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2018年五月英伦自由行之37-泰晤士河北岸

时间:2022-04-19 07:04:18 热闻 我要投稿

开启泰晤士河北岸之旅。(实际上伦敦塔之旅是头一天的行程,为了便于叙述,与第二天的北岸之旅合并一起介绍)

伦敦塔Tower of London

是一座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诺曼底式的城堡建筑。是由威廉一世为镇压当地人和保卫伦敦城,于一〇八七年开始动工兴建的,历时二十年,堪称英国中世纪的经典城堡。十三世纪时,后人在其外围增建了十三座塔楼,形成一圈环拱的卫城,使伦敦塔既是一座坚固的兵营城堡,又是富丽堂皇的宫殿。

伦敦塔在英国王宫中的意义非常重大,作为一个防卫森严的堡垒和宫殿,英国数代国王都在此居住,国王加冕前住伦敦塔便成了一种惯例。伦敦塔还是一座著名的监狱,英国历史上不少王公贵族和政界名人都曾被关押在这里。此外,古老的伦敦塔在历史上还充任过造币馆、观象台、动物园等。

詹姆士一世(1566-1625)是将其作为宫殿居住的最后一位统治者,1988年这座占地18万平方米的古城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导游图。

这组庞大的建筑群,以白塔为中心,在它四周有13个塔,最外层是又宽又深的护城壕,里面原来有水,后来成为旱壕。

伦敦塔西南角上是中塔Middle Tower,也是目前参观伦敦塔的游客主入口。

第一道门进去后,过安检。准备进第二道门。

正门口入口的左边是狮塔遗址(Lion Tower Drawbridge Pit, Remains)。这里从前是狮塔的堡楼,游荡着国王豢养的野兽。

栩栩如生的狮子雕塑。

城墙外的绿地上有一架攻城用的抛石机。

刚进入伦敦塔就看到了这个牌子,上面标明伦敦塔卫士免费带您导览的集合地点和时间。

伦敦塔由御用侍从卫士(Yeoman warder,又常被称为Beefeater,意指"食牛肉者")管理,自从15世纪末以来,他们一直忠诚地守卫着伦敦塔,卫士的人数最多时达到40人,目前为37人。据介绍,为了获得这份神圣的工作,他们必须先在英国军队服役至少22年,在那个牛肉是奢饰食物的年代,只有这些伦敦塔内的卫士才可以吃上配给的大份牛肉,所以被人们称为“吃牛肉的人”。

身着古老的都铎王朝制服的卫兵,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仿佛把人们带回到过去的时光,成了游客欣赏和摄影的对象。

走过这个水门(Traitors" Gate),左手拱门进去,就是内庭。水门的官方名字是叛徒之门,因为许多身犯叛国罪的犯人都是由这个水门进入伦敦塔。地面和墙壁均可见水迹。

在伦敦塔的西南角有一片L形的建筑,这里是伦敦塔侍卫们和工作人员居住的地方,整齐的兵营前有巨大的草坪,这个区域游人是不可以进入的,一个卫兵站立值守。

草坪后的小房,就是皇后之屋(Queen"s House),当年关押过安妮·博林和她的女儿伊丽莎白。不过,女儿的命运就好多了,尽管被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皇后(就是史称“血腥玛丽”的玛丽一世)关押进来,但又传奇般从里活着出去(唯一一个活着出去的女犯),并且最终成为一代女皇——伊丽莎白一世。

绿地的北边就是伦敦塔著名的绞刑架遗址。这是曾经绿塔(Tower Green)的所在地,能看到一块大圆盘,圆盘上有水晶枕头一个。圆盘上奉维多利亚女王之命,不为纪念,也不为怀念,只是冰冷地记载了在这里被处死的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人。亨利八世曾经在此处决过两任妻子, 其中一位,就是史称“千日安妮”的安妮·博林。据说,在2003年前这里放着是沾着安妮·博林血的一块石头, 不过因为发生太多灵异故事了,而在以水晶枕头所取代。

周边用直径约3米的不锈钢管围护,中间一个1米直径的断头台。那些觊觎王位的最高层人物在此被斩首,两个圆形玻璃盘的周边刻着在此遇难者的名字。

伦敦塔最重要、最古老的建筑是位于要塞中心的诺曼底塔楼,它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因其是用乳白色的石块建成,史称白塔。白塔系主人居住与守备部队进驻之所,最为坚固,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征服者威廉日益巩固和扩大的权力。楼高三十二点六米,共分三层,墙体厚度不一,从三至四米到四至六米,双层墙壁,窗户口很小,门窗之间用白石相隔,其顶部呈雉堞状,塔楼四角耸出四座高塔,三方一圆,在角隅设有螺旋楼梯,通达顶层。

现在白塔则保藏着各种武器,盔甲和战袍:一层是马上比武用的盔甲,二层是文艺复兴时期和中世纪的盔甲,顶层是都铎式军械库,里面有亨利八世巨大的盔甲,还有一只张牙舞爪的巨大红眼金刚龙。

亨利八世巨大的盔甲

亨利王子和查理一世的盔甲

这是伦敦塔白塔内二楼的百年古厕,据说这个只有1米宽的简易卫生间可以直通墙外楼下。

白塔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礼拜堂,圣约翰小教堂(Chapel of St. John Evangelist),教堂按典型诺曼第式结构修筑,据说它可能有伦敦塔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内部装饰了。

血腥塔(Bloody Tower)

建于1225年,原名花园塔,更名为血腥塔是因为在1674年,整修塔内阶梯的工人在砖石中发现了两具小孩的尸体,很可能解答了一个王室最阴暗的悬案:两百年前,爱德华四世(在位两个月的英王)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12岁的爱德华五世和10岁的弟弟约克公爵被送入伦敦塔内等待继承王位,却在伦敦塔内神秘失踪,而他的叔父在同年继位成为理查德三世。自此,血腥塔的名字就深深地烙印在了由血与火、阴谋与荣誉共同铸造的英国历史之中。

圣托马斯塔中,爱德华一世的卧室。

威克菲尔德塔中爱德华一世的父亲亨利三世的王座室。

珍宝馆(Jewel House)

是伦敦塔游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之一,这里有全套的御用珍宝展出。这座古堡内除了有显示古代刑法的地牢、宝剑、刽子手的斧铖,还有英国最古老的建于十一世纪的小教堂。它的圆顶地下室里,收藏有历代国王的皇冠和宝石、珠宝,其中“帝国皇冠”上有三千颗熠熠生辉的宝石,“皇杖”中央的“非洲之星”宝石重达五百三十克拉,更有被称为“黑王子”的红宝石,这些都是全球闻名的稀世珍宝。

古代刑法的地牢。

刽子手的斧铖 1994年3月,全新的珍宝馆由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宣布开放。珠宝陈列在一系列展室的明亮的玻璃柜中,参观者则在自动通道上缓缓通过。设于玻璃柜上方的巨大的屏幕显示出这些珠宝的历史全景,以及它们在加冕典礼中的作用。

珍宝馆的旁边的城墙角落是保存尚好的一段残存罗马人的要塞城墙和小动物园。

在伦敦塔内还有七只被称为“渡乌”的大乌鸦,名字分别为: Hardey、Thor、Odin、Gwyllum、Cedric、Hugin和Munin,是很受游客欢迎的吉祥动物。它们与一般的乌鸦不同,毫不避人,肆无忌惮地在塔内盘旋着。英国人对乌鸦如此善待,是源自这样的一个民间传说:说若六只乌鸦(所以是七只,其中一只备用)从伦敦塔消失之时就是不列颠灭亡之日!所以,大约从17世纪起,他们的巢在Wakefield Tower附近,并就有专人饲养,每天喂170g生肉,以及沾了血的鸟饼干。为防止渡鸦飞出伦敦塔,饲养人员在专家指导下给每只渡鸦修剪翅膀,这样它们就只能在塔内扑腾了,所以现在人们把渡鸦戏称为伦敦塔内“最后的囚徒”,它们为这座伦敦古堡更增添了一股诡异的气息。

卫兵交接仪式。

这座塔内陈列了英国军队官兵佩戴的标志和饰物,以及用品等。

里面有咖啡屋。

伦敦塔南部的步道。墙壁上有雕塑的大象。

城墙上的卫兵。

墙壁上有几只雕塑的猴子。

第一次拍到如此萌的松鼠!

All Hallows By The Tower

675年建成、超过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最古旧教堂。教堂并于1658年重建,但仍保留初建时的砖石和物品。

西班牙舰队的一艘船,木头来自卡蒂萨克。

人们可以参观地下墓穴,那里有一座博物馆,那里收藏了罗马和撒克逊文物、教堂的盘子和16世纪的古代登记册。

16世纪的古代登记册,记录英国和美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出生、婚姻和死亡。

下一站:金融城

从古代作为罗马人开展贸易的前哨站,到21世纪成为全球财富最集中的地方,面积2.6平方公里,也被称为"一平方英里(Square Mile)",由于该地聚集了大量银行、证券交易所、黄金市场等金融机构,简称为“伦敦城”,是伦敦最具历史气息且最夺人眼球的街区。

伦敦大火纪念碑(The Monument)

位于伦敦纪念碑广场,于1677年建立是为了纪念历史上最著名的伦敦大火。1666年伦敦“布丁巷”的一家面包店突然起火,由于当时灭火设施的不完善,大火迅速蔓延到整个伦敦,持续烧了四天几乎摧毁了大半个伦敦,后来为了纪念这场大火查理二世下令修建了纪念碑。纪念碑由圣保罗大教堂的设计者Sir Christopher Wren和他的好友Dr Robert Hooke历时六年共同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独立石柱。

纪念碑高61米,如果纪念碑向东边倒,那么碑顶就正好落在当年起火的面包店。纪念碑采用古罗马多立克式风格,整体形状是一根蜡烛,顶上的镀金火焰正代表着伦敦大火。纪念碑底座的三面都刻有拉丁文,北面描述了当时大火造成的影响,南面讲述了查理二世在大火后的所作所为,东面记录了纪念碑的历史,而西面的雕像雕刻的正是当时被摧毁的伦敦以及查理二世和他弟弟詹姆斯二世。

进到纪念碑内,可以沿着311级旋转楼梯到达顶端观景台,俯瞰到伦敦著名景点,比如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塔桥、泰晤士河、碎片大厦等。

大火纪念碑建立后,也发生了许多故事,比如1732年一名水手就在身上绑上绳子,从碑顶飞身而下,而此后也有6人相继从碑顶跳下自杀,所以在19世纪中为了游客的安全,纪念碑顶加固了顶端防护栏防止有人继续跳下。

空中花园Sky Garden

伦敦人民亲切的称它为对讲机(Walkie Talkie Tower ),这个建筑的楼顶建了一个空中花园(Sky Garden),一共有三层楼高(大厦顶层的35、36、37楼),2015年1月开始免费对外开放(需要预约),360度大落地窗,室内还有超过2000棵的亚热带植物,非常的爽,里面还有两个餐厅一个酒吧。

林登豁市场Leadenhall Market

最大的特色就是鹅卵石步行道和玻璃屋顶,整个市场充满了有浓重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气息。汇聚了众多零售商店和风味餐馆,是维多利亚时期伦敦市场的经典代表。甚至附近金融城的现代餐馆和连锁商店都在复制它的风格。其中最著名的是作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魔法师们的购物天堂:对角巷(Diagon Alley)。影片中通向破釜酒吧(Leaky Cauldron)的大门其实是市场里牛首道(Bull’s Head Passage)上的眼镜店。这里除了杂货店、干酪店、 肉铺和花店,还有稀奇古怪的手工艺品店,以及潮流的时装精品店。

这件名为“神殿”(Temple)的作品。根据介绍,这件作品反映了作者长期以来对解剖模型的兴趣,作者的解释是“我喜欢它,因为它像一个玩具,又和一件医学物品相似,但比医学物品更开心、更友好、更鲜艳、更明亮”。

The Willis Building

这座阶梯形状的楼取名来自她最初的主人Willis集团

劳合社Lloyd"s of london

劳合社曾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誉为“英国人的骄傲”。目前已成为世界保险行业中名气最大、信誉最隆、资金最厚、历史最久、赚钱最多的保险公司,每年承保的保费约78亿英镑(合105亿美元),占整个伦敦保险市场总保费的50%以上。

1984年2月,美国西联公司和印尼政府委托美国航天局用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发射两颗通讯卫星维斯塔6号和帕拉帕B-2号。两颗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成了太空中的两只“迷途羔羊”。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卫星某天突然掉下来,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英国劳合社要赔偿1.8亿美元的巨额赔款。这一次卫星失踪事件中,它创造了人类宇航史和保险史上两大奇迹,为了不使那笔重大财产漂游在太空甚至给人类带来灾难,劳合社组织雄厚的力量进行人类史上首次太空寻救活动,竟将两只“迷途羔羊”捕获回地球。里根总统亲自为劳合社和美国寻救人员在白宫举行大庆功和授勋仪式。

几座高层建筑挤在一起。

圣玛丽斧街30号(30 St Mary Axe)

建成于2004年, 由著名的高科技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Norman Foster)。这是一块饱经风霜的土地,曾经是世界船运交易中心--波罗的海交易所的总部,1992年,遭到爱尔兰独立组织的恐怖炸弹袭击,原建筑被大面积破坏,无法修复。此后,历经十二年的辗转周折,这块土地又现辉煌。

这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因其后现代主义的外观设计,而被伦敦人亲昵的称为“小黄瓜”(the Gherkin)。它独特的外形是为了尽量缩小外墙表面积,以减少冬天热量损失和夏天热量增加。最大限度的使用玻璃幕墙能让阳光尽可能进入室内,实现自然照明,建筑物内良好的通风设计减少了空调的使用。

大楼的底部两层为商场,大楼顶层40层有360°全景的视角,酒吧和俱乐部,可以利用购物或者进餐娱乐的机会入内参观。第39层为餐厅,第38层为私人宴会厅,其它楼层为办公场所,另外楼前广场和花园中有一些酒吧餐馆可供休憩。

St Helen"s Bishopsgate Church

圣海伦斯教堂周围环绕着小黄瓜和更现代的伦敦,更加突显它的传统。

42塔(Tower42)是一座高183米的摩天大楼。由Richard Seifert设计,于1980年建成投入使用,原本为国家威斯敏斯特银行(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 NatWest)国际部设计建造,因此俯视外形酷似NatWest银行的三瓣商标。NatWest在1993年炸弹袭击后将大厦卖出,大厦的新业主Greycoat公司,因其有42个楼层将其更名为42塔(Tower 42)。

针线街Threadneedle Street

从银行路口到主教府,这条著名的城市道路有很多景点可供观赏,包括英格兰银行、皇家交易所和商人泰勒礼堂的入口。许多原始的历史建筑已经被现代的办公楼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一个特殊的步行场所,很值得一看。

老皇家证券交易所左侧是针线街,针线街另一侧是英格兰银行。

前面广场上的London Troop War Memorial。

伦敦证券交易所也曾位于针线街,直到2004年迁往主祷文广场。

英格兰银行博物馆Bank of England Museum

与英格兰银行相邻,外形颇似大英博物馆。整个博物馆仿佛是自1694年起开业的英格兰银行自传展,游客可以看到银行收藏的各种金币,书籍,文件,纸币等。18世纪的银行交易大厅也被一比一还原安置在博物馆里,里面收藏着不同版本的英镑钞票(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刚登上王位时候的样子)。

除此以外最让人兴奋的就是博物馆“掂金砖”的游戏。他们特地准备了标准金砖放在透明的展柜里,游客可以伸手进去掂一下金砖。13公斤重,有点沉,从来没有亲手接触过金锭,感觉真奇妙!

Mansion House of City of London

镶镀24K纯金的洛可可式的市长官邸“大厦之屋”,必须提前预订,每周二下午旅行一小时。

市政厅(莱斯特)Guildhall

市政厅艺廊

Guildhall Art Gallery

伦敦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

馆内介绍了从远古时期至今整个伦敦城市的变迁,通过图片、实物、影像等多种方式让参观者了解伦敦的历史,很有意思。

史密斯菲尔市场(Smithfield)看看金男孩雕像(The Golden Boy of Pye Corner),这里正是当年这场大火被扑灭的地方。小男孩全身镀金,据说当时有人认为大火的起点“布丁巷”和终点“派角落”都和食物有关,觉得是七宗罪中的贪食罪(Gluttony)导致了这场大火,所以做了一个胖男孩的雕像,以此警惕贪食罪。

中央刑事法院

是位于英国伦敦的法院,通常以所在街道称为老贝利,负责处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重大刑事案件。此地曾是中世纪新门监狱的所在地。历史上所有著名的审判都在那里进行过的法庭。这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个游客经常去的法院房间之一。每层楼都有几个审判室,在审判室上方有游客画廊。噪音控制非常严格,游客不能随意进出,必须在坐下前做30分钟的承诺。当小区域满了的时候,他们就会关闭这些区域,不让新的公众访客进入。带手机和拍照都是犯罪!

这座法院建筑自然带有十分显著地爱德华时期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特点:线条流丽,高大宏伟,细节繁冗华丽,空间感十足。老贝利大楼经100多年风雨的洗刷和几次修缮,如今看起来却更古朴、庄重、威严,让我们很容易忆起当年日不落帝国的大气恢宏。

一百多年前,一位年轻人在老贝利的法庭当书记员。在这里,他接触了大量刑事案件,从中了解到英国底层人民的各种辛苦和遭遇。这段工作经历给了他巨大的启发,他以他接触过的案件、歹徒、和受害者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创作出大量文学作品,成为文豪之一,受后世尊重。这位年轻的书记员就是英国大文豪查理·狄更斯,而狄更斯的几部重要作品,包括《雾都孤儿》、《远大前程》、《双城记》等,都和老贝利有着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大楼圆顶,正义女神雕像(Lady Justice)威严而立。3.5米高,22吨重,她全身漆金,左手持天平、右手持剑,表情沉静而刚毅,俯看伦敦城。雕像后背,刻有一句拉丁文法律格言:“Fiat justitia ruat caelum”(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老贝利是一栋宏伟的建筑,但它的正门却很小。正门的上方,有三座天使塑像:正中间的是“记录天使”(Angel of Recording),左侧的是“捍卫天使”(Angel of Fortitude),右侧的是“真理天使”(Angel of Truth)。

派特斯诺特广场Paternoster Square

广场中央是火球纪念碑the flaming orb monument,背后是圣保罗大教堂。

新交易巷一号One New Change

是一个好的购物中心,上面有办公室,还有一个鸡尾酒酒吧和楼顶的广阔的观景区,而且是免费的。

圣保罗大教堂圆顶最佳拍摄地。

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

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世界第五大教堂,英国第一大教堂,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位列世界五大教堂之列。圣保罗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经多次毁坏、重建,由英国著名设计大师和建筑家克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17世纪末完成这伦敦最伟大的教堂设计,整整花了35年的心血。圣保罗教堂另一个建筑特色,是少数设计、建筑分别仅由一人完成,而非历经多位设计、建筑师的教堂之一。

旁边有圣保罗的镀金塑像。

伦敦二战市民纪念碑。

1940年9月7日,625架轰炸机和648架战斗机像一群乌鸦一样布满了伦敦的上空。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纳粹飞机就将数百吨的炸弹和燃烧弹倾泻在伦敦的街道上。接连不断的爆炸声响彻伦敦市区。滚滚浓烟笼罩了伦敦的上空。这一天伦敦共有一千多个地方起火。人员伤亡高达2000多人。而12月19日是不列颠空战中最为惨烈的一天。在纳粹德国的空袭中,伦敦的中心地区变成了一片火海。在周围的一片废墟中,圣保罗大教堂却有如神助,奇迹般地躲过了德国飞机无数次的狂轰滥炸而幸免于难,大教堂顶部金色的十字架在火光和浓烟中依然闪耀着光芒。带给英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希望。

在八个月长的不列颠空战期间。最勇敢的人无疑就是那些消防队员们,空袭警报和爆炸声就是命令。火光和浓烟中的建筑就是目标,他们全然不顾依然在空中盘旋轰炸的德国飞机,哪里有险情就奔向哪里。他们为不列颠空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今天在圣保罗大教堂门前的伦敦二战市民纪念碑就是以三个消防队员的形象作为原型而建成的。

教堂是文艺复兴风格,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形,纵轴156.9米,横轴69.3米。十字交叉的上方矗有两层圆形柱廊构成的高鼓座,其上是巨大的穹顶,直径34米,宽约74米,离地面111米。东侧有由六根罗马立柱顶起的个半圆形的门廊。

正门中间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由八根罗马柱撑出三角形的顶部。三角形内部有石浮雕,顶部中间和两边各有一尊雕像。下半部分则有十二根罗马柱,柱顶俱是花型雕饰,显得非常庄重。正面建筑两端建有一对对称的钟楼,西北角的钟楼为教堂用钟,西南角的钟楼里吊有一口17吨重的大铜钟。

教堂正门上部的人字墙上,雕刻着圣保罗到大马士革传教的图画,两队正厮杀得难解难分的战士,忽然灿烂的阳光从乌云里射出,战士们惊恐万分。门楣上方是圣保罗的塑像,他一手持宝剑,一手拿着给众教徒留下的告别信:“我一生经历了艰辛和困苦,我坚守了我的信仰。如今人生的旅程已尽,我预备为主的事业而献身……”,整个建筑显得很对称且雄伟。

大教堂前广场上有一尊1712年建立的女王安妮的雕像。女王头戴王冠,手握权杖,面朝右前方,虽着裙装,但也显得威严无比。据说立这尊雕像,是因为圣保罗大教堂是在安妮女王统治的太平盛世落成的。

正门的门廊墙壁上有一组圣保罗到大马士革传教的石刻画。

一层平面布置图

大厅主入口前端放置着一座大理石圣水盆和一尊精美的大理石烛台。

大理石圣水盆前方的亨利·莫尔的《圣母子》。

另一侧是保罗画像。

教堂内有方形石柱支撑的拱形大厅,各处施以金碧辉煌的重色彩绘,窗户嵌有彩色玻璃,四壁挂着耶稣、圣母和使徒巨幅壁画。

连接西面的主入口和中心穹顶的通道叫做中殿,是举办大型活动或仪式时公众聚集的主要场所,当然也是神职人员和唱诗班前往神坛的主要通道。

中殿的北侧有一座威灵顿纪念碑。一座亭子,在白色大理石基座上有一座黑色大理石棺墓,棺墓上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八国元帅军衔者阿瑟·韦尔斯利的塑像。亭子上面是威灵顿公爵骑马挎枪的青铜像。

起初纪念亭并没有如约放在这里,而是被安置到一间小礼拜堂中,迫使斯蒂文斯无法按他最初的设计完成纪念亭顶端的骑马像。直到这座堪称大师之作的纪念亭最终被摆到这里后,才由被称为“英国罗丹”的雕塑家John Tweed(1869-1933)加上了骑马像。

穿过中殿,便来到瑰丽堂皇的穹顶下方。这里是拉丁十字形的交点。

中殿和穹顶交汇处悬挂着4幅谢尔盖·切尔皮的新作,分别描绘了基督造成肉身、服事、被钉十字架和复活的情景。

穹顶无与伦比的立体感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巨型纯灰色画辅以精致的装饰,通过如此明暗对比塑造出极强的立体感,让置于穹顶之下的人不禁发出声声赞叹。雷恩设计的拱顶仿照罗马万神殿将顶点制作成圆洞,让光线从方亭下的八扇窗户中透入。

拱壁上的纯灰色天顶画由英国巴洛克画家James Thornhill于1715-1719年创作,同样用八个拱门分别描绘了圣保罗的八个生活场景。

壁画中拱门之间的立柱向下延展,对应柱廊上的八个壁龛。每个壁龛里都有一尊圣人的雕像。

壁龛再向下延展,对应的就是支撑拱顶的八根立柱了,而每根立柱上方的三角区都有一幅马赛克的圣人画像。这八位圣人(从左侧上方,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圣经旧约》中的先知以赛亚(Isaiah)、先知耶利米(Jeremiah)、先知以西结(Ezekiel)、先知但以理(Daniel)。福音书作者圣马太(Saint Matthew)、圣马可(Saint Mark)、圣路加(Saint Luke)和圣约翰(Saint John)。

穹顶的下方,也就是教堂的中心轴位置,前方就是大教堂最华丽庄严之处——高坛。这里是大教堂最早建造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它是唱诗班、伦敦主教、坎特布雷大主教和教士们在举行礼拜仪式时就座的区域。

大厅内部有点点烛光的地方就是唱诗班所在地。这里的木制品和管风琴均为格林灵·吉本斯的杰作。唱诗班席位的上方,满墙壁满屋顶都是精美的马赛克图案。

巨大的、雕刻精细的管风琴。

唱诗班席位的镂刻木工、庄重传神的壁画、饰金的雕像、漂亮的烛台以及周围精致的楼梯……教堂内每一处细节都无可挑剔,精致得令人折服。

大教堂最华丽庄严之处——高坛。

拱顶上装饰着高举双手的基督像。

高坛上是一个高大的青铜镶金华盖。它外缘由4根镶嵌金叶螺旋形铜柱支撑。

高坛两侧过道是吉恩·蒂卓制作的镀金铁门。

高坛后面的半圆形后殿曾经是中世纪圣母堂所在地,现在是美国纪念礼拜堂。这个小礼拜堂由大理石祭坛和精雕的橡木华盖与立柱构成,这正是来源于雷恩爵士当年的设计理念,然而这个区域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修葺的。在大理石祭坛的下边连接地面的边缘,黑底金字,用很大的字号分散地镌刻着一行英文,因为字母稀疏,所以很容易被人们忽略,连起来读,才发现写的是:“To the American dea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from the people of Britain”,翻译成中文是:“英国人民为二战中阵亡的美国人而立”。

在二战之初的1940年,美国在国家层面上尚处于中立地位,而此时的欧洲大陆已经几近全部沦陷,英国已经成为真正的孤岛,伦敦每日都承受着纳粹德国轰炸机的摧残,英国皇家空军(RAF)已经精疲力竭。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一批美国青年挺身而出,在欧洲大陆正一步步沦陷为纳粹占领区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应招来到战争的前线,以独立的身份志愿加入英国空军,经过训练后参与对德作战,保卫伦敦上空。这只战斗机部队就是英国皇家空军历史上的鹰中队(the EagleSquadrons),其中的很多人在异国他乡献出了生命。

而到了1941年,随着美国先后对法西斯日本和法西斯德国宣战,美国陆军航空队(USAAF)的大批军人到达英国参战,或经英国赶赴北非和欧洲战场参战。后来经统计,共有28000名美国人在奔赴英国或在英国驻扎期间牺牲。

在战争的阴云散去之后,美国陆军航空队开始为他们失去的战友,在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树立起一些小型的纪念物。1945年,当他们找到英国皇家空军统帅特伦查德勋爵并寻求他的帮助为中心纪念物选址的时候,得到了勋爵迅速而坚定的答复。勋爵说:“这不是为你们,而是为我们,而树立一个纪念。”

当时掌管圣保罗教堂事务的沃尔特·马修主教得知这个消息后,建议将树立纪念物的位置设立在圣保罗教堂的后殿。他说:“我祈祷我们的后辈们能够感知这伟大的牺牲,正是这牺牲让未来的他们能够生活在自由之中。并且,希望这些对于在战争中陨落生命的纪念,不仅能够告诉后辈们何谓在战争中恪尽职守英勇献身,更能够告诉他们,务必去追寻那建立在正义之上的和平,如此才不会使战争的烈焰再次将人类伴随其至高的灵魂推向覆灭的边缘。“。英国的议员们作出决定,并坚定的表示,这个礼拜堂,表达的是英国人民对美国战友的敬意。建造礼拜堂的资金全部来源于英国的男女老少。这座小礼拜堂是由伊丽莎白女王和尼克松于1958年12月26日揭幕的。

礼拜堂的三扇玻璃制作于1960年,其主题为“服务与奉献”,玻璃边缘的标志代表美国各州和美国军队。 还有木雕火箭象征美国在太空探险方面取得的成就。

祭坛对面的台几上放着一个玻璃匣子,里面是红丝绒封皮的记录册,整整500页的彩色泥金写本,记载着全部28000名美国人的名字,每一个具体的人名,除了在记录册上记载着,现在也都可以在Rollof Honour的纪念网站上查询。

高坛供桌上三个金烛台。从高坛看中殿,金碧辉煌。

穹顶位置的南北两侧分别是南北耳堂。

位于南耳堂的纳尔逊纪念碑用于纪念英国最伟大的海军英雄–纳尔逊将军辉煌的一生,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尔海战中殉职。 纪念碑上雕刻有一个骠悍的狮子,狮子的形象是用来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勇士。

在南耳堂中还陈列有风景画家特纳和航海家罗伯特·司各特纪念碑,司各特于1912年从南极探险返回途中去世。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英国画家William Holman Hunt创作于1853-54年的油画《世界之光》(the Light of the World)和特拉法加海战中功臣纳尔逊的纪念碑。

这是拉斐尔前派创始人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1827-1910)的名作《世界之光》的复制品。画中描绘的是耶稣基督提着一盏灯站在一扇杂草丛生、久未开启的房门前,举手敲门。灵感来自《圣经旧约》启示录第三章中的一段话:“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仔细看会发现画中的门并没有门把手,也就是说它只能从里面打开,而这扇门所寓意的显然是人们的心灵之门。

中殿的两侧是北过道和南过道。北过道包括供游人前往的万灵礼拜堂、圣邓斯坦礼拜堂和惠灵顿纪念碑。南过道主要包括了圣徒麦克尔和圣乔治礼拜堂。

陆军中将Thomas Picton爵士(1758/8~1815/6/18)是一名来自威尔士的不列颠陆军军官,他为不列颠参加了很多战役。他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在威灵顿公爵麾下参加的伊比利亚半岛战争和滑铁卢战役。在滑铁卢之战中他指挥的师在抵挡法军对联军中心左部的攻击时,他受了致命伤,因此成为战死在滑铁卢的最高级军官。他的尸体被带回了伦敦,葬在汉诺威广场圣乔治教堂的家族墓地。议会的命令在圣保罗大教堂竖立一个向公众开放的纪念像(他是在此被纪念的仅仅两位威尔士人之一)。

中将拉尔夫·阿伯克龙比爵士

卡斯伯特,科林伍德勋爵

阿瑟·韦尔斯利少将

在唱诗班席位的南北过道里,各有一组多媒体视觉艺术,它们是美国视觉艺术家Bill Viola(1951-)创作的《玛利亚》和《殉道者》。

圣保罗大教堂地宫主要用于安放民族英雄和名人的灵柩,总计有超过200个墓葬和纪念碑,是欧洲最大的地下室。在这里安放有惠灵顿公爵之墓和纳尔逊海军上将之墓,当然也包括这个大教堂的重修者,雷恩爵士之墓。除此之外,在这里还安葬了很多名人,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南丁格尔,画家透纳等等。另外值得我们慢慢探索的是地宫里的许多纪念牌匾和半身像,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的都是人物传记或者过往历史。

纳尔逊将军灵柩(Nelson"s Tomb):被安放浩气荡漾的大穹顶之下、地宫的正中央位置。

1805年历史上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战。出征前纳尔逊将军曾怪异地为自己备好灵柩,抱定决死一战的准备,纳尔逊率领27艘战舰主动出击,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共有41艘船,10月21日,双方相遇,兵力较少的纳尔逊选择正面硬刚,海上瞬间变成了修罗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战!

被流弹击中的纳尔逊仍然坚持在甲板上指挥,因为他知道,英国的国运也在此一战。他命令旗手向全军发出旗语“纳尔逊相信各位都会尽职!”,而为了简洁,他命令旗手改发“英格兰”和“期望”两个词。

最终,法军的火枪击中了纳尔逊,在弥留之际纳尔逊留下遗嘱给家人,告诉全军死战,在他合眼之时,战斗已经有了分晓,法国人有足足21艘战舰被俘虏,法国舰队司令维尔纳夫被俘,拿破仑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成为泡影。

为了使遗体在海运回国途中不至腐败,将军的遗体被放入一个超大酒桶中保存,酒桶中充满了白兰地、葡萄酒和樟脑液。遗体运抵并经过处理后随即放入了他自己准备的棺材中,之后又套入另一副做工考究的黑色渡金边灵柩中。灵柩中存放有纳尔逊将军在特拉法加尔海战前向全国发布的祷告文。他棺木的一部分材料来自于他的战利品——拿破仑旗舰“东方号”上的木料。

惠灵顿公爵石棺(Wellington"s Tomb):这位受人景仰的民族英雄的遗体安置在简朴的康沃尔大理石石棺中。

虽然他是一位受人景仰的民族英雄,但是他却从不沉湎于战争胜利之中。1815年,也就是他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胜拿破仑的那一年,他曾在一份电文中写道:“除了战败,没有什么能比取得战争的胜利那样令人忧郁”。

惠灵顿公爵也被称为“铁腕公爵”,他还有很多可爱的绰号,比如“惠灵顿铁靴”,此外,还有一个品牌的雪茄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公爵语言丰富,幽默风趣,他的名言“滑铁卢之战就象是在伊顿公学的球场上进行了一场操练”,这句话成了当今家喻户晓的英语名句。覆盖在灵柩上的旗帜是当年举行葬礼仪式时使用过的旗帜。

雷恩爵士之墓(Sir Christopher Wren"s Tomb):大教堂的设计师本人就埋葬在地宫东南走廊处。在地宫的这一区域还安放有其他艺术家、科学家和音乐家的墓,其中包括:画家耶和华·内纳尔多爵士和约翰·米莱斯;发明了青霉素的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作曲家亚瑟·苏利文爵士;雕塑家亨利·莫尔。

查理·乔治·戈登(CharlesGeorge Gordon)(1833年1月28日—1885年1月26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帝国工兵上将。

面对那场远在殖民地的暴乱,在英帝国上下畏缩不前,无人肯担当军人职责,去平息穆斯林马赫德回民大起义时,他临危受命,已然慷慨出征,只身骑着骆驼,在向导带领下穿越沙漠,前往动乱地区,为女王扑汤蹈火,最终在苏丹义军包围下,慷慨献身,他被义军枭首示众,尸骨都不知被抛落到了何方。

焚烧圆明园时。当年戈登也只是一个小小的上尉,只是由约翰·米启尔将军指挥的放火焚烧圆明园的行动队成员之一。前清政府对其评价极高,因为他是镇压长毛邪教的功臣,不仅是英帝国的爵士而且是清帝国的步兵提督至少是当代省军区一级的将军,曾经被皇帝赏穿黄马褂。后来的戈登作为英国洋枪队的统领协助曾国藩、李鸿章打败太平天国攻入南京就效仿威妥玛封存了太平天国的许多典籍运回了英国,这批文物现在就在大英帝国图书馆的中国馆存放,比中国所藏的太平天国史料还要丰富。

但是在大英帝国却作为民族英雄进行了国葬。大英帝国为他修的灵柩在伦敦的标志性建筑圣保罗大教堂的先贤祠中,享受着和纳尔逊海军上将以及惠灵顿公爵一样的国家祭祀规格。

除此以外,还可以找到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大画家特纳、帮助阿拉伯人抵抗土耳其侵略的劳伦斯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仍然统治着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麦加的哈希姆家族发动了争取阿拉伯人独立的战争,英国军方派了有"阿拉伯通"之称的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参加。在对大马士革发动的总攻势中,劳伦斯与阿里率领的阿拉伯军队骁勇善战,长驱直入,比英军提前一天攻入。但战后,英阿双方在管辖大马士革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英国背信弃义地拒绝了阿拉伯人的独立请求,而劳伦斯困于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之中,仕途失意,不得已退役。他回到英国后,忧郁不得志,不久后劳伦斯骑着摩托车出行,在路上躲避两个儿童而摔倒,不幸身亡 。

这块石碑上刻有许多伦敦大火前曾葬在这里的名人名字,他们曾经的华丽棺墓如今只能浓缩为碑上的一行小字了。其中包括第一代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他是爱德华三世的儿子、亨利四世的父亲。伊丽莎白一世的首席秘书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还有佛兰德巴洛克画家,后来成为英国宫廷画师的凡·戴克。

毁于伦敦大火。

伦敦市长威廉·考凯恩的墓。

英格兰首相尼古拉斯·培根的墓。

这是大火留下的残余部分。

约翰·邓恩(John Donne)出生于天主教家庭。开始他曾经断然拒绝担任神职。1615年,邓恩终于成为一名卓越不凡的英国国教牧师。他的玄学风格,大胆显露的博学多才,以及机智和幽默,都在他的布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1621年,他成为圣保罗大教堂的主持牧师(Dean),有多篇优秀的布道文得以流传下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读者对他的作品重新进发出巨大兴趣,仿佛发现了一块埋藏在地下的宝玉,并且立即对现代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邓恩的塑像,这个塑像是在他生前制作的,用布单缠绕着。生命的最后时刻降临时,多恩在床边设想了一幅图画,他被裹在尸布当中,双目紧闭,似乎死神已经来到了他的身边。

地宫的最东面是OBE礼拜堂,是大不列颠帝国勋位成员来此礼拜、结婚以及为他们子女洗礼的场所。礼拜堂设立于1960年,仅供勋位成员专用。勋位是1917年乔治五世为了褒奖妇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做出的贡献而创立的。礼拜堂的玻璃屏上刻有勋位创始人和英联邦的图案,礼拜堂上方悬挂的旗帜代表皇室成员。

过道上的雕像。

圆顶结构图

耳语回廊 (The Whispering Gallery)

从大教堂首层向上走259级台阶便是位于穹顶之内的“耳语回廊”。据说在一侧对着墙壁说话,在32米远的另一侧都可以听到,因此得名。

从耳语回廊俯拍大厅。正中是高坛。

中间通道是北耳堂。

右侧通道是南耳堂,左侧通道是中殿。

石回廊(The Stone Gallery)

“石回廊”是位于“耳语回廊”之上的两个穹顶之外的回廊之一。“石回廊”离首层53.4米,走上378级台阶可达,是位于穹顶之外的室外回廊。在穹顶和回廊修建的过程中,雷恩要被吊篮拉上穹顶以便检查施工进度,每周至少要上去一次。在穹顶于1708年全部完成时,雷恩已76岁高龄。他亲自看着他儿子将最后一块石头铺设在了穹顶上方。

对讲机。

四方形柱廊内的地面上有个圆洞,圆洞上是盖着玻璃的正对着教堂十字翼的中心点。

我们就是顺着这座螺旋楼梯爬到顶。这曾经是《哈利波特》的取景地之一。

金回廊 (The Golden Gallery)

“金回廊”是三个回廊中半径最小的一个,位于穹顶之外最高处,离地面85.4米,走上570个台阶可以到达。“金回廊”是欣赏伦敦绚丽全景的最佳处。

千禧步行桥象一条彩练,一端连接着圣保罗大教堂,一端连接着泰德现代博物馆。

附近的派特斯诺特广场以及周边整齐的建筑。

教堂正门的两个对称的钟楼以及远处的建筑。

泰晤士河及黑衣修士桥,远处的伦敦眼。

正东近处是个购物中心,远处那些林立的大厦是伦敦金融城里银行和保险公司最集中的地方。靠近中间的那个直角三角形大楼Leadenhall 大厦,被戏称为“奶酪刨摩天楼”,最右边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对讲机“Walkie Talkie”。

东南方向可以看到泰晤士河、南华克桥、伦敦桥、伦敦塔桥,以及碎片大厦。

穹顶最顶端的圆球和十字架最初于1708年由安德鲁·尼布里特设立。1821年,经过重新设计后,新的圆球和十字架安装完成。圆球和十字架高36.8米,重7吨。出于安全考虑,游客不能入内参观。

这里,让你敬畏,又让你敞开心扉。正如梁思成所说:“它并非一座人世间建筑,它是人与上帝对话的地方,它像一个传教士,也会让人联想起《圣经》里救世的方舟。”

泰晤士河北岸参观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