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心理学:爱操心,凡事亲力亲为的人,都有这3个共同点

时间:2022-04-21 04:32:29 热闻 我要投稿

一、到底是在为家人操心,还是自己需要他们?

常常有朋友抱怨自己是操心命,尤其是女性,她们倒不是抱怨自己付出的多,而是家人不感恩,甚至不愿意和她们亲近,说她们脾气不好。

就像大陈说的:“我整天忙里忙外,除了工作、家务,还有孩子学习、老人起居,累死了,哪里还有好心情!家里老公孩子不心疼我也就算了,还希望我对他们笑脸说话,真是拿自己当大爷了!”

为了让操心的女人们放松,我们相约一起旅游一趟,出门7天,说好除了报平安,谁也不准主动给家里打电话,安心地玩。

可是才第二天,大陈就忍不住了,打电话回去问孩子早上吃了啥、迟到没,得到的回答是“妈妈,你真啰嗦”。

哈哈,我们都笑她:看出来了吧,你不在家,他们好好的,你觉得家人离不开你,其实是你更需要他们啊。

二、你们离不开我,我才有价值。

韩剧《请回答1988》里有位和大陈一样的女性:豹子女士,她是双门洞的富婆,也是家里地位最高的人,她每天都在“骂”丈夫和两个儿子,在她眼里,这三个大男人离了她,不仅吃不上饭,连手受个小伤,都无法自己包扎伤口。

有一天,豹子女士有急事要出门,她慌张中,叮嘱冰箱里的菜怎么做,煤饼怎么熄灭之类,然后很不放心地出去了。

结果等她回家一看,家里居然收拾得妥妥当当,丈夫和儿子们自己做吃的喝的好好的。

豹子女士顿时非常失落,好久都闷闷不乐。家人不明白她怎么了,想尽办法哄她开心,都不成功。

后来在邻居的指点下,这三个大男人明白了:他们什么都能自己做,妈妈感觉自己没有价值了!

这家的几个大男人又“生活不能自理了”,豹子女士马上恢复了往日的神采,忙得团团转,累并开心着,依然在骂家人“没有我,你们怎么活哦,什么都做不好”,脸上却满是得意和满足。

人的价值,是从被需要中体现的。

而渴望被别人需要、被别人看到价值,本质上,还是一个人从自我立场出发的一种“自身的需要”。

“被需要”和“渴望被需要”的区别,在于出发点不同。比如,大陈在家“被需要”的可能是情绪价值,也就是说,家人可能并不需要她做那些大大小小的事情,而是想让她每天情绪稳定、开开心心地和家人说说话。

但大陈的“渴望被需要”,是她自己认为家人需要她操心很多事情,家人就应该看到她的价值。

她的“渴望被需要”是从自己角度出发的,和家人的“需要”并不吻合。

豹子女士开心,觉得自己“被需要”了,是因为家人愿意配合她,愿意哄她开心,毕竟这是电视剧。

而大陈生活在现实里,如果不转变观点,就没法开心了。

三、事无巨细我操心,才有掌控感。

我们也劝过大陈很多次,我们说你不要管那么多事,要放手给其他人,她不同意:“他们干不好”、“他们做得不行,我还得返工,更费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控制欲强的人,凡事都喜欢亲力亲为,希望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大陈这样大事小事全包揽的做法,反应的正是控制欲。

她要按照自己的标准,把家里收拾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让孩子成为她希望的样子。

如果家人达不到她的标准,她会觉得内心的秩序被打乱了,她就会焦虑,只有她重新收拾一遍,核对一遍,完全了解事情的进展,她的内心才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很多时候,我们看似是在为他人付出,其实是有意无意地在人际互动中,让对方听从我们的意愿,让自己的愿望得以达成,需要得到满足。

这话听起来不公平,但我的本意不是在说付出的人都有私心,而是说,付出就是付出,不要因为自己付出了,就要求别人理解,或者希望对方按自己的标准做事,尤其是对亲近的人。

放下这些念头,人一定不会那么“操心”,因为他想做就做了,家人不配合,他不会执拗地要他们配合,或者坚守那些标准。

家庭关系不拧巴,内耗少了,需要“操心”的事情肯定少很多。

另外,放下控制欲,人也要试着接受、适应失控的感觉。

这世界本身“无常”,没有事情是我们能掌控的。不要担忧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们在想象中,把很多事情的结果放大了,所以害怕,所以不敢放手,想要掌控,结果根本做不到,只是累了自己。

四、我不够关心自己。

操心多的人,也多抱怨。但谁该为此负责呢?

心理学家克里斯多福在《亲密关系》中写道,没有人会满足我们的需求,没有人会让我们快乐,也没有人该为我们所受的伤负责。

我们都说要做最好的自己,却在琐碎生活里过得一团糟,手慌脚乱,心情不好,这当然有别人的原因,我们为家庭付出了太多时间和精力。

但如果不需要为他们付出,我们是不是就一定会过得快乐无比呢?

也不是,对吧。无论需不需要为家人付出,我们都会遇到各类烦心事和操心的事。

所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事情,而不是在于这事是为了谁而做。

把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来,关注自己的感受,提升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要把重心放在丈夫或者孩子身上。关注自己,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过于关注家人忽略自己,却容易怨天尤人。

心理学博士张怡筠曾经说过:你越时髦,孩子越自信;你身材越好,孩子越骄傲;你越有进取心,孩子越勤奋;你越坚持做自己,孩子越独立。

关心自己,提升自己,做积极、乐观的人,不需要对家人过于操心,也能够影响他们。

在家庭里,不要谈奉献,自己活成一道光,就能照亮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