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逼7岁儿子学高数、读古文,焦虑的博士虎爸,莫把教育变“教狱”

时间:2022-04-22 20:20:30 热文 我要投稿

最近人民日报的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报道,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报道中讲述了一位焦虑的博士老爸教育子女的事情。同时也是万千焦虑父母的缩影。

南京的毛先生博士毕业后,和郑女士结婚。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别看毛先生是博士毕业,但对育儿的焦虑一点也不比普通父母小。他每天会强迫7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学高数和文言文。

要知道高数和文言文可是高中,乃至大学的课程。不足10岁的孩子是肯定学不会的。于是,焦虑的毛先生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侮辱性的语言,甚至是殴打。面对丈夫如此荒唐的教育方式,妻子实在受不了,向法院申请了人身保护。

超前教育,无异于揠苗助长

很多家长总是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常常会有“超前教育”的想法。殊不知超前教育对于孩子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1、超前教育,忽视了孩子的生理特点

儿童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5到10岁孩子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

7到8岁孩子的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常常有掰手指、画小竖棍儿的习惯。因为这样直观、易懂。

8到10岁的孩子,思维能力开始从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过渡。做数学作业时心算能力开始增强。

2、超前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超前教育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让孩子学习超越自己认知的知识。当学习这些“超前知识”时,因为孩子大脑思维方式还处于较低的阶段,所以无法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内容。

一次次学习,一次次失败,时间久了就会大大降低孩子的自信,不但高难度的知识没学会,还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3、错误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健康发育

当孩子接受“超前教育”的时候,“听不懂”“记不住”是正常的,而父母却不这样认为,谩骂和殴打就会变得很常见。

父母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对于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丝毫帮助,反而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甚至养成暴力解决问题的坏习惯。

让孩子爱上学习,父母的正确做法

1、找到“最近发展区”

父母在提升孩子认知能力的时候,要遵循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了解孩子现有的水平,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即孩子可能发展的水平。

比如8到10岁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是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父母要注重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2、学以致用

当孩子学完知识后,父母要帮孩子创造使用知识的情景,只有“有用的知识”,孩子才愿意学。

比如孩子学习了数学里的加减法,我们可以带孩子去超市,让孩子帮你计算要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学习的首要任务。当孩子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他不仅学习轻松,而且父母育儿也不会那么焦虑。

那么什么是好的学习习惯呢?

1、有计划地学习

孩子上学以后,很多家长患上了“恐辅症”。其实,父母应该清楚一件事,作业是孩子的作业,不是父母的,父母应该把写作业的“重任”还给孩子。

让孩子自己制定写作业的“计划”,什么时间写什么作业,做到专时专用。在这个习惯养成初期,孩子可能会有各种问题和反复,父母要做到温柔的坚持,绝不让步。

2、正确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知识上,父母要让孩子学会“预习、学习、复习、总结”四步学习法。预习有助于孩子对新知识有个初步认识,找到自己“不懂”的知识点。上课的时候,孩子就会专注听老师关于这些知识点的讲解。

课后孩子还要多做一些练习,便于孩子记忆和提升熟练度。每次考试结束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总结,找出知识的漏洞,快速查遗补漏。当孩子养成了这些习惯后,成绩想不好都难。

3、科学的记忆方法

学习是有方法的,记忆是有技巧的,死记硬背的孩子,成绩是不可能优秀的。父母从小就要教会孩子科学的记忆方法。比如: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空间记忆法、图像记忆法等。这里就不做赘述,有兴趣的家长可以买本相关书籍。

最后一句话总结,孩子的认知力是有规律的,任何超越规律的超前学习都不能帮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只会让孩子在起跑前就失去了“赢”的希望。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