临床辨证治疗不可片面行事,治之无效应更弦改方。今患者用补肾利湿、活血解毒之中药,如萆薢、土茯苓、猪苓、鱼腥草等利湿解毒药加大用量,取得满意疗效,足见中医灵活辨证之重要。(吕志连李祥云)

[病案]邓某,男,45岁。1987年11月27日诊。小便频数灼痛,便时阴中嘟嘟作响,尿中夹有气体及少量残渣,尿量不多,色赤,有腥臭味,伴腹中雷鸣,大便日1~2次。病已半月,未经治疗。实验室及体格检查,均正常。

[治则]清热化湿,利尿通淋。

[方药]大黄炭6克,车前子10克,川牛膝10克,茯苓30克,丹皮10克,炒栀于10克,滑石15克,金钱草30克,通草3克,甘草梢3克,5剂后尿痛尿频已减,矢气减少。原方续3剂,痊愈。(见《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评析]阴吹女性间有之,男子罕见。本例辨证为膀胱湿热,以八正散化裁治疗,清热利湿、通淋利尿而愈。(吕志连)

[痢案]达某,男,36岁。一月前不慎手指戳破龟头,五六天后龟头部红肿,继之化脓溃破形成溃疡,两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康华氏反应(-)。经抗生素治疗未愈,后又用中药黄连膏等治疗一周未见好转。刻诊:龟头部冠状沟左侧可见1×2厘米溃疡面,有少许脓性分泌物,肉芽鲜红,周围略水肿。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草3克,山栀10克,茯苓10克,柴胡2克,生地12克,车前子10克,泽泻10克,木通3克,当归10克,生草梢3克。局部直接掺下疳散(青黛9克,轻粉1克,黄柏15克共研细末)。四天后龟头部疮而即见干燥,溃疡范围缩小,连治十天,溃疡愈合。(见《辽宁中医杂志》1988年第11期)

[评析]该病多因交媾不洁,或感染湿毒,湿毒下注阴茎为患。治不得法,实难收功。起始外用黄连膏等药罔效,此乃湿热内滞不除,若仅医外症溃疡,非治本之法,则症难痊愈。故内服龙胆泻肝汤清利湿热,医病之源,茯苓易黄苓加强健脾利湿之功,以防黄苓苦寒伤阴之弊,辅以下疳散燥湿敛疮,病除。(马荫笃)

[病案]邓某,女,35岁。患者因左胸疼痛未能参加劳动而停工月余,无咳嗽及外伤史,经阿司匹林,青霉素及奴佛卡因封闭等治疗,均无效。X线胸部摄片(-),血沉16毫米/小时。患者因胸痛剧烈,神志稍萎,伛偻而入。舌边淡紫,并有瘀点,脉短濇。检查:左胸第五肋软骨近胸骨部有杏子大小肿块,隆起,剧痛拒按。

[治则]活血行瘀。

[方药]柴胡9克,当归6克,桃仁9克,红花9克,天花粉9克,青皮3克,赤芍9克,穿山甲9克,制大黄4.5克,甘草3克。服3剂。1剂后痛势大减,2剂后肿块逐渐减小。再服3剂已告痊愈而复工。(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年第2期)

[评析]本病属中医的胸胁痛范畴,一般以女子为多见。其病因众多,有内伤者,有外感者,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气滞血瘀兼有者。《类证治裁·胁痛篇》载:“血瘀者,跌扑闪挫,恶血停留,按之痛甚,复元活血汤主之。”方中柴胡疏肝为君,当归和血脉,甘草缓其急,穿山甲,天花粉。桃仁,红花破润之,大黄荡涤败血,并随症加减。因药对病所,故6剂而愈。(黄宣能)

[病案]王某,男,33岁。1958年某月就诊。患者素体强壮,现发热身痛烦躁喘满,生身肌肉似火灼,手不能触摸,衣不能近,触动肌肉则周身疼痛,大便数日不解。病已数日。曾用去痛片、安乃近、青霉素、链霉素等药治疗,非但无效反而增甚,以后服用九味羌活汤、桂枝,葛根汤等治疗亦无效。舌苔青黄少津,脉洪有力。

[治则]清解脾胃实热,行气活血。

[方药]枳实15克,粉葛根30克,生杭芍15克,当归15克,炙甘草9克,红花3克。服2剂后,疼痛稍止,能近衣,可手摸肌肤。但大便干燥不解,矢气恶臭。仍用上方加生大黄9克,山楂15克。服2剂后大便通,肌痛止,皮肤转正常,诸症消失。(见《新中医》1981年第1期)

[评析]患者身强体实,脉洪有力,苔黄少津,大便燥结,疼痛拒按,属阳明腑实症。太阳与阳明互为表里,统属脾胃经脉,胃病及脾。今脾病不能为胃行津液,脉道不利,气滞血阻,不通则痛,舌青主痛,苔黄属脾胃实热。故用清解脾胃实热之剂,方症相合,故取得速效。(李祥云)

[病案]葛某,女,33岁。1978年12月10日诊,平素体弱,又因产后大出血,渐致左半身麻木不仁,且时作疼痛,行走艰难,周身浮肿,尤以四肢为甚,延今已四月余。伴颜面有蚁行感,气短乏力,纳呆难寐,多梦,经行提前,量多有块,色晦黯,舌面黯不鲜,脉沉涩。

[治则]益气养血,兼化瘀滞。

[方药]炙黄芪15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鸡血藤30克,川芎10克,川牛膝12克,赤芍10克,丹参20克,地龙10克,僵蚕10克,乌梢蛇12克,山楂10克。共服48剂,半身麻木消除,浮肿亦退。随访二年,一切正常。(见《陕西中医》1982年第2期)

[评析]本案为瘀血内阻,水湿运化受碍,筋脉失去濡养,又因血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加之血虚生风。治以益气养血,化瘀搜风,气血得养,瘀血已除,故半身麻痛治愈。(吕忠连)

[病案]项某,男,42岁。1975年2月就诊。近两年来左侧股部疼痛。近几个月左腿和关节剧痛难忍,得热则舒,遇冷加剧,患者极为苦闷。环跳穴压痛明显,苔薄白微腻,脉濡缓。诊断为坐骨神经痛。

[治则]祛风通络,活血祛瘀。

[方药]马钱子60克(油炸),乳香30克,没药30克,桃仁30克,红花30克,川乌30克,威灵仙30克,牛膝60克,桂枝30克,千年健30克,当归30克,丹参30克,甘草30克,独活30克,海风藤30克,透骨风30克,苍术30克。上药共研细末,组成马钱子散,每次服3克,每日服2~3次,以黄酒为引。共服药四十二天,疼痛消失,左腿功能恢复。随访二年未复发。(见《新中医》1977年第6期)

[ 评析 ] 坐骨神经痛是常见病 , 但治疗困难 , 往往病情迁延数年。今特用马钱子 , 有舒筋活络、透达关节的功能 , 配以祛风胜湿、活血化瘀药 , 收效甚捷。马钱子有毒 , 用量不宜过大 , 药后患者肢体有虫爬行样感或发热感是药物正常的反应 , 有反应者往往效果又较好。 ( 李祥云 )

生栀子9克,这几个字扫描不是很清楚,仅供参考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