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回归纪念日全网刷屏背后,《声生不息》做对了什么?

时间:2022-07-19 16:19:41 热文 我要投稿

©️深响原创·作者|祖杨

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前夜“龙的光辉”汇演舞台上,50岁的林子祥身穿唐装、嗓音嘹亮地演唱了自己的代表作《男儿当自强》。

25年后,在香港回归25周年特别献礼节目《声生不息》中,75岁的林子祥再次唱响这首脍炙人口的金曲——“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

舞台上的他,一头黑发已变成满头银丝,但声音依然强劲有力,穿越着时代,见证着变迁。和他一样,叶蒨文、李克勤、杨千嬅、李玟……这些时代里的见证者齐聚在了同一个舞台上,在近三个月、12期的节目里,一首首耳熟能详的金曲又被唱起,那些熠熠生辉的片段重现。

天涯共此时,25年的携手并肩沉淀在了这些熟悉的旋律中。彼时的人、彼时的歌,穿过了数十载岁月,却依然炙热如初。

港式热潮与情谊热忱

雁过留影,风过留声,时代步步向前,留下了诗歌、文学、音乐、影视等文艺作品,记录着历史的起伏与社会的变迁。港乐的发展脉络,也将香港这座城市的跃迁故事娓娓道来。

最早,港乐带有本地粤剧的基因,重歌词、重古韵,得益于欣欣向荣的香港电影带动而广为流行。紧接着,欧美的音乐、文化和创作技巧被吸收进了港乐,中西合璧,虽未达国际一流但却成为港乐一直都有的特色。而后,香港经济迅猛发展,人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小人物逆袭、都市爱情、市井生活等等都被写进了歌里。港乐进入巅峰期,“谭张”称霸歌坛、Beyond摇滚精神深入人心、四大天王风靡亚洲,杨千嬅、李克勤、陈奕迅等“后浪”汹涌……

鉴往知来,以音乐为纽带,香港的黄金年代值得仔细回顾和品味,今年这一特殊节点,正好也提供了一个让大家共同回望的契机。于是,在湖南广电与TVB的合作之下,《声生不息》节目应运而生,做了一次时代的记录和呼应。

Ⅰ.文脉传承下的港乐发展史,兼容并蓄呼应时代

打开节目,你会发现《声生不息》就像是一本展现港乐发展的历史书。从一开始,引言篇就以时间轴的形式点出了港乐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将人一下拉回到那些时空。

而后故事正式开启。作为历史参与者的歌手们,在节目里构建起了一个横跨40后到00后的梯队:

林子祥、叶蒨文作为初代音乐人,代表着港乐的萌芽;

李克勤、林晓峰、杨千嬅、李玟,是港乐巅峰期的流行人物;

曾比特、炎明熹又展现了当下港乐的流行风貌;

而内地歌手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视角,也传递出互促互动、相互交融的趋势。李健、周笔畅、刘惜君等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歌手,也都与香港、与港乐有着“不解之缘”。

曾比特

当然,港乐的发展依靠的不只是站在台前的歌手。

节目中,港乐的幕后音乐人、学者、乐评人也都陆续出现。他们的口述穿插在歌曲之间,以多元视角、真实经历回顾着彼时的种种:港乐与电影、电视节目等诸多形式的文化作品相互串联,呈现出了香港文娱行业的发展历程;同时音乐背后的时代故事被自然而然点出,那个时代城市的发展面貌和大众的心态也逐渐清晰。

《声生不息》以不同的人物视角、清晰的脉络梳理,向大众呈现出了文脉传承下香港音乐从萌芽到蓬勃的发展历程。

香港歌手卢冠廷与妻子唐书琛讲述音乐创作

节目歌曲的选择也在呼应着不同时代下的香港流行风格。

如今节目即将来到最后一期的金曲盛典,歌手们选择表演的曲目跨越多个时期,风格各异。从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欧美翻唱,到七八十年代豪情万丈的电影主题曲,以及九十年代的复古港风迪斯科……丰富多元的歌曲背后,体现出的正是中国香港在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兼容并蓄,爱港精神的兴起,大众生活方式的转变等等。

在第十期“港乐与我共此时”回归特辑节目中,嘉宾们演唱的每一首歌曲都含义隽永:《狮子山下》已是公认的“港歌”,拼搏团结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人;《我的中国心》《中国人》表达出了浓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爱是永恒》唱出“有着我便有着你”的两地情,《东方之珠》更是回归纪念的点题之作。

《声生不息》以致敬港乐为主题,但其实看过歌单能发现,除了呈现经典金曲,节目也在“打捞”港乐遗珠,让更多观众去了解并爱上港乐。

叶蒨文、单依纯

Ⅱ.国民情绪的精准洞察与共振

文化艺术都是讲性情的。宏大的历史发展和议题中用音乐记录和呼应,但同时音乐也展现出了独特的感染力,精准地刻画了时代情绪,也让当下的观众们得以共情。

今年市场上掀起一番港风怀旧热潮,无论是《梅艳芳》音乐电影重映、《披荆斩棘的哥哥》掀起大湾区热潮,《处处吻》《初恋》等港乐的翻红,观众们都热衷于回顾这些经典,这背后是港乐港风对于几代人的影响,也从侧面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群众基础”,情怀共鸣、情谊相连。

而《声生不息》正是与这样的情谊共鸣契合。

从节目中,我们能够看到为人称道的传世经典,《一生所爱》回溯青春岁月,Beyond《光辉岁月》引发老中青三代人“泪目”、沉浸于那些经典带给自己的回忆。我们也能够看到百家争鸣、群星闪耀的传奇故事,比如张国荣、梅艳芳等传奇巨星的身份反复出现,也提升了观众对于港乐传承复兴的渴望。同时,港乐中体现的市井生活、人生体会、拼搏精神,这些要素从未过时,在当下我们同样为之动容并感同身受。

在特殊节点下推出的《声生不息》,是用一档综艺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精彩绝伦,也为大众的情感提供了一个集中表达和释放的出口。

马赛克乐队、李玟

以港乐为切面,共振民族之情

回归内容本身,以长期主义进行内容创作生产,需要坚持多元向上的艺术审美,坚守正向的价值观。对应具体的综艺作品上,即创作精品综艺,展现其作为文化产品应有的艺术价值,为大众带来精神愉悦和享受,同时以更深远的立意,看其是否能成为行业正面样本。

诞生在行业转型时期、以长期主义塑造精品的新阶段的《声生不息》也是如此。

所谓精品综艺的艺术性,某种程度上可以指代制作的匠心与创新。因为是以“致敬”为主题,《声生不息》表现出的就是让节目的艺术性与情怀性胜于其他所有要素。不用博热度、造噱头、强竞技,创作者才能够回归内容创作本身,以情怀与经典出发,为观众带来一次次的精神享受。

艺术审美为表,深远立意为里。但凡是能够历经时间筛选还能有恒久生命力的经典作品,都少不了要在内容之上传达出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思想。因献礼而制作的《声生不息》,自然也不会是一档只是热闹一时、普普通通的音综。

聆听黄金年代的不少港乐,我们都能在韵律和歌词中感受到回味悠然的古朴,传统东方美学以及武侠精神。

在《声生不息》舞台中,嘉宾所唱响的港乐大多含有深切意味。比如林子祥将《长路漫漫伴你闯》《蝶变》《男儿当自强》改编在了一起构成了《耀出千分光组曲》。其中《男儿当自强》旋律改编自古琵琶曲《将军令》,歌词由黄霑所填——作为港乐里的代表性人物,黄霑创作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传统文化的古韵与智慧以恰当的方式融入到词曲中。词曲皆有古风古韵,也就不难理解大众为何能够从中体味出汹涌的武侠气息。

《声生不息》节目对于华夏文脉的着重凸显也点燃了新的引线,每一期节目后,观众们自发在社交平台上发起挑战赛,大家分享着与节目歌曲意境相同的诗词,彼此交流、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节目中对黄霑的介绍

Ⅰ.文化碰撞融合,内港优势协同

有趣的是,节目中香港歌手与内地歌手的竞合赛制,也能间接展现两地文化的碰撞、融合效应。比如魔动闪霸组合曾多次在原曲的基础上加以说唱或是地方性音乐,为港乐带来了新意,也让观众可以直观看到各地文化碰撞的新火花。

《声生不息》作为两地一同制作、共同播出的大型综艺,给出了一个成功的合作样本。节目优秀的市场反馈和长尾的影响,足以成为让更多香港艺人赴内地交流发展的吸引力,助力香港文娱打开更广阔的舞台与市场,充分释放其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就像是王祖蓝在节目中所说“像高手切磋,促进提升音乐制作水平”一样,《声生不息·港乐季》只是一个开始,跳出整档节目,香港的独特优势和活力,也将会作为“鲶鱼”,提升整个文娱行业的发展水平。

《真的汉子》舞台

Ⅱ.情谊进阶,凝聚力贯穿

节目中,郑国江提到了香港乐坛的“词坛三宗匠”:黄霑擅长古诗词,郑国江主要风格是展现国人无畏、坚毅和包容的精神面貌,比如《真的汉子》中“成和败努力尝试,人若有志应该不怕迟”;卢国沾的词则更为强调国人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比如《蝶变》中写到的“成败如烟似雾,经历无数血路”就足以体现。

从传统文化汲取灵感,在创作中将情怀变成固有风格,让众多爱国情怀歌曲成为经典之作。两地血浓于水、割舍不断的背景造就了这样的现象,而这样的精神和情怀如今依然还在港乐中流淌,感染和激励着无数人。

在香港回归特辑中,《中国人》《爱是永恒》等经典歌曲的重新演绎,与援港医疗队员刘婷的故事、霍启刚和郭晶晶夫妇的经历分享等等相结合,将内地与中国香港的情谊呈现的更为立体,观众也因此感受到了新时代里凝聚力的新表达——共克时艰,共享荣耀,扶手相携,血脉情深。

林子祥

《声生不息》的推出,让经典在当下这个时代,有了更好的传承和放大。

过往的种种会成为历史页面的注脚,当下可眺望的是与时俱进、合作共赢带来的发展空间。《声生不息》,不只是起到“港乐复兴”的作用,还为两地文化内容共创,两地人民精神凝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可参考。

声生不息的,不只是港乐。

最新推荐