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中蜂大讲堂之“中蜂幼虫病当辨证施治”

时间:2022-04-28 01:02:56 热文 我要投稿

中蜂幼虫病发生的几率较高,而且发病原因比较复杂,由于中蜂幼虫病的主要症状有一定的类同性,一般以幼虫糜烂为主要特征,多数没有气味,子脾呈“花子”现象,子脾上各日龄幼虫参差不齐,封盖巢房与不封盖巢房杂乱无章。封盖巢房有的塌陷,蜂群的群势减弱,直至全群消亡。巢房外有被工蜂清理出来的死亡幼虫,从症状上很难鉴别。特别是近几年来,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几率较高,而蜂群一旦发生幼虫病症状,养殖者便怀疑是得了中蜂囊状幼虫病,于是开始治疗,不但浪费人力、财力,还延误了治疗时机,影响了蜂群的发展。因许多因素都会导致中蜂发生幼虫病,养蜂者应根据发生中蜂幼虫病的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1 中蜂幼虫病发生的原因 1.1 由病毒、细菌、寄生虫引起的幼虫病

1.1.1 囊状幼虫病

俗称“中囊病”, 由囊状幼虫病毒引起,是目前危害中蜂最多、最严重的主要传染性疾病。当温度变化大、温湿度不稳定、蜂群蜜粉不足或与病蜂接触时容易发病。一般在幼虫封盖前后表现症状,由于病毒的变异,症状和传统书籍描述的症状有一定差异,幼虫无气味,有的糜烂,有的水润,常被工蜂清于巢外。

1.1.2 欧洲幼虫腐臭病

常称“欧幼病”,是由蜂房球菌和一些次生菌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中蜂与西蜂都容易发生这种疾病,对中蜂的危害要比对西蜂更严重。“欧幼病”常使小幼虫感病死亡,通常病虫在 4~5 d 死亡,以虫体腐烂时有难闻的酸臭味为主要特征。

1.1.3 巢虫

是中蜂的主要敌害,它以蜡屑为食,巢虫在巢脾上蛀食蜂蜡,穿成隧道,毁坏巢脾并钻入巢房底部蛀食,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毁,伤害中蜂的幼虫和蛹,产生“白头蛹”,常造成蜂群逃亡或大批封盖蛹的死亡。

1.2 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幼虫病

机械性损伤也是中蜂饲养过程常见一种现象,在中蜂的转运和摇蜜过程中最容易导致幼虫的机械性损伤。机械性损伤的幼虫一般症状不明显,转运或摇蜜后在巢外可见工蜂清理的幼虫。

1.2.1 转运

在繁殖期采购蜂群或转地放养时,一般路途较远或路况不佳时,因中蜂本身的附着力相对较差,搬运和运输过程中,极易造成幼虫损伤,当运到目的地后,对于受到震动造成损伤而无法正常发育的幼虫,工蜂就会对其清理,从而出现所谓的“叼虫”现象。

1.2.2 摇蜜

由于中蜂很少使用隔王板,蜜和子往往都在一个脾上,在摇蜜时,常带着幼虫,如果用力过猛或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幼虫受伤而被工蜂清除。

1.3 环境因素引起的幼虫病

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多为应激性疾病,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而使蜜蜂发生应激反应的一种疾病。中蜂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所以也最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如春、秋时期气温高低起伏,变化频繁,导致中蜂产生冷应急或热应急反应。无蜜期对中蜂的不当饲喂都会产生应激反应而引起幼虫病。

1.3.1 高温

当外界温度较高,而蜂群又没有采取有效的遮阴、通风等降温措施,蜂箱内部持续高温,超过了幼虫发育的耐受温度,也会出现幼虫发育受阻,最终被工蜂清除。

1.3.2 低温

多发生于早春,由于越冬蜂大量损失无法护脾或寒流的突然袭击使得蜂团收缩所造成。幼虫因低温而造成发育受阻。幼虫冻伤较易识别,当寒流过后,蜂群内突然出现大批幼虫死亡,尤以弱群边脾死亡幼虫居多,死虫不变软,呈灰白色,逐渐变成黑色。幼虫尸体干枯后,附于巢房底部很容易被工蜂清除,严重受冻蜂群,封盖幼虫也可被冻伤,尸体难以清除,待工蜂咬破巢房盖后,才能拖出。

1.3.3 营养不良

蜜蜂繁殖离不开花粉,这是大家熟知的道理,一般来说,中蜂很少会出现缺粉现象,但近年来,有的地区降雨稀少,高温干旱,部分地区草本植物枯萎,蜜蜂采集的花粉和花蜜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营养不足,导致幼虫发育不良或夭折,最后被工蜂清除。

1.4 中毒引起的幼虫病

蜜蜂中毒最主要的表现是成蜂死亡,但也会导致幼虫的中毒死亡,蜜蜂的中毒因素较多,主要是农药中毒,目前杀虫剂的大量应用对蜜蜂的危害十分严重,同时还有花粉、花蜜中毒,以及蜂群发生疾病治疗时,用药过量而导致的中毒等。中毒引起的幼虫病因伴随着成蜂的中毒死亡,因此很容易判断。

1.4.1 农药中毒

目前,农作物生产基本离不开农药,而且药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如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导致蜜蜂中毒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1.4.2 花粉、花蜜中毒

花粉花蜜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蜜蜂采集了有毒蜜粉源植物,这些植物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有生物碱、糖苷、毒蛋白、多肽、胺类、草酸盐和多糖等,而导致蜜蜂发生中毒,从而也出现幼虫中毒死亡。

1.4.3 用药过量中毒

在蜂群的正常管理过程中,有时防疫消毒或防治某种疾病,而过量使用药品或用药不当,而使蜜蜂产生中毒,进而对幼虫也造成毒害,这种情况在养蜂生产上也偶有发生。

2 幼虫病的防治 2.1 由病毒、细菌、寄生虫引起的幼虫病

由病毒、细菌、寄生虫引起的幼虫病都属于病害,由于蜜蜂弱小,一旦发病,对养蜂生产影响较大。所以应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2.1.1 选育和饲养抗病蜂种

实践证明,不同蜂种对疾病的抵抗力有较大差异。所以在生产实践中要注意观察,筛选出抗病力较强的蜂种进行饲养。

2.1.2 长年饲养强群

提高饲养技术,保持各群群势均衡,实现强群繁殖。一方面发挥强群采集力强、哺育力旺盛的优势,育出数量多、体质好的后代工蜂,提高抗病力;同时,发挥强群清巢力强的优势,缩短病菌在群内的滞留时间,使染病群较快痊愈;此外,强群自身还能抵御盗蜂,减少疾病传播机会。

2.1.3 防疫消毒

加强消毒与隔离,养成定期防疫消毒的好习惯,以确保蜂群的健康发展。

2.1.4 药物防治

由于幼虫病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在做好综合预防的前提下,应根据蜂群发病规律,利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1) 囊状幼虫病的防治。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抗体进行防治或治疗。对于多发地区可以每季或半年预防一次。如已经患上该病则可直接治疗,平时也可以结合中草药进行预防。

(2)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本病为细菌感染引起,用抗菌素治疗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由于“欧幼病”的病原对抗生素敏感,病群的病情用药物较易控制。可将药物按每 10 万单位喂 10 框蜂的药量,先用水溶解,然后混在糖浆里搅匀后喂蜂。如果蜜蜂不取食,可以将药物加于稀糖水中,用喷雾器对巢脾喷雾,注意喷头不要直对巢脾,应斜喷,以免药物直接喷到幼虫身上,造成药害。

(3) 巢虫引起的幼虫病的防治

防治巢虫:一是可以通过饲养强群,基本方法是随时保持巢脾上有充足的蜜和粉,蜂群内保证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巢虫危害;二是保持蜂箱清洁,经常清扫蜂箱底部,收集蜡渣、赘脾、老巢脾,及时化蜡并及时更换旧脾;三是及时杀灭巢虫,用酒精喷灯烘烤蜂箱,将隐匿在蜂箱缝隙的巢虫卵和幼虫彻底消灭。同时将抽出的可用巢脾放入 -7℃以下的冰柜或冷库中 (北方冬季可将巢脾在室外冷冻),冷冻一夜也能达到杀灭隐藏在其中的巢虫和卵。三是平时仔细查找巢脾上的巢虫,将其杀死;四是及时消灭巢虫的成虫——蜡螟,也能防止巢虫滋生。

② 药物防治:对遭受巢虫危害严重的蜂群,可用“巢虫净”防治。取 5 g 巢虫净,加水稀释至1 500 mL,喷洒巢脾,晾干后保存。若在流蜜期,可取出巢脾后抖落蜜蜂再喷药,晾干后放回蜂箱。

2.2 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幼虫病的防治

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幼虫病并不是一种病害,只要这种损伤的因素消除了症状也就自然消除了。如果运输蜂群,一是要选择平稳的道路,减少颠簸;二是车速尽可能要慢;三是因中蜂受震动好离脾,所以在中蜂转地时,为使中蜂转运时蜂不离脾,可先把车子发动几分钟后或先跑一段路让蜜蜂离脾,然后停 20min 左右,让蜜蜂护脾后再起动,这样蜜蜂就不再离脾了。

如果是因为摇蜜而导致的幼虫病则在采集季节可以使用隔王板将采集区与繁殖区分开;如果不具备条件,则在取蜜时,要轻拿轻放,摇蜜时,匀速起动。

2.3 环境因素引起的幼虫病的防治

饲养中蜂首先应尽可能地选择蜜粉源丰富的饲养场地,并且要保证全年蜜粉饲料充足,特别是蜜、粉枯竭期,一定要及时补饲,避免出现饥饿或营养缺乏而导致幼虫病的发生。

2.3.1 高温

一是要通风遮荫。蜂群应放置在比较通风、阴凉开阔的地方。如果没有天然的树木遮荫,应在蜂箱上搭盖凉棚,适当放宽巢内的脾间蜂路;二是扩大巢门,必要时将巢门板拆下;三是增湿降温。如果蜂场周围附近无清洁的水源,就需对蜂群进行喂水。此外,还需在蜂箱周围、箱壁外侧洒水降温。巢内喂水可将空脾或饲喂器灌水后加在隔板外侧,每 3~4 天灌一次水。也可以在蜂箱铁纱副盖上放一块浸透水的干净麻袋片给蜂群喂水。

2.3.2 低温

一是调节巢门,随着气温的变化,应及时调节巢门的大小。温度高时适当放大巢门,天冷和夜间缩小巢门,对蜂群的保温能起很大作用;二是紧缩巢脾,在蜂群开始出窖春繁时,即抽去多余空脾,做到蜂多于脾,并把蜂路缩小到 7~8 mm;三是对蜂群进行保温包装,根据蜂群群势进行适当包装,防止蜜蜂受冻。

2.4 中毒引起的幼虫病

蜜蜂农药中毒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关键是做好预防。一是在放蜂之前要对周边的蜜粉源和农作物的情况有所了解,是否有有毒蜜粉源植物,周边作物每年需不需要施药、什么时间施药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决定放蜂;二是养蜂者要与蜂场周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施药期能及时与施药方协商,避免遭受药害。

文献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正确请纠正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