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介休琉璃艺术

时间:2022-10-27 12:04:35 热闻 我要投稿

介休琉璃艺术

《文物季刊》1992年04期

师延龄(介休市博物馆)

历史上的介休,为太原、河东、西河三郡的交叉地带,是沟通三晋南北及陕西北部的交通枢纽。商业兴隆,经济发达,是山西有名的富庶之乡。介休东南的丘陵地区,不仅有丰富的森林煤炭资源,而且伴生有烧制陶瓷的必备原料——坩泥。从而使琉璃的制作生产成为可能。

介休的琉璃制作历史可谓源 远流长。1979年在洪山镇唐宋古窑址的南面丘陵上,出土了《大唐贞元十一年(795)法兴寺界限碑》(图一),碑为双面刻,背面又刻有《天会十四年(970)洪山寺重修佛殿记》(图二),“天会”为五代北汉刘继元的年号。两碑相距175年,但引人注目的是两碑的碑文中都有“琉璃”二字。《法兴寺界限碑》中有“西至琉璃寺,北至石佛脚”之句《洪山寺重修佛殿记》中有“椽铺玳瑁,瓦凳琉璃”的记载。表明在重修的洪山寺佛殿木椽的前面已用上了质如“玳瑁”的琉璃兽面,并在屋顶上装饰了琉璃。以此印证《法兴寺界限碑》中的“琉璃寺”也应该是一处用琉璃装饰寺内屋顶的建筑。山西省博物馆现藏有北魏时期的绿釉菩萨,据说为抗战前修筑同蒲铁路时于介休地段出土的。(见一九六二年《文物》4、5期合刊中高寿田《山西琉璃》一文)。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介休极可能在隋唐,甚至北魏时期已经开始琉璃烧造的历史。

随着建筑艺术要求的增强,琉璃工艺技术和发展水平也在不断得到提高,到了明朝,介休地区的琉璃烧造已达到极盛,遗留下来许多优秀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有空王殿、城隍庙和广济寺。

一、空王殿。位于南距城区10公里的龙凤乡张壁村北。面阑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琉璃剪边,脊兽、大吻俱相当完整。所有琉璃构件均施黄、绿及孔雀蓝釉,以孔雀蓝釉为主,至今仍鲜艳夺目。正殿脊刹为一楼阁式塔;塔身双层;每层龛内均塑有佛像,塔刹由仰莲、覆钵、华盖及葫芦形宝珠刹杆组成,总高2.8米,左右各立一牌,上题有施银善人和琉璃匠人铭记,牌外 设吞口,上置基座和狮驮宝瓶。鸱吻高近2米,造型凶猛生动(图版伍,5)。脊筒上是腾跃的行龙和飞翔的凤鸟,间以雷公和牡丹枝蔓,顶部为威风凛凛、神态各异的骑马武士,整个作品色彩绚丽,造型生动,气势磅礴,在烧造技术和造型艺术上均达到很高的水平,是明代琉璃遗存中的代表作。大殿廊下东西各立一通琉璃碑,两碑高度相同,通高225厘米,宽68厘米,螭首高54厘米,碑座46厘米。螭首施黄釉,碑身施孔雀蓝,座为瓜皮绿釉。碑文字用黑釉书写。其中有“万历四十一年六月十六日吉造,琉璃匠人乔京、乔天科、乔天恩、乔汝贞题记”。与屋脊琉璃题记相同(图版伍,6)。

二、城隍庙。位于介休城内东大街,占地2637平方米,是一处四进院落的宏伟建筑。

大殿面阔七间,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东西各建有三间悬山顶式的朵殿。在大殿、朵殿及原后院的东西配殿顶部(已毁于“文革”时),保存了较完整的明嘉靖时的琉璃作品,原后院东配殿立牌内有“嘉靖二十七年义常里乔登造"的题记。已故的原山西省博物馆副馆长高寿田先生认为城隍庙大殿及东西朵殿的鹏吻、脊刹、狮瓶、脊筒以及悬鱼、博风板上的琉璃饰件均为明嘉靖时遗物。其突出的作品为大殿的龙吻和狮瓶。龙吻高2米,施黄绿釉,大吻顶部又衍生出一小龙,弓曲昂首,造型生动,形态逼真。狮瓶亦高2米,为脊剥的附属物。两狮相背,作腾空跃起状,各由一力士牵引,可谓匠心独具。

三、广济寺。位于义棠乡师屯北村。从唐代始,即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现存有天王殿、配殿、大殿,均为明代所建。除大殿屋顶为绿琉璃剪边外,其余建筑均为黑琉璃剪边。鸱吻、脊刹、垂兽等枸件均朴素大方,拙稚可爱。尤为可贵的是在正殿、北配殿、天王殿脊刹的立牌中均有琉璃匠人的题记(图版伍,7)。

四、介休地区的琉璃匠人

广济寺所在的师屯北村,历史上属于义常里(即现今义棠镇)。义常里盛产煤炭和坩泥,不仅是明清直至近代烧造黑瓷(粗瓷)的地区,而且也是琉璃匠人层出不穷的地方。他们父子相传、师徒旧授,创造了不少佳作,在陶瓷烧造史和艺术史上留下了灶烂篇章。广济寺天王殿正脊明正统十三年(1448)题记中云“党琉璃匠乔伯能、侄男乔璨;本村琉璃匠候景中、侄候士谦、候□本村琉璃匠王士虎、王士□”。在与介休接壤的灵石县静升乡苏溪村资寿寺大雄宝殿正脊立牌和垂脊有明成化、嘉靖时题记“时成化十三年五月吉日,修造兽,义常里琉璃匠乔耐、男乔智”。大雄宝殿前檐东垂脊题记中有“嘉靖三年五月初一日……匠人乔志旻、乔志囗”。介休县城内城隍庙后院东配殿立牌明嘉靖二十七年题记中的“义常里乔登”介休县张壁村空王殿正脊立牌题记和廊下琉璃碑题记中的“琉璃匠人乔京、乔天科、乔天恩、乔汝贞”。

除实物资料以外,见于其它资料的还有∶高寿田的《山西琉璃》一文中提及的"文水县马村洪福寺(此寺已毁于"文革");中殿有成化元年介休琉璃匠题记彩釉琉璃立牌,菩萨狮瓶一套”。陈万里《谈山西琉璃》中提及的“侯氏承造沈阳宫殿陵寝,烧造地点在海城县缸窑岭,说是明万历三十五年间从山西介休县贾村移来”。

从以上资料可见,介休地区的乔氏一脉历正统、天顺、成化、嘉靖、万历等朝,人丁兴旺,传之不衰,可谓是琉璃世家,其活动范围以义常里为中心,在介休一带享有盛誉。此外,又常里的匠人还有正统时师屯北村的侯景中、侯士谦,王士虎、王士□两脉。贾村侯家,可能是又一大家。陈万里先生提及的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迁徙至沈阳,承造沈阳宫殿、陵寝的,即是介休贾村侯姓。侯氏作品在介休一带遗存较少。介休贾村东南五里的史村有净土寺,建于隆庆四年,现存的三间大殿均用黄绿琉璃剪边,院内曾有一高4米的黄绿琉璃塔(已毁),从残片分析,亦为明隆庆四年物,这些作品很可能出口贾村侯氏之手。

清代介休地区的琉璃建筑遗存,无论从规模和数量上均远远超过明代,且多宏观巨制。规模最大,颜色造型也最复杂的,首推介休城内后土庙道教建筑群。

后土庙古建群前后五进院落,包括影壁、山门、护法殿、东西廊房、三清楼、钟鼓楼和后殿。屋顶多用重檐,气势宏大,尤其是三清楼至后大殿均用黄、绿、蓝琉璃覆顶,更显得金壁辉煌(图版伍,1)。主体建筑三清楼,三重檐转顶结构,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为一包括三清观大殿、后土庙戏楼和八字影壁的综合性建筑。现存琉璃构件多 为 清嘉庆、道光 年间作品。鸱吻、楼阁、狮瓶、脊筒为黄、绿、蓝釉烧造,高大雄伟,色泽纯正,脊筒上的牡丹开合俯仰,各尽其致。悬鱼、博风板上也饰以琉璃;戏楼前八字影壁的博凤板上以黄、绿、紫色釉烧造的松鼠拖葡萄装饰,从题材造型及色釉上均较前代有所突破。

后土庙大殿三间,重檐歇山顶,东西各带有悬山顶的三间廊房,正黄琉璃屋顶,堂皇富丽。悬鱼上的葡萄,博风板上立体的荷花、牡丹尤显庄重典雅(图版伍,4)

后土庙前的二影壁琉璃顶、脊筒吻兽的烧制极精,特别是内外四个琉璃照壁心的设计和制作,反映出匠师们在艺术和技术上的造诣俱臻绝妙。三清观前的影壁也是古建群主轴线前的照壁,临街一面照壁心为方形,二条黄龙上下翻腾于海水波涛之中,中间一夜叉持珠立于海面,画面简洁,气势磅礴,两者造型生动,相互照应,动感极强。照壁心以黄、绿色为主调,间以孔雀蓝釉。右上角有“道光十五年乙未五月造”的题记。内照壁心为圆形绿色釉为主调的“麒麟闹八宝”图案(图版伍,2),麒麟居中,占去了三分之二画面,其它的月亮、双圈、海螺、羚羊角、鹿茸、灵芝、双菱、元宝、带翅的钱串、松、鸟环布于麒麟周围,错落有致。内照壁心右上角也有“道光十五年题记”。后土庙古建群东的影壁也别具特色,黄琉璃顶小巧玲珑,照壁心为正方形,中嵌双竹节串珠,外镶三色云头花边的圆心。其造型、题材更为生动、精致。临街一面为“蓬莱仙岛”,图中孔雀绿的仙山占去一半画面,山上点缀着施黄釉的殿堂楼观,山腰一条曲折悬空的鸟道,上面有几个行进中的仙人。道下为滚滚的波涛,海螺和鱼隐现其中,俨然一副意境深远,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内壁心也为正方形,中镶嵌双竹节和串珠,外镶三色云头花边的圆心。圆心高出壁面12厘米,立体感极强。图案的右上方为二龙戏珠;左下方为海涛鳞介;龙施中黄宝蓝、孔雀绿及黑釉,波涛和鱼分别施黄、瓜皮绿、黑及葡萄紫釉;中间及中右的空间以黄色的荷花、浅绿的荷叶填补空间(图版伍,3)。整个作品造型生动,构图新颖,色釉亦纯正明快。左下角有“张仁德造”的题记。

纵观后土庙古建群的琉璃作品,可分为两种不同风格。以三清观影壁到三清楼,以中黄深绿为基调,内容亦以寺庙建筑中常见的龙、凤、麒麟为主,庄严沉着,和三清观中主宰武功、文治、天堂地狱等神祇的内容相统一,达到宣传神权至上的目的。后土庙的影壁和大殿则以中黄、少黄色釉为主;间以象牙、中绿、黑、紫等釉色,造型活泼,色彩明快,更符合后土这个主宰人口、土地、山川及生灵万物的女神形象。

五岳庙在介休城内草市巷,坐北向南,和后土庙同为介休全真教的两大道观。据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碑记,庙始建于明景泰七年(1455)。清乾隆十五年(1750)、道光十二年(1832)、光绪十六年(1890)均进行过较大修葺。庙为两进院,入影壁旁两小门,迎面为窑洞五孔,上置戏楼及钟鼓楼通过窑洞即为正院,占地面积虽不大,但殿宇宏伟,楼阁高耸,十分森严。戏楼三间,单檐歇山顶和东西十字歇山造,与钟鼓楼设置在一起,建筑结构实际为五间,又在明间出卷棚歇山顶抱厦一间,结构奇特,是一座别具一格的舞台建筑。东西配殿各五间。硬山顶。中间献殿三间,进深二间,卷棚歇山顶,明间又出一间单檐歇山顶的护法殿,献殿后即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硬山顶的大殿,大殿与献亭之间抱厦总深度达7间,近30米,设计布局匠心独运,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雄伟高大、深邃莫测的效果。五岳庙琉璃除献殿明间前的抱厦、影壁为琉璃顶外,其余均为琉璃剪边,其精华亦在抱厦、影壁及戏楼、钟鼓楼的屋顶上。所有脊吻均施黄、绿、蓝釉,以孔雀蓝釉为主,从仙人、蟠龙、飞虎、牡丹的造型、色釉来看,在介休琉璃遗存中均为上乘之作。献殿前抱厦楼阁背面立牌有

"晋省山头,道光十二年九月吉立"。其年代和后土庙题记的时间相续。山头为太原山头马庄。陈万里先生在《谈山西琉璃》一文中提及太原市马庄村烧造琉璃的艺人苏杰谈到∶“北京一带的琉璃活,就是姓苏人做的。……后又找到五十七岁的苏荣老艺人,他说在此烧琉璃已经四辈子了……”1955年上距道光十五年(1835)一百二十年,应该是苏荣老艺人曾祖的时代,可以证明后土庙古建群三清观的影壁是太原马庄苏姓(苏荣的曾祖)烧造。后土庙影壁上“张仁德造”的题名,也应是马庄的张姓。道光十二年(1832)五岳庙的琉璃,同样是马庄苏、张二姓的作品。

三结义庙在城内顺城关,被誉为三晋名楼之一的玄神楼,即是此庙的舞台和山门,楼南突起部分又是顺城关大街的过街楼,庙内现存玄神楼、献殿和大殿。据康熙十三年碑记,庙始建于宋,据传系文潞公为玄神所建,以后屡有兴废。现存大殿、玄神楼为康熙七年(1668)重建。献殿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新建。屋顶均为琉璃剪边。但献殿、大殿的琉璃为近年维修时烧制。玄神楼上的脊刹楼阁和鸱吻还是康熙七年的原物,为黄绿蓝釉,戏楼上楼阁背面立牌有“大清康熙六年八月□日吉造”题记,脊筒旁亦有“康熙六年”题记。

距城区2.5公里的宋肱乡,有两处琉璃建筑。一是韩屯村的关帝庙,只存大殿三间悬山顶,屋顶黄绿蓝琉璃剪边。悬鱼、博风亦以黄、孔雀绿的龙凤、花卉饰面,十分精致。脊筒上有桥梁,脊筒和桥上置以关公系列故事。楼阁背面有“雍正四年五月吉日造"题记。另一处是西段屯村夫子庙,大殿三间,硬山顶,孔雀蓝琉璃剪边,釉极明亮。正脊楼阁背面有题记∶“吉日造,雍正十三年四月,琉璃匠苏万柱、张国太。”

距城区东南7.5公里的洪山镇,现仍存有许多清代琉璃建筑,时代多为清嘉庆以后。惟源神庙山门前八字影壁上的圆形高浮雕琉璃照壁心(黄、绿、蓝釉),其造型色釉均远出其它作品之上,为此道中的佳制。时间可能是明代。

介休城西南7.5公里的小靳村东的东岳庙,坐北向南,中轴线为山门、戏台、献殿、大殿、寝殿,三进院落,中院的东西为窑洞。占地面积虽不大,但颇有气势。主体建筑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周设围廊大殿前献殿为单檐歇山顶,四面石刻望柱栏板。两殿屋顶均设黄、绿、蓝三色琉璃剪边,脊吻、走兽保存完整。特别是大殿四角的角神,更是精致异常。据寺内碑记应该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大修时烧造的。

介休城西北20公里的北辛武村保存有一处琉璃牌坊,其原为真武庙中轴线上的建筑小品。牌坊面阔三间,四柱三楼,其下为高一米的石雕基座,楼为单檐歇山顶,枋、柱、橡、檩均为木结构,斗拱为琉璃品。立柱外用砖实砌成1×1米的方柱,外贴以素孔雀蓝贴面,中嵌琉璃烧成的对联(内外各二幅),普拍枋阑额上亦饰以透雕的琉璃贴面,透雕的琉璃穹形雀替形成三个券形拱门,显得分外秀雅。门上的匾亦均为琉璃制品。整个牌坊富丽堂皇,更衬托出真武庙当年的显赫神圣。在中门右边方柱下端有“光绪丁酉年造”的题记,据传真武庙所用琉璃匠人都是从太原等地调来的高手。

介休的建筑琉璃艺术及遗存除上述所及者外,尚有城内和后土庙东面连接的纯阳宫、关帝庙、土神庙,东街关帝庙、龙泉观,南街学巷文庙。洪山镇的三官庙,石屯村的源神庙、玉皇楼,南两水吉祥寺,龙凤村的介推庙、三明寺、关帝庙等近二十余处。这些珍贵遗存为研究介休,乃至山西琉璃烧造的历史、艺术、技法工艺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