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博

陵水黎族藤编——藤条编织出的民族印记

时间:2022-06-23 00:06:36 热博 我要投稿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记忆的承载体,凝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轨迹,成为当地文化传播的独特“名片”。6月11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利用好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海南国际传播中心、海南国际传播网特别策划推出“海外传播官种草海南非遗”系列节目,通过俄罗斯籍海外传播官妮拉的视角,带领观众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

藤编,是一种利用山藤编织成各种器皿和家具的传统实用工艺。海南藤编技艺源远流长,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藤制品便已经从海南人的手里被制作出来了,而藤编技艺也一直流传至今。从地理环境来看,海南黎族最大的特点是傍山而居。海南中南部山岭重重,黎家人深居其中。地处热带的海南山地是一笔特殊的馈赠,在漫长的历史中,黎族同胞从中挖掘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藤条,一种细长而极富韧性的藤本植物,就长在这样的山上,攀援在树丛中,并不起眼。黎族同胞独具慧眼,把它们扯出来,削成藤蔑,一个转弯一个转手间,便编织成腰篓、渔具、椅子等用品,便利自己的生活,独特的技艺令人赞叹。如今,黎族藤编是一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黎族藤编制品用材讲究、工艺精湛。藤编材料需要经过漂白、防蛀、染色等处理步骤才能被利用。海南省藤编技艺传承人陈惠珍老师,是拥有53年藤编制作经验的“老前辈”。在她和她的伙伴们的巧手下,小至装饰品,大至各种家具,她们用花样的编织手法将一个又一个藤编制品创造出来,传向各地。

“80年代那时候,藤编的市场非常好,很多产品都会出口到国外,深受外国人喜欢。但现在受到工业化的冲击,传统藤编遇到了很大挑战”陈惠珍老师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藤编逐步淡出人们视线。然而,陈老师跟其他几位老师依然在为扭转藤编颓势而努力着。她们用勤奋的双手,延续着这独特又珍贵的黎族藤编技艺。

陵水省级非遗项目——藤编

陵水黎族自治县的藤编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唐代,黎族同胞就把自己编织的藤萝筐、粪箕、斗笠在农贸市场上与汉人进行产品交流,于是藤编工艺传入汉人手中。

藤编工艺有三个流程:材料处理、生产和打磨油漆。首先是原材料的处理,上山采藤,进行防霉防虫处理、分类、晒干、入库放存;接着生产作品,开藤、剥开藤蕊、藤皮、造架、编织 (有些产品不需造架),最后,再把产品进行防霉防虫处理,晒干后进行打磨和油漆。

产品有:手抽、书包、藤箱、藤椅、小儿摇篮、小儿藤轿、箩筐、斗笠、谷围、刀箩、鱼箩、猪笼、粪箕、梅花椅、凤凰椅、仙桃椅、沙发椅和茶具。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打造了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多种产品系列。如:藤制花篮系列、水果篮系列、洗衣篮系列、餐篮系列、酒篮系列和各种款式的高、中、低档家私系列:卧椅、酒吧椅、豪华沙发、梳妆台、悠闲椅、衣柜和书柜。

来源: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